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曾幾何時,“課堂失守”的憂慮在高校蔓延:沉默的空座、低垂的視線、被屏幕隔絕的交流、單向灌輸的疲憊……當知識的殿堂陷入沉寂乏味,當思想的碰撞被數字的喧嚣取代,我們不得不正視這讓人焦慮、令人扼腕的困境與難局——無趣無味的課堂,這育人的核心陣地,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的挑戰。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退守,更是教與學活力、深度聯結與價值共鳴的流失。
困局當前,必須盡快突圍!變革刻不容緩。激活、重構、拯救課堂,絕非一時之策,而是關乎教育本質與未來的深刻使命。激活,是要點燃師生心中漸趨寂滅的求知火焰,讓每一個座位成為思想躍動的原點;重構,是要打破知識與生活、講授與探究的壁壘,讓課堂成為思維碰撞、能力生長的真實場域;拯救,則是以行動守護大學精神的基石——讓每一次相遇都承載知識的重量、思想的溫度與人格的塑造。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深谙此道,亦勇擔此責。我們直面問題,銳意探索。教師們不再滿足于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化身為課堂情境的精心設計者、思維交鋒的智慧引導者。于是,傳統課堂的邊界被打破:講台變身辯論場,經典文本在跨媒介叙事中煥發新生,理論探讨融入真實的社會場域……一次次創新的嘗試,都是對“失守”的奪回和對困境的突圍,是對育人本質的執着追求。
即日起,我們正式開辟“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課堂!——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課堂創新實錄”專欄。這裡将彙聚我院教師在課堂革新征途上的智慧結晶與生動實踐。透過文字的真實記錄、圖片的瞬間捕捉、視頻的深度呈現,我們将帶您走進那些被重新定義的課堂現場,聆聽師生在教與學共振中迸發的思想火花,感受從理念到行動、從困境到坦途、從無味到生機的深刻轉變。
我們期待,這些實錄能成為一面鏡子,映照當下課堂的痛點與希望;更期待它能成為一簇火種,點燃更多關于課堂本質、教育未來的思考與行動。讓我們共同見證并參與這場靜水流深卻至關重要的課堂革命,以行動回應時代的叩問:唯有持續的反思與不懈的革新,才能真正守護并重塑那方孕育思想、啟迪心靈、增長才幹的神聖之地。
打破邊界 激活傳統:
劉繼保教授的創新課堂
數字浪潮席卷全球,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始終是教育領域的重要命題。如何讓千年前的曆史文化精髓,在Z世代青年的心中激蕩起創作的漣漪?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課堂上,一場别開生面的教學實踐正悄然展開——打破邊界,激活傳統,用年輕筆觸書寫曆史新章,讓古老文學在創新教育中煥發勃勃生機。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先秦部分)》授課老師劉繼保教授在教學實踐中,創新性地将先秦文史資源與産學研相結合,鼓勵并指導大一新同學在掌握課程内容後拓展針對性地對先秦文史資源進行網絡文學創作。經過一學期的指導訓練,2023級1班和2班取得令人驚歎的顯著成績。
截至2024年1月8日,兩班同學共發表網絡小說75篇。在起點網(頂級網,排名第一)發文13篇,其中2301班發文9篇,縱橫網(頂級網,排名第二)2人,番茄網(2024排名第三)39人,17K(頂級網站,排名第五)5人,晉江文學城(2024排名第二)3人,SF輕小說(最新潮網站)1人,刺猬貓(全國最大的二次元小說網站)1人,紅袖添香(曆史悠久影響力巨大的老網站)2人,發表最少字數達5萬。排名第一同學發文3篇,總字數達21.3萬。排名第二同學發文兩篇,總字數達13. 16萬。
在70多位小作家中,有兩位同學最為突出,一名為2302班的陳昊同學,(筆名:羽衣小傳、猹猹院兇真),共創作三部作品并發布于全國最大的二次元小說“刺猬貓”網上:第一部《明日的雙色羽》2.8萬字,點擊量0.2萬;第二部《從原神開始的遊曆者》14.7萬字,點擊量8.8萬;第三部《到點了,該換大号了》3.8萬字,點擊量達427.1萬。總字數21.3萬。
另一名2301班的賀宇洋同學(筆名:夜刀十三刹),為網站簽約作家。共創作兩部作品并發布于新潮網站“SF輕小說”上:第一部《身穿裝甲到太拉的我絕對不會吃扁》7.4萬字,23年10月發表,人氣66806;第二部《我的手機可以随機召喚》5.8萬字,24年1月發表,人氣3萬+,點擊量3.2萬。總字數:13. 16萬。
劉教授執教的漢語言24級同學中也見成效:2班的陳少骞(網名:漫步夜風),為網站簽約作家。其作品《大唐:請陛下稱太子》29萬字,2025年2月15日發表于番茄網站,人氣7.9萬+;1班的劉宇涵(網名:暖玉入酒),為網站簽約作家,其作品《永世囚臣》10萬字,發表于晉江文學;1班的王可瑩(網名:雲霧栀子青),為網站簽約作家,其小說《青衿劫白首約》11.4萬,發表在番茄小說網上。(漢語2401/2402班在大一學年,2401全班全年發文字數共計830萬字,2402全班同學發文共計810萬字。兩個班共計1630萬字。)
劉繼保教授的教學實踐主要着眼于三個方面:
01
把“課堂作業”打造成“市場産品”,将古代文學資源進行價值重塑
賀宇洋同學成為網站簽約作家,則将這次實踐的意義從教育領域直接推向了産業前沿。他的成功清晰地表明,這次産學研結合并非一次模拟演練,而是一條真實、可行的“價值實現路徑”。學生的創作不再僅僅是獲得學分的“課堂作業”,而是能夠直接接受市場檢驗、産生經濟效益、并開啟個人職業生涯的“産品”。這徹底打破了人文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壁壘,為“學以緻用”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它前瞻性地展現了一個核心問題:在今天,人文素養如何轉化為看得見、摸得着的生産力?答案就在于,通過創造性的實踐,将知識轉化為能夠與大衆情感共鳴的文化産品。在這裡,中國古代文學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母礦”,可以進行主動的、創造性的轉化。将塵封的知識點,變成網絡小說中鮮活的人物、跌宕的情節和宏大的世界架構。由此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當下的快樂”),然後在實踐層面證明了古典文學與文化強大的“可再生性”,使其成為滋養當代流行文化的“文化活水”(“遠方的意義”)。
02
實行“創作式學習”,構建知識與能力雙螺旋
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多以“鑒賞式學習”為主,而此次實踐開創了“創作式學習”的新路徑。在學習過程中劉教授要求學生“為了用而學”,倒逼學生進行更主動、更深刻的學習和思考。同時,寫作本身鍛煉了他們的叙事能力和共情能力,這些都是遠超課程本身的“元能力”。知識的深化與能力的養成,在此形成了一個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
03
“市場化檢驗”,為象牙塔引入真實世界的坐标系
這也是最艱難最值得期待的一個方面,因為所有的設想都要經過實際成果驗證。劉教授将課堂延伸至起點、晉江等商業平台,這是教學效果和成果最“硬核”的一環。将教學成果直接置于市場的檢驗之下。點擊率、收藏數、讀者評論……這些來自真實世界的數據和反饋,為學生的創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坐标系”。以上兩位同學的案例——無論是陳昊的“流量密碼”,還是賀宇洋的“人氣指數”——都為教學提供了即時、真實、海量的數據反饋。這使得教育過程從傳統的教師“單向灌輸”,演變為一個動态的、由市場數據驅動的“教學相長”模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創作數據,分析哪些文化元素更具當代魅力,哪種叙事策略更受歡迎,從而反向調整教學重點。學生則在創作與反饋的循環中,精準地磨砺自己的“市場嗅覺”和“用戶思維”。這不僅是培養作家,更是在培養具備産品經理思維的文化創作者。
師說新語
你有沒有想過,2000多年前竹簡上的蝌蚪文,和00後手機備忘錄裡的腦洞會撞出怎樣的火花?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見證了最奇妙的文化化學反應——學生們把“烽火戲諸侯”寫成了大女主逆襲劇本,給“完璧歸趙”加了諜戰反轉,讓《楚辭》裡的香草美人說起了脫口秀。
這些天馬行空的創作背後,藏着我對文學教育最深的執念:與其讓學生在故紙堆裡背誦知識點,不如教他們用文字當魔法棒,把曆史碎片重新拼貼成發光的故事。當我們把先秦文學課堂變成創作實驗室,那些沉睡千年的典籍,突然有了鮮活的呼吸。
選擇讓學生以先秦時期為背景創作小說,源于我對這段曆史的深刻認知。先秦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庫,諸子百家的思想交鋒、諸侯紛争的跌宕起伏,每個曆史碎片都暗藏戲劇性。更重要的是,相較于其他曆史時期,先秦史料相對宏觀簡略,這反而為文學創作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同時,此類題材的創作審核周期較短,學生能更快獲得反饋,這種即時成就感對初涉創作的大一學生而言尤為珍貴。
教學中,我常以《甄嬛傳》作者流潋紫為例與學生探讨。起初她與我們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學生都是在一個起跑線上,卻憑借對文學的熱愛與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創作出風靡全國的作品。這印證了“外才能成材”的道理——文學創作沒有絕對的門檻,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觀察力、對文字的敏感度,以及持續不斷的創作實踐。我希望借此告訴學生:不要被學曆束縛,隻要敢于嘗試,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學表達。
課堂上,我将專業知識與創作實踐深度融合。講解《左傳》《戰國策》時,不僅分析其叙事技巧,還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将“春秋筆法”“縱橫家說辭”轉化為小說創作的語言張力;解讀《楚辭》時,鼓勵學生借鑒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塑造人物。學生們圍繞“烽火戲諸侯”“完璧歸趙”等經典事件進行二次創作,有人以褒姒的視角重寫西周覆滅,有人為蔺相如設計出更複雜的内心沖突。看到他們從最初對史料的生澀模仿,到逐漸形成個性化的叙事風格,這種蛻變讓我倍感欣慰。
劉教授總結道:“陳昊與賀宇洋的成功,讓我看到了這次教學實踐最激動人心的内核:它不僅是在‘複活’先秦文史,更是在‘激活’新一代的文化創造力。它證明了,當下的快樂(創作的激情、市場的認可)與遠方的意義(文化的傳承)并非彼此對立,而是可以相互賦能、彼此成就的。這兩位同學就像是這次教育實驗催生出的“超級節點”,他們連接着古典書齋與賽博空間,連接着個人才華與大衆市場,預示着一種全新的可能:未來的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将不再僅僅是培養文化的守護者,更是要孵化能讓文化在當下‘引爆流行’的創造者。這,或許才是這次成功實踐最獨特、最寶貴的探索和實踐。”
漢語言2301班李城錦:
劉老師是我啟蒙老師,他鼓勵同學進行網絡創作,精準地把握網絡寫作在未來的重要性。在劉老師指導下學習網絡寫作,這段經曆讓我收獲頗豐,感受也十分深刻。當我開始接觸網絡寫作時,我常常因為内容空洞結構松散而苦惱,但是經過老師的指導,我學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網絡寫作的要點,從選題到寫作方法在老師的啟發下,我學會結合熱門話題,使文章接地氣又充滿新意。我的進步離不開劉老師的指導,他始終以包容和鼓勵的态度指導我的寫作,面對我的一次次修改請求從不厭煩,總是細緻批改。在劉老師的幫助下,我已經克服了寫作恐懼,熟練構思高效創作。得到劉老師的指導,是我文學成長上的幸運。
漢語言2301班賀宇洋:
動筆創作新的網絡作品前,我特意找劉教授深談,細究網絡小說的寫作手法與人物情節構造。他毫無保留,将個人積累的經驗與海量網文閱讀心得傾囊相授,句句都落到實處,讓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最讓我難忘的是他那份難得的包容。面對我們天馬行空的設定,他從不輕易否定,反倒鼓勵我們大膽地“胡思亂想”,盡可能拓展情節邊界,寫出獨樹一幟的内容。他提出的“三胡”理論,總在推着我們打開腦洞,去探索新的表達、新的事物。劉教授的指導,恰似一盞燈,穩穩地懸在我曾迷茫的寫作路上,照亮了腳下的路,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漢語言2302班唐梓茵
劉教授作為我大一階段的古代文學老師,不僅在學業上對我們教導有方,更在網文創作上為我們指點迷津。網文寫作的經曆是我大學生活中難忘的一段旅程。在網絡文學的寫作上,劉教授将古代文學的授課内容與現代創作手法相融合,讓我們真實且投入地感受到古典文學的魅力。同時劉老師深切地熱愛着并全情地投入于網絡文學的研究,并且希望能把更多的自身所學講授給我們。在劉教授輔導我們網文寫作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他的講述裡蘊藏着對古典作品中人物的深切關懷,同時充滿着自己真切的人生領悟。能在大學的求學生涯中遇到劉教授,成為他的學生,我是幸運的。跟随劉教授學習古代文學,将是我們大學時光中一段無比珍貴的回憶。
漢語言2302班陳昊:
還記得當初修習劉教授的古代文學史課程時,因為是清晨第一節課,班裡大多數同學顯得有些困倦。坐在前排的我看着這位老教授講課,思考着投影上的一個個方塊字時。劉教授忽然提起年輕人間流行的網絡小說,正好我回頭一看,大家都來了精神,似乎老師和學生都進入那段少年如夢的時光。
網絡文學向來是被老一輩人視為洪水猛獸的。早些年它幾乎和電子遊戲相提并論,似乎無論如何都難登大雅之堂,和傳統文學不是一路人。所以當學校裡的“老”老師提起這些,台下同學們多少會有些詫異和好奇。但劉教授在講台上侃侃而談近些年來流行的那幾部作品,反倒顯得我們大驚小怪了。仔細看去,居然覺得劉教授又年輕了不少,臉上似乎閃過一抹桀骜不馴的年輕人心氣。而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劉教授不僅在古文學方面細心鑽研,還準備将古文與現代的流行文化進行交融,不由得讓人感到佩服。多少寫了點清水豆腐的我聽過他的寥寥數語,不說是才思泉湧,也默默構建出一部小說中的場景。網絡文學是當今文學創作浪潮的一朵浪花,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大家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華,不論是通過筆尖也好,通過鍵盤也罷,那一道道由自己創作出的文字總歸是不會欺騙自己。正如劉教授課上所說:文學創作首先得要創作,你沒嘗試過,又怎麼知道你寫不出作品。
同行感言
伏濤:
劉繼保教授在這次實踐中,一直要求學生們“立足當下、回望傳統、面向未來”,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應有之義。這次教學實踐活動,以“産學研”為舟,以“先秦文史”為帆,使學生們巧妙地憑借“當下快樂”與“遠方意義”這雙翼而騰風。它不僅讓學生們收獲了遠超課堂所學的創作技能與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為我們這個時代如何“把根留住”,如何讓古老的文化血脈在年輕一代的創造力中重新煥發光彩,提供了一次可信、可敬、可複制的精彩預演。這不僅是2023級同學75篇小說的誕生,更是75顆被激活的文化火種,預示着一片更為廣闊的創意原野。
通過這次實踐,學生們不僅将課堂所學的古典文學知識轉化為創作動能,更在數字時代語境下,借助網絡文學這一新興載體,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媒介的有效嫁接。很短時間内,兩班同學共發表網絡小說75篇,覆蓋起點、縱橫、晉江等主流平台,甚至涉足刺猬貓、SF輕小說等年輕化、二次元化的新興陣地,展現出極強的文化适應力與市場敏感度。
申素樣:
在我講授“文學創作論”專題的時候,正在擔憂大一的學生缺乏創作經驗,無法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内容。然而,課堂上的發言打破了我的預設——“老師,我們已經在番茄、晉江等網絡平台開始連載網文了。”五萬字的先秦題材網文,竟是劉教授《古代文學》的結課作業!這份“膽大包天”的作業設計将傳統文學變為市場平台的實戰演練,學生們在創作中理解、轉化和運用了古代文學的養分。
更讓我震撼的是在講授“文學接受論”專題的時候,學生已經拿出手機,向我展示真實的讀者評論:“章伏筆回收太絕了!”“女主覺醒橋段建議加更!”這些來自網文平台讀者的即時反饋,讓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理論從未如此鮮活。賀宇洋同學跟我展示了簽約作家後台的點擊量曲線、收藏數波動與評論關鍵詞雲圖,他用數據诠釋了何為“讀者意識的具象化”。
這場跨越課程的教學邂逅,實則是傳統文學教育與數字時代的一次精彩對話。劉繼保教授以“作業即産品”的膽識搭建的實踐舞台,讓我的理論課堂收獲了意想不到的鮮活素材。他敢于打破常規,将厚重的先秦文史資源,化作激發年輕學子創作熱情的靈感。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潛力,也讓我深深欽佩其作為教育者的創新勇氣與前瞻視野。
王宇:
當竹簡上的蝌蚪文撞上Z世代手機備忘錄裡的腦洞,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課堂上,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文化火花。劉繼保教授以“打破邊界,激活傳統”為名,将《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打造成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先秦思想不再僅是故紙堆裡的知識點,而是化作了網絡小說裡鮮活的人物、跌宕的情節與宏大的世界。這場教學實踐的意義,早已溢出傳統人文教育的河床,為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開辟出令人振奮的新航道。
在劉教授的課堂上,“學以緻用”不再是一句缥缈口号,而是學生指尖流淌的文字與市場給出的真實回響。當作業被重塑為“産品”,塵封的先秦曆史瞬間煥發出驚人的當代魅力:陳昊同學《到點了,該換大号了》以427萬點擊量掀起閱讀狂瀾,賀宇洋同學作品人氣值突破3萬并簽約網站。短短一學期,75篇小說在起點、晉江等頂級平台落地生花,更有學生簽約作家嶄露頭角。數字無言卻最雄辯——人文素養确能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産力”。此實踐最可貴處,在于打通了象牙塔與廣闊社會的阻隔,為“文化如何活下去”這一時代命題提供了有力答案:唯有讓年輕人在創造性轉化中親身體驗其價值,傳統才能真正成為滋養當下的活水。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陳書然 陳鴻銘 責任編輯 史志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