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曾幾何時,“課堂失守”的憂慮在高校蔓延:沉默的空座、低垂的視線、被屏幕隔絕的交流、單向灌輸的疲憊……當知識的殿堂陷入沉寂乏味,當思想的碰撞被數字的喧嚣取代,我們不得不正視這讓人焦慮、令人扼腕的困境與難局——無趣無味的課堂,這育人的核心陣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的挑戰。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退守,更是教與學活力、深度聯結與價值共鳴的流失。
困局當前,必須盡快突圍!變革刻不容緩。激活、重構、拯救課堂,絕非一時之策,而是關乎教育本質與未來的深刻使命。激活,是要點燃師生心中漸趨寂滅的求知火焰,讓每一個座位成為思想躍動的原點;重構,是要打破知識與生活、講授與探究的壁壘,讓課堂成為思維碰撞、能力生長的真實場域;拯救,則是以行動守護大學精神的基石——讓每一次相遇都承載知識的重量、思想的溫度與人格的塑造。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深谙此道,亦勇擔此責。我們直面問題,銳意探索。教師們不再滿足于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化身為課堂情境的精心設計者、思維交鋒的智慧引導者。于是,傳統課堂的邊界被打破:講台變身辯論場,經典文本在跨媒介叙事中煥發新生,理論探讨融入真實的社會場域……一次次創新的嘗試,都是對“失守”的奪回和對困境的突圍,是對育人本質的執着追求。
即日起,我們正式開辟“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課堂!——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課堂創新實錄”專欄。這裡将彙聚我院教師在課堂革新征途上的智慧結晶與生動實踐。透過文字的真實記錄、圖片的瞬間捕捉、視頻的深度呈現,我們将帶您走進那些被重新定義的課堂現場,聆聽師生在教與學共振中迸發的思想火花,感受從理念到行動、從困境到坦途、從無味到生機的深刻轉變。
我們期待,這些實錄能成為一面鏡子,映照當下課堂的痛點與希望;更期待它能成為一簇火種,點燃更多關于課堂本質、教育未來的思考與行動。讓我們共同見證并參與這場靜水流深卻至關重要的課堂革命,以行動回應時代的叩問:唯有持續的反思與不懈的革新,才能真正守護并重塑那方孕育思想、啟迪心靈、增長才幹的神聖之地。
神經網絡,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别……這些聽起來讓人頭大的術語,再看看趕着早八來上課學生茫然錯愕的表情,我頓時覺得原來三亞的夏天也不用開空調,因為心都涼了。心裡問了自己千百遍,難道《計算語言學》注定就是勸退神器?難道文科生和人工智能技術就是水火不容?就在我絕望的打算轉行去賣椰子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與其逼着學生啃那些枯燥的内容,不如佛系一下,讓他們先在課上“玩”起來。抛棄學術理論條條框框,讓他們腦洞大開地去暢想未來、去思考人機關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于是課堂變成了這樣:
我們上了火星之後你會帶着《星球大戰》中的C-3PO 還是R2-D2機器人?
做個AI陪自己聊天,比如告訴我們如何在期末考試前一夜學完一學期的課 ?
你的智能汽車現在隻會說“好的主人”,能不能讓它學會吐槽你的駕駛技術?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些原本聽到《計算語言學》就想逃跑的學生,在看到這些天馬行空的問題時候,開始漸漸的放棄理論的負擔,會探索各自感興趣的方向。“老師,我想讓AI學會我奶奶的'愛的唠叨',要怎麼訓練?”“老師,我的虛拟人物現在智商堪憂,有沒有'補腦'的算法?”教室裡的氛圍發生了微妙變化,學生們不再是請不要cue我的鴕鳥,而是變成了我有十萬個為什麼的好奇寶寶。
更為驚喜的是,當學生們的想象力和人工智能結合,簡直火花四濺。什麼方言聲紋AI系統、非遺圖樣生成式建模,用AIGC打造科幻短片、節氣農業人工智能助手……我都懷疑這還是那群說“老師,我不會”的孩子嗎?接下來的劇情就很離譜了,獲獎通知開始轟炸我的郵箱。這個進了教育部的獎項決賽,那個獲了省裡的獎,還有創新大賽等等等等……
現在每次早八,我都特别期待,不知道今天又會有哪個睡眼惺忪的學生冒出什麼天馬行空的想法。說不定下個月的驚喜通知裡,又會出現某個“困到不行”的學生名字。早八來上課,順手拿個獎,但這真的不是還沒睡醒的夢。也許最好的教育,不是高深的學術理論,而是以佛系的心态打破學術框架,讓學生用夢想為種子在現實中開花。
一起來圍觀
督導評價: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然而在AI時代,當知識獲取變得觸手可及,傳統的傳道受業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初聞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和AI暢聊,吐槽人工智能,甚至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腦洞大開地去想象未來人機接口,以及我們登上火星以後的事情。我心中不免疑惑:這還是嚴肅的學術課堂嗎,學生真的能學到知識嗎?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這種看似不以知識輸入為主導的佛系教學方式,卻收獲了意想不到的碩果。這讓我深思,面對文科生抵觸的計算機交叉課程,将枯燥的技術理論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讓我們看到了興趣驅動的巨大力量。也許最好的教育不在于我們灌輸給學生什麼知識,而在于我們如何點燃他們内心的好奇火種。當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時,成功的獲得也變成了“順手”的事情。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郭學哲 陳鴻銘 責任編輯 史志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