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賦能經典文學:NLP技術解碼《秋天的懷念》中的“數字寶藏” ——語言科技學子創新實踐成果引關注


  • 2025
  • 03/12
  • 20:39
  • 教學動态

  • 21
  • 浏覽量

   近日,我院語言科技專業學生王佳琪與宋靜宜合作完成了一項研究《語言科技與經典文學結合的創新實踐——<秋天的懷念>隐藏的“數字寶藏”》。該研究以人教版七年級課文《秋天的懷念》為切入點,借助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與數字人文方法,挖掘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深層語義與情感脈絡,為文學研究與語文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徑與跨學科視角

       研究團隊通過NLP技術對《秋天的懷念》展開多維度分析,包括文本預處理、情感分析、詞頻統計、人物關系網絡構建及可視化呈現。借助中文分詞工具jieba、Spacy框架和情感詞典,研究者将文本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模型,并通過詞雲圖、情感趨勢折線圖等直觀展示文本的核心意象與情感波動。例如,情感分析揭示了文中“懷念”與“愧疚”交織的複雜情感曲線,而人物關系網絡則清晰呈現了母子互動的細節張力。

       此外,團隊基于研究成果開發了一款面向經典文學的分析工具,支持對2萬字以内的文本自動生成字符統計、詞頻分析、情感變化圖譜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種“數據化讀經典”的創新工具。

       研究指出,數字人文技術可顯著提升語文課堂的互動性與理解深度。例如,《秋天的懷念》的詞雲圖能快速聚焦“秋天”“母親”“菊花”等核心意象,情感折線圖則幫助學生直觀捕捉作者史鐵生從“絕望”到“釋然”的情感轉折。研究者表示:“可視化手段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讓抽象的情感與文學結構變得觸手可及。”


       該成果也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數據支持。教師可通過分析工具定位學生理解難點,如部分學生可能因時代背景隔閡難以體會文中“癱瘓”與“生死”的隐喻,針對性補充曆史語境或結合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

       盡管成果顯著,研究也揭示了當前數字人文的瓶頸:漢語的複雜語法、強語境依賴與文化内涵對NLP模型構成挑戰;跨學科人才短缺與數據版權問題亦需突破。對此,團隊提出構建“文學-技術”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并呼籲建立經典文學開放數據庫,推動研究規範化。


       展望未來,随着多模态大模型與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研究者期待實現更細粒度的文本分析(如修辭風格量化、叙事結構拆解),并拓展至戲劇、詩歌等多元文體,讓技術在傳承經典文化的道路上“既保留人文溫度,又閃耀科技鋒芒”。

       王佳琪、宋靜宜的實踐為數字人文與經典文學的結合提供了生動範例。正如她們所言:“文學不是塵封的标本,而是一條流動的河。數字技術賦予我們新的‘舟楫’,讓我們能以更豐富的視角探索其深流與浪花。”在技術與人文的碰撞中,經典文學正煥發出屬于數字時代的新生機。


新聞背景鍊接


       《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入選多版語文教材,通過懷念母親探讨生命與親情的主題。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近年興起的跨學科領域,旨在以信息技術推動人文研究創新。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陳書然)























  • 科研活動
  • 教學動态
  • 科研活動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86743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