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格爾》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年之際,我院青年學者敖敦胡博士的學術專著《西方<江格爾>研究》(377千字)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2021年,由内蒙古自治區少數古籍征集研究室、内蒙古大學《江格爾》研究中心、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共同策劃實施的《<江格爾>前沿研究叢書》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緻力于圍繞史詩《江格爾》彙集一系列學術研究成果,而《西方<江格爾>研究》一書為該系列專著之一。
作為跨國界傳承的蒙古英雄史詩,《江格爾》在中、蒙、俄等國的研究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學術體系。敖敦胡博士在其新著《西方<江格爾>研究》中另辟蹊徑,系統梳理了德國、法國、英國、波蘭、匈牙利、捷克等西方多國學者近250年的研究脈絡,為國際《江格爾》研究體系補充了重要維度。該書全面展示了從18世紀德國學者帕拉斯首次記錄以來,西方學界在《江格爾》的文獻收集、文本發布、理論研究上的進展曆程。這部著作通過對西方文獻的深度爬梳,展現了西方學界對史詩《江格爾》認知的演進軌迹。西方研究曆經近250年的發展,特别是在俄羅斯和歐洲學者的田野考察、文本整理和理論構建方面,形成了豐富的學術化路徑和曆史經驗。這些經驗對當代《江格爾》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正如塔亞教授所強調的,口頭傳統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對複原以文本形式保存的世界“書面的民間文學”的生存史具有借鑒意義。随着21世紀國際研究格局的變化,西方研究雖漸入尾聲,但其學術遺産仍為跨文化對話提供啟示。特别值得關注的是,附錄中首次譯介了部分西方珍藏的《江格爾》文本,包括匈牙利科學院館藏托忒文抄本等珍貴文獻。這些曆經世紀的文獻遺存,不僅豐富了國内研究的文獻資料庫,還以實物形式生動展現了史詩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文本變遷曆程。這種将文獻考據與學術史研究相結合的研究路徑,為中國史詩研究的國際化進程提供了有益參考。
作為一名青年學者,敖敦胡博士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學術空白。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她曆時六年,查閱了多種語言文獻,并赴國内外多地進行實地調研。這部專著既是對西方《江格爾》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也蘊含了對中國史詩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平衡發展的深刻思考。目前,敖博士正着手開展蒙古英雄史詩《江格爾》的海外傳播與影響研究。讓我們共同期待青年學者在學術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果!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陳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