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力量面前,生命脆弱如蝼蟻。地震雖看似遙遠,卻可能在刹那間颠覆生活。掌握防震減災知識,是守護自己與朋友家人的“必修課”。5月12日,中國地震局發布《防震減災基本知識與技能大綱》(簡稱“防震減災18條”)這是全國層面首次編制的防震減災基本知識與行為技能規範,從科學認知到實戰技能,為生命安全構築起全鍊條防護網,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牢記心間。
一地震基礎認知: “防震減災18條”
01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地震發生不可避免,地震災害可以減輕。
02
地震活動有明顯的空間分布規律,絕大多數破壞性地震發生在活動斷層上。
03
當較大地震發生在附近時,人們通常先感到明顯的上下颠簸,數秒到十餘秒後會經曆更為強烈的震動或搖晃。
04
破壞性地震會直接毀壞房屋設施和自然環境,并可能引發火災、水災、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次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05
震級衡量地震大小,地震烈度衡量不同地點受到地震影響的程度。一般來說,同一場地震,距離發生地震的斷層越近的地方烈度越大。
06
地震預測還是世界科學難題,尚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國家對地震預報意見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07
地震預警是破壞性地震發生後發出的緊急警報,能給破壞性地震波尚未到達地區提供數秒至數十秒的提前應對時間。
08
減輕地震災害,重在防禦。城鄉建設需要科學選址并做好抗震設防,社會和公衆需要做好應急準備。
09
我國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防震減災與每個人密切相關,需要人人參與。
10
主動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積極參與地震應急疏散演練。中小學校是地震安全教育的主要陣地。
11
會通過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獲取地震預警等地震信息服務,能夠識别紅、橙、黃、藍四個地震預警級别。
12
能夠識别并且不傳播地震謠言。個人如果懷疑某種現象可能與地震有關,可咨詢當地地震部門。
13
關注生活工作場所房屋設施的抗震能力,必要時會檢查和加固住房,消除圍牆、吊頂等附屬構件的災害隐患。自建房屋設施時能夠滿足當地抗震設防要求。
14
養成防震備災習慣,準備地震應急包,合理放置家具、電器和高大物品,熟悉周邊避難場所分布和疏散路線,制定家庭應急避險計劃并開展演練。
15
遭遇地震時,能夠因地制宜采取伏地、遮擋、手抓牢,強烈震動結束後移動到安全位置等合理可行的避險措施。在公共場所要聽從現場應急指揮。
16
若被困地震廢墟,能夠合理呼救,注意保存體力,耐心等待救援,根據所處環境和條件積極自救,盡可能擺脫埋壓狀态。
17
在地震現場,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科學救助受困人員,懂得防範餘震帶來的危險。
18
在災區,能夠服從救災現場指揮和安排,遵守臨時安置的各項要求,通過多種方式緩解心理壓力。
二 室外逃生:冷靜撤離 避開緻命風險
撤離時機:震動間隙(約 10-20 秒)迅速行動,避免餘震突襲。
安全區域:撤離至開闊地帶(如廣場、公園、操場),遠離建築物、電線杆、圍牆、廣告牌等危險物。
防踩踏要點:低頭護頸,沿疏散通道有序前行,不推擠、不折返,若摔倒立即蜷縮成“防護球”(雙手抱頭、膝蓋護胸)。
三特殊場景:分秒必争 精準應對
(一)公共場所
教學樓:避開吊燈,震後按 “低樓層先撤、高樓層後撤” 原則,沿安全通道有序撤離至操場。
圖書館/商場:避開高大貨架、玻璃櫃台,躲在立柱或牆角,遠離電梯,震後跟随疏散指示标志撤離。
實驗室:第一時間關閉電源、火源、燃氣閥,遠離化學試劑櫃,防止火災、爆炸等次生災害。
(二)特殊環境
電梯内:若被困,立即按下所有樓層按鈕,用緊急通話裝置求助,背靠電梯壁,膝蓋微曲緩沖可能的墜落沖擊。
車内:減速停車至空曠處,避開橋梁、隧道、大樹,留在車内等待震動停止,切勿在行駛中緊急刹車。
野外: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可能發生滑坡、崩塌),選擇開闊平地蹲下,用背包護住頭部。
四常備物資:有備無患 關鍵時刻救一命
應急包必備清單:
✅食物(壓縮餅幹、能量棒)
✅飲用水(每人每天至少1升,建議儲備3天量)
✅手電筒 + 備用電池
✅急救包(創可貼、碘伏、紗布、止痛藥等)
✅多功能刀具、指南針、求生哨
✅重要證件複印件、現金
日常準備:在床頭、書桌旁等觸手可及處放置應急物品,定期檢查物資有效期,制定疏散路線圖并演練。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馮錦秀 鄭宇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