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經典話劇《雷雨》以其複雜的情感沖突和深刻的人物關系,一直吸引着讀者與觀衆。如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為這部經典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計算語言學課程中,語言科技2301的劉泓希等人運用文本挖掘技術,對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進行了深入的情感分析和人物關系網絡構建。通過分析,他們揭示了劇中複雜的情感張力和角色間的互動,這不僅反映了劇作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體現了社會和哲學層面的深刻探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不僅為學生在經典文學的學習中提供了文學量化工具,如文本分析、情感分析等,也為語言科技的學生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應用、學習與實踐上拓展了更多的思路。
技術解碼:如何用語言科技解鎖文學經典
在技術手段方面,劉泓希等學生以曹禺經典話劇《雷雨》為對象,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構建了一套系統的分析框架。首先,利用jieba庫完成文本預處理(部分代碼如圖1所示),以标點符号分割提取29個句子,并通過分詞過濾非實質詞彙,生成518個有效詞項,同時結合posseg模塊實現詞性标注(部分代碼如圖3所示),揭示文本的語法特征。其次,基于自定義情感詞典(包含“歡快”“驚恐”等正負向詞彙),量化情感分布并計算情感極性得分,發現文本表層積極基調下隐含的消極伏筆(部分代碼如圖2所示)。進一步,通過共現分析與圖網絡建模,構建人物互動關系網絡,解析角色間的複雜關聯;最終借助matplotlib将詞頻分布、情感傾向及人物網絡以條形圖、餅圖和網絡圖形式可視化,直觀呈現文本的多維度特征(部分可視化展示如圖4圖5所示)。該框架不僅實現了文學文本的量化解析(如平均句長17.86詞/句、情感矛盾性),還驗證了NLP技術在細粒度分析中的潛力(如語境依賴的未登錄詞處理),為文學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技術範式。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挑戰與機遇:數字人文的前行之路
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對曹禺經典話劇《雷雨》進行了深入分析,展示了語言科技與經典文學結合的創新探索。這次課程的研究學習不僅為學生在文學分析上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也為學生在數字人文領域的應用發展提供了參考。語言科技2301的劉泓希等人表示,随着多模态大模型與深度學習技術的進步,未來有望學習更多細粒度的文本分析,如修辭風格量化、叙事結構拆解等,并将技術應用拓展至戲劇、詩歌等多元文體,讓技術在傳承經典文化的道路上“既保留人文溫度,又閃耀科技鋒芒”。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劉泓希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