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三月的暖陽浸染校園,圖書館的玻璃幕牆将婆娑光影裁成滿地碎玉,廊柱上镌刻的古文片段與學子的書頁沙沙共振,國學院檐角的琉璃瓦沐浴在鎏金般的光芒中,青藍釉色與碧空交相輝映,回廊外椰影搖曳,蟬鳴裹着清新的海風穿過雕花木窗的縫隙,輕輕叩響了一道穿越兩千五百餘年的古老門扉。
3月5日下午,由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學生中心、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圖書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所主辦的《天道三十三講之十三:老子的無為質樸》名家對話系列專題講座正式召開。本期由國藝研究院院長宋一夫主講,邀請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伏濤教授為對話嘉賓。人文、音樂、法學院部分教師參會。吸引了大量同學駐足聆聽。
宋一夫,哲學博士,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國藝研究院院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海南省中華易經文化研究會會長。發表學術著作50餘部,論文70餘篇,參編多部中小學教材。
我們總說‘無為而治’,卻常常将其誤讀成毫不作為。”宋一夫的開場白如石子入潭,攪動一室寂靜,幕布光影流轉,映出點點《道德經》殘卷的斑駁字迹。“老子筆下的無為,包含着如江海般‘善下之’的胸懷,包含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智慧。”他以老子政治思想為脈,系統闡釋着“無為而治”的深層内涵:它不教人避世,而是教統治者與衆生共尋天道的呼吸。伏羲畫卦,窺的是‘天垂象’;老子立言,破的是‘人妄為’。統治者若強執‘刑名之術’,恰是以金匮鎖江流,終将堤潰民怨。宋一夫指出,道家思想肇始于伏羲易經,至老子始成體系,其核心在于探讨“人與天”的關系。老子主張“以百姓心為心”,強調統治者應摒棄私欲,順應天道,“清正治天下”,方能引導百姓遵循自然規律“有為”。他結合自身潛心研究經曆提出幾大設問:統治者究竟如何治國?統治者到底以何治國?他告訴了我們真正的答案——“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認為嚴刑峻法的統治邏輯終難長久,唯有以謙卑之心“善下之”,如江海納百川,才可成就“百谷王”之治國境界。
宋一夫還梳理了從母系氏族“上德不德”到周代“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的曆史流變,揭示了社會倫理的失序根源。他特别強調“弱而不盈”的辯證智慧:“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提醒世人警惕“物壯則老”的悖論,倡導以“小國寡民”的樸素願景,回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态。言盡至此,座下師生凝神屏息,仿佛一同窺見千年前那副“騎牛涉水圖”,老者的衣袂沾濕的是洛河春汛,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伊始的原初淚光。
伏濤,文學博士,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理事。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專著1部。主持完成多項國省社科、大創、省部級項目,參加全國和國際學術研讨會30餘次。
“人生的本質即是遇到、珍惜和感動。”座談對話環節,伏濤教授提起他鐘愛的《牡丹亭》作為開場,又以文、史、哲相交融的多元視角,串聯起張若虛、白居易、蘇東坡的起伏人生,闡發“穿越時空,感動紅塵”的深切人文命題。通過雙方對治學之道的精彩四問四答,宋一夫引陳寅恪“真正可讀之書惟可數”與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答說明道理:無論所學專業為何,終離不開“究、通、一”的哲思步驟,伏濤教授加以總結,學習應“轉益多師”,隻有全面優化、潛心積累其中内蘊的哲學思想和文學價值,才能在“我注六經”的深耕中,抵達“六經注我”的融通境界。
師生交流問答環節,面對“AI時代,人文何為?”的尖銳提問,宋一夫以“君子善假于物”回應,指出技術應為人服務,警惕“智慧與欲望結合”的異化風險。曹麗紅提出古籍電子化構想,法學院教師則提出以數據實證輔助思考的現實意義。宋一夫最後總結:“在器物取代人力的過程中,人們更需以天道哲思界定自身價值,在‘無為’中探尋‘有為’的新邊界。”
講座尾聲,宋一夫向學子闡述了會讀書、讀好書的建議,推薦中華書局版本的《易經》《道德經》《論語》等三本哲學經典,并肯定了《紅樓夢》的藝術高度。
主持人劉佳佳在總結中呼籲學子“以書明志、以思踐行”,将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智慧内化為處世之道。伏濤結合講座内容,積極勉勵青年在“失道”的現代格局中堅守本心,以不息奮鬥回應時代叩問。
講座取得圓滿成功。現場掌聲雷動,師生紛紛表示,此次對話不僅使廣大師生深化了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更激發了傳承文化根脈的使命感。當究天人之際的哲思成為抵禦浮躁的錨點,通古今之變的視野照亮前路斑斓的星光,這場跨越千年的哲思對話圓滿落幕,為校園增添了又一抹深沉而溫潤的人文亮色。
(人文與傳播新聞中心供稿 文/接景楓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