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人文學術沙龍筆談】 AI時代 文科何去何從?


  • 2025
  • 02/11
  • 16:40
  • 知識速遞

  • 10
  • 浏覽量

編者按:

       在AI迅猛發展的當下,文科的未來成為熱議焦點。“文科衰落論”與“文科崛起論”針鋒相對,前者聚焦文科在就業和技術沖擊下的困境,卻忽視其深層價值;後者則看重文科在應對倫理、促進交流方面的潛力。

       實際上,文科在AI時代危機與機遇并存。全球高校文科規模收縮,傳統知識體系亟待革新,但文科所賦予的批判性思維、跨文化理解能力,又是無可替代的優勢。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老師針對這一現象深入思考并撰寫短文。本期“AI時代,文科何去何從?”欄目,将分享他們的獨到見解。讓我們一起從中探尋文科的發展路徑,期待文科與AI相互賦能,為人類文明注入新活力。

AI時代文科人的斷想

伏 濤

       今年春晚上機器人的介入引起我的思考,我已經多年不看春晚,這是無聊中刷小視頻看到的。說實話,看後心中的滋味十分複雜:一方面為我國機器人技術的突飛猛進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有其他想法與隐憂。它讓我聯想到魯迅所言,因為尖刻,故而不引。我則想說,美麗有時也是一種負擔,這是我看白鹭溪畔孔雀開屏時想到的。

       自媒體時代的亂相在高新技術成果發布、展示、論定時得到集中體現,衆聲喧嘩之際,本人的言說無疑也是一種聒噪。

       文科的處境艱難據說是經費投入的不足,這裡指的是北美,因為把錢更多地花在卡脖子學科上,由此認為文科可以大大縮水,這是一種思維短視,這也是後疫情時代經濟蕭條時的惡性競争的産物。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文科如同建築大廈時的混凝土與内外裝修,你能說不需要混凝土,你能說裝飾不重要?

       古人言,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AI是工具,隻是工具,也隻能是工具。你說誰願意以後的春晚上全是機器人,群機亂舞,通過看機器人的舞蹈你看到的是技術,它會比舞蹈演員更有美感?有誰會說李雲霄唱的那首《前世今生》不好聽?

       要培養有健全人格的學生,熱情、溫度、擔當都是重要的指數,我們要培養的是有人情味的人,而非人機。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有正能量、健康的人,而不是一群機器狗。武有七德,止戈為其一。世界并不太平,戰争從未停止,有時以武止武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終目的是和平與發展。希望這個世界充滿幸福溫馨,希望世人歲月靜好!

       因此,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需要人文情懷、人文精神,人文學科怎樣缺少?面對人工技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因為不适而産生一些焦慮,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因此而失去基本的判斷,甚至産生巨大的恐慌就沒有必要了。世界上普遍具有向穩性,也就是熵,當一個平衡被破壞後,不久又會産生新的平衡,每一次技術革新不都如此?

       認識上的差距背後深隐着的是:眼前與長遠、當下與未來、工具與審美、理性與感性間的失衡以及平衡點的找尋。這啟示我們,世界更需要和諧,更需要溫情,也就更需要文科,需要人文精神的調适。所謂的“現在的文科,死了百分之八十也沒有問題”乃荒謬之言、偏執之詞,這源于言說者的無知與無畏。當然,在自媒體時代,這樣所謂的專家言論實在太多,這和AI批量産生的垃圾并無二緻。

    “我們的社會變得像一個叢林世界,我們的人變得越來越像機器”,這源自說者的人文情懷。雖有些聳人聽聞,卻頗有警世之意,其語言背後的苦口婆心是值得肯定的。

       “文科所帶來的人文素養和關懷,倫理和道德判斷以及天馬行空的肆意妄想恰恰是AI所缺乏的”,再高明的AI也無法撫慰浮躁的心魂,在物質基本滿足時情緒價值尤顯珍貴,而情緒價值正是AI所缺乏的,那種“即之如溫”“如坐春風”的感覺恐怕隻有人文才能賦予,那種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更是文科的專能。

       在戰争不斷的時代我們更希望和平,希望高科技,包括AI能帶給我們和平幸福的生活。在AI成為熱詞時,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它如何為我們使用,以及在此背景下文科該如何找到自身的合适位置。并非在文科前面加一個新字,就變成了“新文科”,我們面對的,需要思考、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教師必須有情懷,學生應該有溫度。

陸忠發

       最近人們在熱議文科存亡問題,有人認為在AI時代,文科消亡是大勢所趨,有人則認為文科為王時代可能剛剛開始。

       我們認為,在AI時代,文科不會消亡,但是傳統的文科将會借助AI時代的技術手段,在變革中發展。

       首先,AI時代的到來,基于計算機科學發展,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又基于語言學研究,所以,語言學研究是AI出現的基礎,沒有語言學研究的發展,AI發展就會逐步停止。

       其次,AI之所以能夠替代現有的人文科學研究者從事一些人文科學領域的研究,是基于長期以來人文科學不斷發展進步所取得的研究經驗、方法、結論,AI可以調動當前所有有用的知識、經驗、方法處理問題,所以看起來AI解決人文科學問題比各文科領域的專家更加全面深入。

       但是,社會是發展的,新的社會問題會不斷地出現;人類是不斷進步的,人的語言、思維、情感都會不斷發展。如果沒有從事人文科學研究的人員繼續研究探索新的社會問題和人類自身的語言、思維、情感,AI的發展也會停止。

       第三,各文科領域目前還沒有解決的問題,AI常常無能為力。以語言文字學研究為例,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AI的翻譯就錯誤很多,因為有一些古漢語詞彙的意義,從事訓诂學研究的學者都解決不了,AI根本不知道怎麼辦。考釋古文字時,AI可以判斷某個古文字與後代的哪個字比較像,卻不會分析這個古文字表達什麼本義等等。

       總之,AI可以全面掌握人類過去取代的所有知識、方法,卻沒辦法掌握人類尚未取得的知識。AI的進步依賴于人類各學科研究的進步。

       因此,我們推斷:在AI時代,文科不會消亡。

       不過,文科的變革将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傳統的文科分專業教學模式将會被跨學科教學模式取代,今後的大學文科教育很可能是大文科教學模式。借助AI,學生們不需要學習現在各科學的基礎知識,大學教育隻要把各個學科最新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傳授給學生即可。今後的文科學生都将是掌握AI技術手段、接受多學科教育的人才,他們會在某些方面有所專長,具備多學科綜合研究能力。

       第二,随着AI不斷發展,人的工作崗位逐漸被機器取代,人最終将“無所事事”,轉而熱愛文學閱讀和文學創作,以研究人性為宗旨的文學研究可能會有大發展的機遇。

申素樣

       當AI技術以指數級速度重塑社會形态,“文科無用論”的喧嚣實質是對技術變革的誤讀。這種觀點往往建立在實用主義的功利邏輯上,将人類社會的進步簡化為技術效率的提升,卻忽視了文明發展的核心始終是人的精神世界與價值體系的構建。AI作為工具,擅長數據處理、模式識别和重複性勞動,但它無法替代人類對意義的追問、對倫理的思辨、對曆史的反思以及對美的感知,而這些恰恰是文科所承載的核心價值。

       AI技術的應用越深入,文科的重要性反而越凸顯。AI可以生成文本或藝術作品,但其本質是對已有數據的模仿與重組,缺乏人類創作者獨有的情感表達、文化批判和哲學思辨;AI可以輔助政策分析,但無法替代社會學、倫理學對人類公平、正義等抽象價值的深度讨論。

       AI技術的快速發展反而加劇了對文科的需求:技術引發的倫理争議需要哲學、法學提供解決框架;人機交互的優化需要心理學、語言學支持;文化産業的創新需要文學、藝術賦予靈魂。

     “文科無用論”的焦慮,實質是工業文明思維對知識價值的粗暴量化。但人類文明的複雜性正在于,那些看似“無用”的學問往往塑造着社會的根基。孔子周遊列國未被春秋諸侯采納,但其儒學思想奠定了東亞文明的精神底色;希臘哲人在城邦廣場的辯論未能直接生産糧食,卻孕育了理性思辨的西方傳統。

       AI時代,當技術加速解構舊秩序時,文科的價值恰恰在于守護那些無法被數據化的人性内核:對自由的渴望、對尊嚴的堅持、對苦難的共情!

       文科從未“無用”,它始終在追問一個根本問題:當技術能實現一切時,人類究竟應該選擇怎樣的生活?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陳書然)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86743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