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一理念的提出與實踐,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突破與創新,更是對智能時代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更多元的學習選擇,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全球視野。
在本期”三個校園理念與智能時代教育變革“欄目中,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老師們圍繞“三個校園”理念展開深入探索與研究,從不同專業視角出發,為這一創新教育模式注入了豐富的内涵與活力。
我們将跟随各位老師的腳步,通過他們對“三個校園”理念與不同專業的融合,一同探究人工智能與教育新理念的奧秘。
“三個校園”裡的創新課堂:國際幼兒教育的未來課堂設想
雲仙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國際幼兒教育方向的教師,我時常思考:如何讓未來的幼兒教師既能紮根中華文化,又能擁抱全球視野?如何讓課堂從“知識搬運”轉向“創造力孵化”?李書福董事長提出的“三個校園”理念,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教育創新的想象空間。我們不妨以此為藍圖,在國際幼兒教育領域展開一場大膽的“未來課堂實驗設想”。
一、跨界校園:幼兒園裡的“雙語工坊”
傳統的師範生培養常困于“紙上談兵”——學生熟讀《幼兒心理學》,卻在真實哭鬧的孩童面前手足無措;學生對《教育學原理》中的知識點一清二楚,卻對怎麼讓孩子們對所教授知識或常識入心入腦有點犯難。跨界校園的實踐,或可打破這一困境。
我們可以與三亞本地的國際幼兒園、東南亞華文幼教機構共建“雙語工坊”:學生每周三天化身“實習教師”,在真實課堂中設計“漢語+本土語言”的沉浸式遊戲。在跨界校園中,我們的學生,可以在印尼巴厘島的幼兒園,用皮影戲演繹《西遊記》,讓孩子在光影中自然習得“孫悟空”“金箍棒”等詞彙;另一組學生可以與海南黎族村落幼兒園合作,将黎錦紋樣融入漢字啟蒙,讓文化認同從指尖開始。
二、跨區校園:各大高校的“降龍十八掌”
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跨區校園的本質,是讓不同地域的高校以“長闆疊加”取代“單點突圍”,通過課程共享、師資共聘、學分互認等方式,構建全球化的教育共同體。國際幼兒教育人才的培養,需要打破“一校一地”的局限,讓中國的文化底蘊、北歐的創新方法論、東南亞的多元實踐在同一課堂共振。
在這場共振中,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可以發揮“熱帶生态教育”優勢,開發《海洋文化主題幼兒活動設計》課程模塊;馬來西亞師訓學院可以編寫《多宗教背景下幼兒情感教育》實踐指南;挪威的奧斯陸大學師範學院可以提供《北歐自然主義遊戲空間設計》數字資源庫。三校學生可自由選修跨區課程,在“學分銀行”系統中積累多元能力認證。例如,一名學生在三亞完成“黎族童謠采風”田野調查後,可申請到挪威參與“森林幼兒園光影劇場”工作坊,最終形成《民族音樂與自然教育的融合實踐》畢業設計。
三、并行校園:AI助教與“生成式課堂”
在并行校園的框架下,我們嘗試重構“教”與“學”的邊界。
或許在不久的将來,我們每位學生都能擁有專屬的“AI教育設計師”:它能根據學生們的實習視頻自動生成《課堂行為分析報告》,比如“與幼兒對話的語氣輕重度”“面部微表情對教學語言的影響度”“多語指令的清晰度”;還能模拟不同國家幼兒的認知特征,生成“個性化教學挑戰任務”——例如:“為有聽力障礙的泰國幼兒設計觸覺漢字教學案例”。
更颠覆的是“生成式課堂”:學生向AI輸入“法國幼兒園”“二十四節氣”兩個關鍵詞,系統即刻生成10套融合中法文化的活動方案,從“中國霜降吃柿子防寒補筋骨 VS 法國秋冬食用栗子泥增強禦寒力”到“中國’添冬衣’習俗 → 法國’羊毛節’傳統 ”……人類教師轉而聚焦于方案優化與文化深挖,AI則成為創意的“第一推動力”,推動人類教師在幼兒教學領域進行層層深入的創意教學實踐。
教育的終極命題:培養“未被AI定義的人”
三個校園的實驗,最終指向同一個目标:在人工智能時代,培養“有溫度的文化橋梁搭建者”。當AI可以輕易完成知識傳授時,人類教師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感知、對教育場景的創造性重構,以及對幼兒心靈的真切關照。真正的國際教育,不是讓所有人說同一種語言,而是讓不同語言都能講述人類共同的故事。
融合·拓展·定制:“三個校園”打造的創新課堂新生态
鄒悅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教育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着知識傳播與創新的邊界。吉利集團李書福董事長提出的“三個校園”——跨界校園、跨區校園、并行校園的理念,為教育創新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實踐路徑。作為一名語言學(語言科技)專業教師,我深感這一理念對于培養适應未來社會需求的複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跨界校園:打破學科壁壘,融合創新力量
在跨界校園中,創新課堂的核心在于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促進人文、理工、藝術等多領域的交叉融合。對于語言學(語言科技)專業而言,這意味着我們要積極引入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心理學乃至經濟學等多元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共同探索語言處理、機器翻譯、智能對話系統等前沿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例如,通過組織跨學科項目團隊,讓學生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掌握語言技術的專業技能,還能培養跨領域合作與溝通的能力。此外,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講座與工作坊,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靈感來源,激發創新思維。
二、跨區校園:連接全球資源,拓寬國際視野
跨區校園強調跨越地理界限,實現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與優化配置。在語言科技領域,這意味着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國際合作項目,構建全球化的學習網絡。
創新課堂可以采用遠程協作、在線課程、國際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與世界各地師生的互動中,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現象和技術應用,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同時,鼓勵并支持學生參與國際競賽、科研合作,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促進國際間語言科技知識的交流與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三、并行校園:融合線上線下,打造個性化學習生态
并行校園倡導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并行不悖,相互補充,以适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
在語言學(語言科技)專業的創新課堂中,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成效,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路徑和教學資源。線上平台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模拟實訓環境以及即時反饋機制,而線下課堂則側重于深度讨論、實踐操作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既保證了教育的靈活性和普及性,又保留了面對面交流的深度和溫度,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加高效、個性化的學習環境。
四、結語
吉利集團李書福董事長提出的“三個校園”理念,為語言學(語言科技)專業的教育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積極擁抱變化,不斷探索和實踐,努力構建開放、融合、個性化的創新課堂,培養既精通語言科技又具備全球視野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時節的物象,被賦予了情感層面的意境。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雲仙 鄒悅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陳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