2025年8月29日至9月3日,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黎苗語·五指溯源隊”十名師生赴海南省五指山市,圓滿完成了為期六天的“知海南、看海南、聚海南、享海南”專項社會實踐。團隊依托漢語國際教育、漢語言文學等人文專業優勢,結合數字化技術,深入黎村苗寨,系統開展語言采集與文化調研,為保護和傳承海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貢獻專業力量,展現出人文學子的社會責任與創新活力。
一、黎語調研:用專業守護瀕危鄉音
8月29日至30日,團隊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開展黎族語言文化調研。在省級非遺傳承人王碧蓮的親自指導下,隊員們系統學習黎語常用稱謂、問候語及民間叙事表達,并在實地交流中糾正發音偏差,提升語言采集準确性,體現出嚴謹的專業态度。
團隊運用專業錄音設備,高質量錄制了《搖籃曲》《甘工鳥》等黎族傳統歌謠,為構建海南世居民族語言有聲數據庫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借助國際音标(IPA)對黎語進行系統轉寫,實現無文字語言的科學記錄,展現人文學科與數字化手段的有效結合。
同學們還實地考察黎錦紡織技藝,從黃道婆的曆史貢獻中汲取靈感,探讨黎族文化如何借助國際中文教育平台實現更廣傳播,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二、苗語拓展:多模态采集與文化體悟
9月1日至2日,團隊走進有“海南第一苗村”之稱的牙南村,将調研擴展至苗族語言與文化。隊員們拜訪了省級苗族民歌傳承人曾若馨,系統采集苗語數詞、親屬稱謂及傳統山歌,進一步豐富了語言樣本類型與容量。
通過親身體驗苗族服飾、聆聽古老傳說,團隊從視覺、聽覺等多維度理解苗族文化内涵,為後續開發“語言—文化”融合型數字産品積累一手素材,凸顯人文實踐中的跨學科創新。
三、階段成果豐碩,實踐與理論共進
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多項實質性工作:
初步繪制《海南省黎族方言地理分布示意圖》;
完成第一批黎語、苗語高質量音頻語料的采集與轉寫;
整理近2萬字的訪談與田野筆記
結合五指山茶産業開展語言社會經濟維度調研。
這些成果充分體現我院學生紮實的專業素養、良好的田野調查能力,以及将人文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的創新能力。
四、融彙曆史與現實,深化課程思政内涵
9月2日,團隊集體參觀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系統回顧黎苗民族的曆史脈絡與文化成就,并結合抗戰勝利80周年,開展“民族團結與愛國主義”主題研讨。同學們在反思中深化了對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也讓本次實踐成為一堂生動的“大思政”實踐課。
結語:回歸課堂,步履不停
五指山之行雖暫告一段落,但團隊的使命并未結束。返回校園後,同學們将在教師指導下持續推進方言數字圖譜繪制、結構化數據庫建設與調研報告撰寫,真正實現從實踐到成果的有效轉化,體現了人文學院紮根現實、服務社會的育人理念。
我們不僅在書本中學人文,更在山河間傳文化。“聲脈瓊中”的故事,還在繼續……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文/黎苗語·五指溯源隊 圖/楊彬 編輯/郭學哲 陳鴻銘 責任編輯 史志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