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三個校園”的教育理念,近日,我院國際漢語教育系召開了一場關于探索“AI助教+教師主導雙軌教學模式”的專題教研會。會議由金偉老師主持,全體國際漢語系教師參加,老師們從所授課程的教學改革出發,各抒己見。
周睿涵、李明老師分享了“AI 助教 + 教師主導” 模式在國際中文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第一,承擔基礎重複工作。在跨文化交際課上,AI 助教輔助詞彙語法練習,即時反饋鞏固知識。第二,助力課堂互動反饋。借助在線答題、語音識别,實時掌握學生知識掌握,像講 “把” 字句,即刻分析答題并講解錯題。第三,負責課後跟蹤練習。《現代漢語》教學裡,依據學生進度和薄弱點生成個性化作業,智能批改并分析錯題,如學 “的、地、得” 後給建議。第四,提供豐富教學資源。第五,AI助教可以開展教學引導,促進學生思考,教師可以為困惑學生提供人文關懷與指導。
趙春娥老師指出,教師要思考 AI 與傳統教學結合之道:一是重新定位自我與 AI 助教定位,借其數據依據學生特點制定個性學習計劃;二是明确教師主導、AI 助教輔助關系,教師掌舵教學、育人,AI 助教負責作業批改等;三是依據 AI 助教資料優化設計,融合多元資源與互動環節;四是借助AI 助教建多元評價體系,做好綜合動态評價;五是教師積極參訓,關注 AI 教育動态,更新知識、提升素養,創新教學。
劉舒心和郭曉玲老師提出,AI 助教能加速知識傳遞。在《國際中文教學導論》的 “二語習得理論” 部分,引入 AI 助教構建知識圖譜,由智能問答系統應對概念性知識,課堂重心由此轉向理論應用場景研讨,AI 的即時反饋讓預習效率提升 40%,不過教師得确保理論闡釋無誤,針對漢語特有的争議還要做好文化認知引導。另外,AI 技術還可輔助漢語教師精準教學發音,實現智能化備課與資源生成。
雲仙老師指出,當下人工智能驅動教育變革,“AI 助教 + 教師主導” 為國際漢語教育注入新機。例如《中國文化通論》使用 VR、“文心一言”,《專業英語》依靠語音糾編APP等,由此可見,AI 已成 “智能夥伴”。教師同樣關鍵。将文化結合 AI 資料引導,“京劇文化” 單元課前學生用 “京劇雲課堂” 自學、AI 測驗,課中教師解難點、激發興趣,課後 AI 推薦資源、教師引導反思。但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有 AI “文化刻闆印象”、數據隐私問題,需建立審核機制、選擇合規工具。
劉靜和李珺老師認為,AI存在文化敏感與倫理局限。例如,AI與教育心理學的融合,使得AI成為知識的“數字載體”,而教師則扮演“靈魂向導”的角色。然而,這一過程中也面臨技術依賴、平衡數據與人文關懷的挑戰,需要建立“雙軌校驗機制”。未來的課堂将演變成人機協同的智慧實驗室,不僅提升教學效率,還能深化知識理解。
劉雅麗分享大學英語 “AI 助教 + 教師主導” 雙軌教學應用。傳統教學裡教師任務重、反饋滞後。新模式下,AI 助教承擔基礎、重複工作,如詞彙預習時助學生練拼寫、發音,依答題情況分析薄弱點生成報告。課堂上,它用動畫、視頻講解複雜語法,如用影視片段講虛拟語氣,提升學生興趣。但教師不可或缺,比如,小組讨論、口語交流中教師的人文關懷能給學生信心,面對複雜文化知識,教師憑文化底蘊答疑。該模式融合 AI 高效與教師智慧,為教學添活力,值得探索推動學生英語學習進步。
羅芳老師認為“AI 助教 + 教師主導” 的教學模式能融合兩者優勢,保障教師核心地位。教師主導體現在教學設計依大綱與學情規劃,借 AI 助教分析數據實現個性化;課堂上用其展示内容、引導互動,依反饋調策略;學習評估靠 AI 助教自動批改客觀題、即時反饋,主觀題人工批改并給予個性化指導。AI 助教可以依據學生學習情況給予個性化學習建議、支持自主學習,還能協助教師設計課程、實時匹配學習資源。實施中要注意教師培訓與技術支持、保障數據安全隐私,師生适應技術并融合傳統教學方法,如此方能為學生打造個性化、高效且有趣的學習體驗,推動該模式有效落地、持續發展。
最後,金偉老師總結指出,在此次研讨會上,國際漢語系全體教師集思廣益,多視角展現了 “AI 助教 + 教師主導雙軌教學模式” 的具體路徑。未來,全體教師将持續深耕 AI 與中文教學融合,創新教學模式。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