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科技賦能非遺傳承:青年學子的暑期創新實踐之旅


  • 2025
  • 08/09
  • 18:45
  • 專業建設

  • 31
  • 浏覽量

       在這個文化傳承與創新并重的時代,語言學(語言科技)專業的學子們正以獨特的專業視角和前沿技術手段,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暑期,三位來自不同地域的語言學(語言科技)專業學生,張競穎、蒲媛與李沐澤,分别踏上了探索非遺傳承路徑的實踐之旅,用實際行動诠釋了科技與文化的完美融合。

張競穎:

以專業之長

煥新非遺漢服之美

       在新疆喀什的廣袤大地上,語言學(語言科技)2401班的張競穎同學,于新疆漢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啟了一場别開生面的認知實習。她将目光聚焦于新疆喀什艾特萊斯漢服文化,巧妙運用語言科技的專業知識,探索非遺工藝與傳統服飾的創新融合之道。

       實習期間,張競穎不僅攜帶專業錄音設備,完整記錄下非遺傳承人林玲老師對織造技藝的詳細講解,還通過語音轉文字軟件,将錄音内容迅速轉化為文字資料。随後,她利用文本編輯軟件的檢索和标注功能,對關鍵信息進行系統整理,建立了清晰、系統的資料庫。這一過程中,語言科技的信息處理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現,為後續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漢服與西域民族服飾在款式、色彩、圖案上的共性,讓我看到了文化交融的無限可能。”張競穎在研讀漢渚文化服飾文獻時,利用圖書館電子資源數據庫和文獻管理軟件,快速篩選并分類整理了大量相關資料。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她直觀呈現了兩者之間的文化聯系,為艾特萊斯漢服的創新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靈感。

       在設計工坊中,張競穎更是将語言學中的語義分析思維發揮得淋漓盡緻。她深入研究“巴旦木”等經典紋樣在新疆文化中的象征意義,結合漢服傳統文化内涵,設計出既保留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漢服作品。同時,她還參與幼兒園認知設計實踐,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向小朋友們介紹艾特萊斯漢服文化,激發了孩子們對非遺文化的濃厚興趣。

蒲媛:

傳統與科技交織

鄞州非遺煥發新生

       與此同時,在浙江甯波的鄞州非遺館内,語言學(語言科技)2401班的蒲媛同學也在進行着一場傳統與科技交織的非遺探索之旅。鄞州非遺館宛如一座非遺寶庫,彙聚了泥金彩漆、朱金漆木雕等123個非遺項目,内容豐富多樣,形式精彩紛呈。

       蒲媛在調研中發現,雖然目前非遺館内尚未廣泛應用成熟的數字化展示設施,但非遺作品的實體展示和傳承人的現場演示已經給觀衆帶來了深刻而美妙的體驗。

       然而,她敏銳地意識到,數字化技術在非遺傳承中的巨大潛力。“未來,非遺傳承應積極探索運用VR、AR、2D、3D等語言科技相關技術,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示非遺技藝和作品。”蒲媛提出,利用3D建模技術可以精準還原非遺作品的每一個細節,讓觀衆從不同角度欣賞其精妙之處;借助VR技術,觀衆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技藝的制作場景,仿佛穿越時空與匠人并肩勞作。這些數字技術的應用,将突破傳統展示的時空限制,為非遺傳承開辟新的路徑。

       此外,鄞州非遺館還通過手藝人快閃、1平米非遺館發布、國韻新聲音樂會等一系列創新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輕群體的關注和參與。蒲媛認為,這種“傳統+科技”的傳承模式,既堅守了非遺技藝的核心價值,又積極擁抱了科技變革,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李沐澤:

科技激活草原皮影

傳承與創新并行

       在遙遠的内蒙古巴林左旗,語言學(語言科技)2024級學生李沐澤則開展了一場為期兩周的皮影戲非遺調研實踐活動。她巧妙融合文獻研究、實地考察與數字記錄手段,憑借語言科技的專業視角,深入探尋草原皮影戲的文化基因與傳承路徑。

       在文獻研究階段,李沐澤充分利用語言科技在信息檢索與處理方面的優勢,精準篩選出多篇關于草原皮影戲的權威文獻。通過文本分析技術,系統梳理出清代中期河北灤州皮影藝人遷入後與當地文化碰撞融合的曆史脈絡,明确了草原皮影在影人服飾、唱腔等方面的獨特藝術特征。

       實地調研中,李沐澤深入巴林左旗文體局檔案室,運用數據挖掘技術研讀曆史資料。通過分析皮影戲演出統計報表和老照片等實物資料,她清楚了解了草原皮影戲的興衰曆程。在傳承基地觀摩《大遼雙星》劇目展演時,她運用高清數字記錄設備詳細記錄影人塗色環節,并借助材料分析技術深入了解傳統顔料調制工藝。

       針對皮影戲傳承中的受衆斷層問題,李沐澤設計分年齡層調查問卷并運用數據分析軟件深入挖掘數據。她發現不同年齡層對皮影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存在顯著差異,并據此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建議。她建議創作皮影動畫短視頻,将傳統皮影藝術與現代動畫技術相結合;設計代際體驗活動,運用VR和AR技術讓不同年齡段人群在互動中感受皮影戲的魅力。

結語:

語言科技賦能

非遺傳承未來可期

       從新疆喀什的艾特萊斯漢服到浙江甯波的鄞州非遺館,再到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草原皮影戲,三位語言學(語言科技)專業的學子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展現了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魅力。她們不僅運用語言科技的專業知識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的内涵和價值,還通過創新實踐為非遺傳承開辟了新的路徑。

       在這個文化多元且快速變遷的時代,語言科技正成為非遺傳承的重要驅動力。未來,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實踐的深入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非遺文化将在語言科技的賦能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讓我們期待更多青年學子以專業為筆、以科技為墨,在非遺傳承的畫卷上書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陳書然 陳鴻銘 責任編輯 史志豔 )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51226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