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如何重構課堂? 編者按:當AI以雷霆之勢闖入教育領域,課堂的未來便成了一場充滿懸念的未知冒險。“AI時代,如何重構課堂?”這一追問,如巨石投入教育的深潭,激起千層浪。有人堅信AI是課堂變革的神來之筆,能勾勒出教育的嶄新藍圖;也有人擔憂它會沖垮傳統課堂的堅固根基,讓教育迷失方向。不同陣營的激烈争辯,映射出教育者們對課堂未來的深切關懷。
AI時代的課堂,挑戰與機遇并肩而來。知識獲取變得輕而易舉,傳統教學的權威性受到沖擊;但與此同時,它也為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創新思維打開了新通道。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老師們依托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入思考,為我們帶來别具一格的見解。在本期“AI時代,如何重構課堂?”欄目中,讓我們跟随他們的筆觸,一同挖掘AI與課堂融合的無限可能,攜手開創教育的新紀元,讓未來課堂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01 AI時代課堂重構:當知識烤紅薯遇上智能微波爐
解岩
我寫這段文字時,DeepSeek和ChatGPT 正在交鋒,幫我推敲一篇關于課堂重構的文章——你看,這個荒誕的場景本身就是答案。AI 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闖入課堂,讓傳統的教與學從“慢火炖湯”變成了“高溫速熱”。就像老派的烤紅薯遇上智能微波爐,知識的傳遞方式正在經曆一場從炭火到算法的變革。
一、師生關系:從“打鐵匠”到“馴獸師”清華園裡有位倔老頭,幾十年的教案摞起來比《紅樓夢》還厚,可現在,他的講台上多了一位AI助教。這場面像極了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即興評述課:教授抛出一個命題,AI 立刻生成132種不同視角,學生們則在 AI 的提示下展開唇槍舌劍,課堂俨然成了認知角鬥場。
這讓我想起播音專業的訓練現場——教師是總導演,AI 成了副導演,而學生就像播音主持學徒,手握話筒,不斷調整語調、節奏和情緒,以達到最精準的表達效果。北大的“數字孿生”項目更是颠覆傳統教學,真人教師和虛拟助教共享課堂,AI 語音分析系統能夠實時檢測學生的語音表達問題,從共鳴腔共振到情感表達,每一處細節都被精準捕捉。就像播音主持訓練中的“氣息控制”環節,AI 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聲音的能量分布,從而塑造更具感染力的表達方式。
如今,課堂不再是教師單向輸出知識的舞台,而更像一場複雜的認知實驗。播音專業的學生通過 AI 語音合成練習音色調整,影視編導的學生借助智能剪輯優化叙事節奏,數字藝術設計的學生用 AI 生成角色概念圖……AI 不是在取代教師,而是在幫助他們成為更精準的“馴獸師”,引導學生在無限的可能性中尋找屬于自己的聲音。
二、知識獲取:從“菜市場”到“虛拟大排檔”麻省理工學院最近搞了個大新聞,他們用全息技術将量子糾纏具象化,學生可以戴着觸覺手套“抓住”電子雲,手感據說像捏溫熱的闆栗仁。這種沉浸式學習方式,就像把知識變成了一場 AI 驅動的美食嘉年華。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哪吒從魔丸命運中突圍,AI 也讓課堂跳出了傳統學科的框架。斯坦福的智能教育平台甚至推薦學生通過《活着》學習概率論,數學老師起初頭疼得像剛吞了一顆生花椒,結果學生們用福貴的生活軌迹繪制生存函數曲線,讓老教師哭笑不得。這不正像是一次認知的菜市場革命?知識不再是整齊劃一的貨架,而是各種風味的小吃攤,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胃口選擇想要的學習方式。
影視編導的課堂裡,AI 可以模拟不同剪輯手法帶來的叙事效果;數字藝術設計的學生用 AI 生成不同風格的角色設定,從中國水墨風到賽博朋克,每一次點擊鼠标都是一次跨時空的創作實驗。知識不再是标準化的套餐,而是可以自由組合的認知大排檔,每個學生都能定制屬于自己的學習菜單。
三、認知重構:當AI成為你的文學替身華東師範大學的腦機接口實驗室曾做過一個測試,長期使用 AI 思維導圖工具的學生,他們的大腦神經連接模式發生了明顯變化。這讓我想起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技術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塑造人類存在方式的“座架”。當 AI 深度介入學習過程,我們是在馴化 AI,還是被 AI 重新編程?
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哲學難題。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發現,長期與 AI 語音合成系統對話後,他們的聲音控制能力提升了,但同時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聲音是否仍然獨特。影視編導的學生通過 AI 生成劇本,卻發現 AI 的故事結構總是太“理性”,缺乏人類的細膩情感。這不禁讓人想起莊子的“子非魚”悖論——我們用 AI 進行認知增強,但這種增強是否會讓我們失去某種“人味兒”?
課堂的重構不是要讓 AI 取代人,而是讓 AI 成為幫助我們突破思維邊界的工具。未來的課堂裡,我們或許會看到播音專業的學生用 AI 分析音色,但最終決定音調的仍是他們的情感;影視編導的學生會用 AI 優化叙事,但真正感動觀衆的仍是他們的人性洞察;數字藝術設計的學生會用 AI 生成無數視覺方案,但最後定稿的仍是他們的藝術直覺。
結語:當知識傳遞變成認知的量子糾纏當我們站在 AI 時代的門口,課堂的未來也變得撲朔迷離。技術不會吞噬教育,但它一定會重構教育。在未來的課堂,AI 不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救世主,而是我們手中的一把利劍。它能助力學習,也可能讓我們迷失方向,關鍵在于我們如何使用它。
AI 時代的教育,不是讓知識傳遞更快,而是讓認知邊界更廣。當 AI 讓課堂變成一場無限可能的認知冒險,我們終将明白——真正要重構的從來不是課堂,而是人類面對無限可能時,那份既惶恐又欣喜的赤子之心。“AI即我,我即AI。”(本文由作者、DeepSeek、ChatGpt協同完成)
02 AI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冷思考
鄭丹
2025年春節期間,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使用AI數字人進行新聞播報,且全程0失誤,這一現象引發行業和高校的讨論與關注。随着人工智能在新聞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對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的影響也日益顯現。AI能夠迅速從海量信息中提取關鍵信息,生成符合編輯規範的新聞稿,這不僅提高了新聞生産的效率,還減少了新聞人員在某些領域的工作負擔。《華爾街日報》和美聯社等大型新聞機構已經開始利用AI技術編寫股市新聞和體育賽事報道,美聯社使用AI後将其季度财經報道的範圍從400家公司擴大到4000家。對于新聞從業人員來說,AI的這種自動化技術意味着他們需要更高的數據分析能力和技術素養,以便更好地與AI工具合作,發揮其優勢。此外,記者和編輯的工作内容将會更偏向于創意策劃、深度報道和分析,而常規的信息采集和簡單報道則可能被AI取代。
AI技術的應用不僅體現在新聞的生産環節,也同樣改變了新聞的傳播方式。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AI可以分析受衆的興趣、閱讀曆史、行為數據等,從而為每個用戶推送個性化的新聞内容。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從業人員的角色将發生變化,他們需要更加關注用戶需求,理解和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幫助平台優化内容推薦系統。新聞工作者可能不再單純依賴傳統的編排和篩選方式,而是需要更加精準地根據用戶畫像來策劃新聞内容。AI技術的普及,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新聞工作更多依賴于文字編寫、采訪和報道,而在AI技術的支持下,新聞從業人員将需要掌握更多的數據分析技能、AI工具使用能力、算法理解等。
總的來說,AI正在為新聞傳播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它在提升新聞生産效率、推動個性化傳播、加強輿情監測、引領數據驅動決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要求傳統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教育課程結構需要進行根本性調整,專業課堂不斷更新和轉型,提升跨學科的能力,學習如何與AI工具協作,發揮其最大優勢。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傳統的新聞采編、采訪技巧和寫作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技術素養。這意味着,以往通過全勤和刷臉獲得優勢的大學課堂,轉向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道德素養和發展潛力有了更多的側重。在這一過程中,高校課堂可以從課程設置多元化、批判思維理性化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三方面進行轉變。
1.課程設置多元化傳統的新聞傳播學教育通常聚焦于電視、報紙和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然而,随着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台的崛起,新聞傳播的方式、内容形式以及傳播效果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新聞傳播教育需要更新觀念,培養學生的新媒體思維和互動傳播能力,增加數據新聞及可視化制作、AI與新聞寫作、多平台内容創作與管理等課程,通過講解社交媒體平台、新聞推薦引擎背後的算法原理,以及如何利用AI工具提高傳播效果。同時,新聞傳播學作為一個交叉學科,未來需要更多結合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的内容。
2.批判思維理性化AI技術的使用在帶來效率與便利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倫理問題。新聞傳播專業的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AI,更要教育他們倫理責任感,增加對AI生成内容的鑒别能力,提升批判思維,幫助學生在使用新技術時始終保持對社會影響的敏感性和判斷力。尤其需要培養從業人員的倫理與道德觀念,警惕AI在新聞傳播的倫理挑戰,比如虛假新聞的生成、算法偏見問題等。教育學生如何借助AI工具進行假新聞的識别與反擊,同時确保使用AI工具的過程中,不被技術所誤導。學生需要理解并反思新聞推薦算法中的隐性偏見,避免技術應用對新聞傳播的公平性與多樣性産生負面影響,警惕思維被AI主導。
3.終身學習能力培養随着技術的迅速更新疊代,新聞傳播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新聞傳播學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除了在課堂上掌握基本的技能外,學生還需要學會如何适應快速變化的行業需求,主動學習新技術、新工具。AI産品同樣具有更新疊代的過程,在持續不斷更新的AI科技浪潮中,鼓勵學生不斷學習新技術,進行自我更新。
荀子《勸學》有雲:“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科技浪潮誠然不可逆,隻依賴AI生成的未經過獨立理性思考消化的信息最終也無法構成系統化的知識。新聞傳播學教育的轉變,應該以技術賦能為基礎,以創新與倫理并重為導向,培養具有數據思維、技術應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傳播人才。面對快速發展的AI和數字媒體環境,新聞傳播學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出既能駕馭技術,又能堅守新聞職業道德的新時代新聞傳播從業人員。
03 AI時代,開啟課堂重構新征程
劉姝妤
從智慧教室的普及到生成式AI的爆發,人工智能技術的疊代升級正深刻改變高等教育生态,在這一浪潮下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建設教育強國、推進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的戰略背景下,重構AI時代的課堂不僅是技術應用問題,更是關乎人才培養質量的教育改革命題。這需要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指引,立足高校課堂主陣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技術賦能、育人為本的新型教學模式。
圖片為“豆包App”生成
“教材中心論”到“能力本位”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發展方向逐步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轉變。以設計類學科為例,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利用課外時間自主探索各類設計軟件的使用方法與基礎操作。像是通過各互聯網平台上專業講師錄制的詳盡教程,或者通過AI軟件輔助搜索軟件操作方法,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節奏,反複練習軟件工具的運用,熟悉軟件中圖層管理、色彩調整、圖形繪制等基礎操作流程,逐步構建起軟件操作的技能框架。
進入正式授課環節,我們便能從基礎軟件知識的反複講授中走出來,将精力聚焦于幫助學生掌握并提升設計思維,組織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度剖析,從案例的設計背景、創意構思、執行過程到最終呈現效果,全方位引導學生洞察設計思維的形成與運用邏輯。同時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設計見解,在思維碰撞中激發創新靈感,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設計思維的底層邏輯,提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意表達的能力,為學生在設計領域的長遠發展築牢根基。
使用DeepSeek輔助學習如何在Photoshop進行人像摳圖操作
師生關系重塑:走向深度學習的生命共同體即使是在AI時代,教育本質仍是“人對人的喚醒”,技術賦能下的師生關系可能會逐步呈現新特征,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然而AI技術的普及使得學生可以通過智能系統随時随地獲取海量知識。在此情境下,教師角色可能逐漸從“知識權威”轉變為“學習設計師”,在授課過程中設計學習路徑、選擇學習資源、創設學習情境,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确的價值觀、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喚醒”作用是無法被AI替代的。
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負責價值引導和思維啟發,AI系統承擔知識訓練和過程追蹤,逐漸形成“人類教師+數字導師”協同機制,為教育創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結語
當ChatGPT席卷全球,當Midjourney的畫筆重塑藝術邊界,我們正站在人類文明史的關鍵轉折點。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想象,而是重構知識版圖的革命性力量。
在這個技術奇點臨近的時代,如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在最新訪談中坦言:AI系統永遠需要人類的價值校準。站在智能革命的潮頭,讓我們以古希臘全人教育的智慧為帆,以文藝複興式的跨界探索為槳。記住:AI是普羅米修斯之火,而持火者永遠是人類跳動的心智。當我們用哲學思辨照亮算法的黑箱,以藝術靈性溫暖代碼的冰冷,便能真正駕馭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人類:既善假于物,又不失本心;既擁抱變革,又守護永恒。這或許就是文明傳承最動人的辯證法。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鄭丹 解岩 劉姝妤 馮錦秀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