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自貿港建設浪潮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雙重機遇下,我院網絡與新媒體(直播方向)以 “前沿視野、實戰賦能、産教創新”黃金三角模式為核心,構建獨具特色的新媒體人才實戰能力培養體系,通過課題、企業、行業三域融合,拓展學生的理論素養與技術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學會的不僅僅是直播的技術能力,更塑造行業洞察力與創造力。
三大教學特色
定義直播教育新範式
1.深度沉浸化場景化教學
直播系構建了完善的直播實踐教學體系,配備包括4K超高清攝像機、專業級穩定器、多機位導播系統等前沿攝影攝像設備,打造了多個風格各異的專業化直播間。這些實景化教學空間完全參照行業标準建設,設有實景演播廳、汽車展示區、互動體驗區等功能分區。在教學模式上,采用入學即實戰的培養理念,學生從大一入學就開始系統接觸專業設備操作,通過車企真實項目驅動、校園大型活動實戰、專業課程實訓等三位一體的培養路徑,完整參與從前期市場調研、創意策劃、腳本撰寫,到中期的設備調試、多機位拍攝、燈光布景,再到後期的視頻剪輯、數據分析、賬号運營等全流程實戰環節,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閉環學習。
圖為陳文強(左一)老師
指導學生直播拍攝
圖為直播系學生
開展草坪音樂節汽車直播
2.創新雙導師制
産教融合培養模式
直播系依托吉利汽車品牌優勢,構建了行業專家、專業教授的雙導師聯合培養機制,形成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行業導師均來自行業一線運營總監、品牌負責人及資深主播;專業教授則由具備豐富理論研究和教學經驗的教師團隊組成。在教學實施中,通過引入真實商業項目,如為銀河汽車M8品牌策劃并執行汽車品牌上新營銷方案,學生團隊需完成從市場分析、内容策劃到直播執行、數據分析的全流程實戰。優秀作品将直接對接企業需求,在真實市場環境中進行賬号運營和效果檢驗,實現從教學到實踐再到職業的無縫銜接。這種培養模式既保證了專業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又确保了實踐内容與行業發展同步。
圖為直播系學生開展
冠軍黃雨婷見面會直播
圖為直播系學生開展
吉利銀河繁星計劃直播
3.展播聯動實戰賦能體系
創新構建展播雙維聯動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與吉利汽車集團品牌部共同打造創客訓練營,采用8周沉浸式培養方案,通過理論集訓、項目實戰、成果展評三階遞進培養,使學生在高強度實戰中獲得突破性成長。
項目特色體現為:
(1)真實商業場景還原:學生全程參與吉利年度新車發布社交全媒體推廣短視頻運營策劃,包括預熱短視頻創作、線上互動設計等全流程;
(2)熱點響應能力培養:設置24小時熱點即時特訓環節,培養學生基于新車和品牌發布同步特性的熱點捕捉與快速内容生産能力;
(3)數字化傳播全鍊路實踐:涵蓋車企特有的私域流量運營、KOL矩陣搭建、數據監測分析等核心技能模塊,使學生掌握從傳播策劃到效果轉化的完整技能鍊。
學生視角
直播2401聶鎮洋同學:
在實戰中蛻變
于鏡頭前成長
加入直播系以前,我以為直播就隻是對着鏡頭說話,入學後才理解背後的系統邏輯。最讓我感覺到巨大收獲的是直播系日常的小組直播實戰。我們所有小組每周都會為吉利汽車來制定當期的汽車品牌活動策劃專場直播,小組成員完全獨立完成從腳本設計、主播中控、到播後複盤的所有工作。這種真實的商業實戰壓力讓我快速掌握了行業的需求,尤其是用戶心理分析與數據運營能力,現在也十分期待未來我們直播系的發展!
直播2401吳思瑩同學:
在名企課堂成長
于産業前沿蛻變
在直播系與吉利品牌部合作項目中,我們班的同學們在企業導師和專業導師的授課中,根據自己制定的賬号IP定位,一步一步打造出了專屬于自己的賬号。從腳本撰寫到流量投放,吉利導師手把手帶我們打通商業邏輯。項目結束後,我們也依舊關注短視頻賬号的運營模式等,學到了不少實用的知識。
直播2401孫一然同學:
一年的成長,10個月曆練
從開學通過面試進入直播系,已經一年了,當初我們抱着好奇,和對未來的期望進入直播班。這一轉眼,我們已經從最開始小白變成了略懂一二的學長了。
來到直播系真的讓我看到很多不一樣人和事。剛開始我們對設備,對流程都不熟悉,我們都很積極,努力的學習,陸陸續續的參加了很多次活動後,比如:金璐杯,音樂會,辯論賽,三亞的冬天,芒果節等等,通過參加活動,我們都逐漸了解如何使用設備,直播的流程是什麼,在其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經曆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加入直播系,相對于其他班的同學,雖然課多了一些,事情多了一些,但是我們會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和活動,每周的工作日直播也成了我們的特色之一。對于我來說,參加活動就是見世面,能夠認識到更多優秀的人。
直播系是注重産教融合的一個班級,我們的實操活動會很多,就會參加活動,自己親自上手直播,我做過遊機、主機、導播等職位,在不同的職位,我都能深切到這個職位的重要性,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所以,直播系真的很不一樣,他是一個很充實很有意義的一個集體!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郭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