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學創新路徑,推動教學模式轉型升級,3月5日下午,文藝學教研室圍繞“AI助教+教師主導”雙軌教學模式主題,在書明樓A410召開專題研讨會。教研室全體成員結合講授課程展開研讨,為構建智能化時代文藝學教學新範式深入交流。
在研讨會上,教研室成員就“AI助教+教師主導”雙軌教學模式發表了看法。申素樣老師指出,文藝學需在堅守人文精神内核的同時,積極擁抱技術革新,AI助教的應用并非替代教師角色,而是通過智能批改、學習數據分析、個性化資源推薦等功能,為師生減負增效,釋放更多課堂空間用于深度思辨與審美體驗。教師則需發揮主導作用,在教學設計、價值引導、跨學科融合等環節強化人文關懷,實現“技術工具理性”與“人文價值理性”的有機統一。
胡明遠老師認為,這一模式是教育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能夠有效地結合人工智能的高效性和教師的專業洞察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和高效的學習體驗。胡老師也指出,AI助教并非萬能,它在情感交流和價值觀引導方面仍無法替代教師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探索AI與教師的協同工作模式,确保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增強教育的質量和公平性。
王椿升老師指出,當我們讨論AI工具的使用規範時,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教育認知的革命。這場革命不僅要求我們重新定義“知識習得”的邊界,更需要構建“人機協同”的新型認知範式,唯有讓學生穿透技術黑箱理解思維本質,讓教師跨越學科壁壘實現認知升維,我們的專業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從知識傳授到認知革命的範式躍遷,在這個算法重構認知的時代,比工具疊代更迫切的,是思維底層邏輯的升級。
在技術賦能的同時,教研室着重探讨了教師角色的轉型升級。通過“課前AI診斷-課中深度引導-課後個性拓展”的三段式教學設計,教師得以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于組織文學思辨研讨、開展創作工坊指導、設計文學批評實踐等創造性教學環節。AI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趨勢,教育者應主動成為“智能+人文”的擺渡人。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申素樣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陳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