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驕陽似火,空氣中彌漫着熾熱與生機,懷揣着對知識實踐的渴望,漢語言2302班的唐梓茵同學踏入了河北省保定市鎮西堤北村村委會,開啟一段難忘的實習之旅。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本以為是将課堂所學的簡單應用,卻未曾料到這片熱土會給唐梓茵同學帶來一場關于文字與生活關系的深度啟蒙,成了她專業能力紮根生長、服務現實的生動課堂。
初到村委會,宣傳工作便給她來了個“下馬威”。以往在課堂上反複打磨的規範表述,在此地卻如隔靴搔癢,難以引起村民的關注。像“人居環境整治”“防汛應急措施”這類術語,貼在公告欄上如同石沉大海。唐梓茵同學意識到,漢語言文學的生命力在于溝通的有效性。想要讓文字發揮作用,就得讓它“接地氣”。于是,她開始發揮專業所長,學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改寫通知,将書面語轉化為村民的“心頭話”:“請勿亂堆亂放”變成“院裡雜物清,生活更安甯,雨天不積水,出行更順心”;“汛期注意安全”細化為“雨天遠離低窪地,有困難找村委會” 。這些帶着煙火氣息的話語一貼出,效果立竿見影,立即引來村民駐足、熱議。村幹部也由衷稱贊:“這才是咱老百姓能聽懂的話!”那一刻,唐梓茵同學深刻領悟到,漢語言的魅力不在于辭藻堆砌,而在于能否貼近生活、精準對接生活,成為連接人心的紐帶。這正是專業服務于民的實踐真谛。
深入挖掘村莊的曆史文化,也是專業賦予的另一項使命。村委會陳舊的檔案裡,記錄着村莊的發展脈絡,如哪年修了路、哪年引進了新作物品種,但那些藏在老人記憶深處的鮮活的民間記憶卻鮮見記載。于是唐梓茵同學拿起專業賦予的“筆”,帶着筆記本穿梭于大街小巷,聆聽老人們講述:手藝人編筐的絕活、集體勞動的喧嚣、代代相傳的鄉諺。這些飽含溫度的故事,是村莊的靈魂。這些充滿生活質感的片段,是村莊最珍貴的财富。唐梓茵同學将它們整理成文,用文字履行文化傳承的職責。這不僅是為村莊存檔,更是将專業訓練轉化為保存集體記憶、激活鄉土文化認同的實際行動。文字,在田野中展現出它作為文化載體和曆史見證的磅礴力量。
這個夏天,唐梓茵同學在村委會的辦公桌前、在村民的庭院中,懂得了漢語言文學絕非高高在上的學問,它紮根于生活的土壤,服務于廣大人民。讓艱深的文字變得實用可感,讓沉默的曆史得以生動留存,讓專業知識轉化為推動基層溝通、助力文化傳承的實在力量——這正是專業最質樸也最珍貴的實踐價值。
當唐梓茵同學結束實習離開村子時,公告欄上貼着她寫的秋收的通知,幾個孩子正指着上面的文字大聲朗讀。陽光灑在紙頁上,也照亮了唐梓茵的内心。這個夏天的收獲,如同那些融入村民生活的文字,真實而又意義非凡,印證了專業所學在廣闊天地間落地生根的非凡意義。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陳書然 陳鴻銘 責任編輯 史志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