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禦風同行,對話教育新可能”2024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壇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成功舉行。此次論壇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指導,三亞市人民政府、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民辦教育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委員會支持,吉利人才發展集團主辦,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正和島承辦。繼去年成功舉辦“2023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壇”之後,再次見證企業家與教育家間的思想碰撞與對話交流。
大會以“禦風同行,對話教育新可能”為主題,張伯軍、李書福緻辭,黃奇帆、嚴介和、夏華做主旨發言。來自國内外知名企業、大學的6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深入探讨行業産業變革與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新趨勢,在促進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等領域開展對話交流。數字經濟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帶來行業、産業深度變革,跨界、跨區、虛拟與物理校園空間并行等大學校園新觀念、新路徑正在開啟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的新篇章。論壇為擘畫未來教育與産業合作開啟美好願景。

主旨演講
産教融合 把握科技變革“新”機遇
人才培養要适應新興産業快速發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在謀求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科技帶來的行業、産業深度變革,一步步推動了教育鍊、人才鍊與産業鍊、創新鍊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金融40人論壇學術顧問、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 黃奇帆
以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圍繞生産性服務業抓好“1+10”的産業鍊集群協同發展為主題,分享目前國内新質生産力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賽道及九大戰略新興産業的布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在于抓好以創新為主線的十大生産性服務業的産業鍊集群協同發展,包括研發、軟件、物流等多方面。全要素生産力增長靠創新且聚焦生産性服務業環節,應采取“1+10”産業鍊集群協同發展策略。
太平洋建設、蘇商集團創始人、莊嚴智庫理事長 嚴介和
在談到産教融合與企業管理時,他表示,一流的企業做文化标準,文化促經驗,标準促管理,一流的企業也會帶動一流的專業發展。做企業要做好“加減乘除”,完善大精強優。做人的成長要學而思行,思考要有生動,行動要有側重,講話有尺度。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依文集團董事長、依文·中國手工坊創始人 夏華
夏華分享了她在教育與産業融合,特别是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訪問期間的經曆與思考。她強調,産教融合在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産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通過自身企業的案例展示了服裝行業中的數字化轉型、新材料應用及手工藝創新,幫助推動産業升級和文化傳承,實現可持續發展。

高端對話1:守正創新
探索人才培育“新”模式
在産教融合——教育與産業的雙向賦能的背景下,深度探索教育技術與人文的融合、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學習、教育的公平性和創新性、國際化視野下的人才培養,逐步構建學習型社會。
李培根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教育應該以知識為導向,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對于教育将帶來深刻的影響,學校要做好準備,迎接人工智能帶來的教育拐點。
喻景權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農業生命環境學部主任
教學是傳播知識,科研是認識事物的規律,兩者理念不同,科研更加具有挑戰性,而新質生産力能夠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更多服務。
Steven Richard Hendryx
美籍教育專家、美國駐華大使館前商務參贊 、MIT、斯坦福前面試官
培養全球視野且具競争力的年輕人,關鍵在軟實力培養。其包含溝通、自我引導等多方面性格特質,靠人際互動形成。出國留學是提升軟實力、适應全球化競争的良好途徑,學生可借此融入海外文化,在互動中塑造軟實力。
肖 奮
深圳市奮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要敢于否定過去、超越權威,學習則是效仿與實踐。在當前時代,人才需具備數據、自動化、智能化、柔性生産、人才識别、供應鍊協同、技術技能和持續學習等能力。
卞華舵
博士、遠東控股集團董事、首席經濟學家、響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秉持尊重、培養和成就人的理念,人才可以分為操作技能型、科研創造型和創造能力型三類,創客在AI時代具有重要作用。
高端對話2 :産業賦能教育
培養高素質人才創新思維
肖利華
原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裡雲研究院院長、浙江智行合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通往成功職業生涯的關鍵路徑是重視實踐與自學以及在企業工作過程中不斷提升動腦與動手能力,在正式步入職場之前要圍繞真實的工作場景、實際需求以及存在的痛點,預先進行職業規劃,明确職業定位,了解職業發展路徑。
彭學平
學平大健康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市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
在大健康産業建設的浪潮中,醫療、醫藥、醫保三大體系緊密相連,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關注人性化關愛、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等,共同推動着行業的進步與發展。三醫聯動不僅是行業内部協同發展的需求,更是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關鍵所在。
梅新林
浙江工業大學原黨委書記、浙江師範大學原校長
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和創新人才思維方式的三點措施:一要建立專業和學科調整的靈活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二要連結專業和就業的關系,注重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的培養;三要培養學生跨學科、跨專業的才能,成長成為企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和創新人才。
王永芹
石家莊學院校長
随着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創新人才培養應從戰略層面、戰術層面兩方面展開,要注重創新人才培養的底層邏輯和頂層思維,通過科教融彙,産教融合,AI賦能,打造既有紮實專業基礎又懷有深厚家國情懷的創新型人才。
謝彥君
海南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旅遊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針對構建培養創新人才體系的構建,要在辦學模式上要結合“政—行—企”特色調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需求型創新型人才。
高端對話3:工業4.0時代
新質生産力下的勞動者變革
劉 科
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
AI時代教育應從知識灌輸轉向培養創新和思辨能力,創新才是未來競争力核心。國家和地區競争最終是創新能力競争,而教育核心是培養創新能力。
姚和平
安徽省工商聯副主席、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工業4.0的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要具備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一專多能,更要有積極心态迎接挑戰。企業培養人才要尊重知識和人才,為員工創造發展機會、良好氛圍和環境,實現事業、待遇、感情留人。
王憲朝
百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新質生産力下求學者的問題應由教育者和産業界關注。學生要鞏固基礎知識,打開視野,抓住學校提供的接觸先進知識的機會教師應負起責任,傳遞經過系統思考的知識,學校應積極推動産教融合。
孫東辰
海克斯康大中華區教育生态事業部總經理
從企業角度看人才培養有兩條線,一是人才培養底線,企業将産業優勢轉化為教學資源和案例,與學校共融師資;二是産學研路線,企業追求場景化和商業導向,與學校科研團隊合作,開展應用型科研,打造教育生态,實現産業與教育深度融合。
李啟雲
吉林農業大學校長
農業大學面對農業新質生産力和鄉村振興任務,采取多項舉措培養人才,解決農業生産難題,彙聚英才攻克難題;培養創新與實戰能力兼具的人才,以此促進指揮農業的發展。
高端對話4:産教融合模式下的企業出海
利用國際教育資源提升企業的全球競争力
王立生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兼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提升國内人才培養的自主能力,尤其是增強學生的國際勝任力,以适應不斷發展的全球化需求,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交流,開拓國際交流合作,把人才培養聚焦于國内外。
張東航
吉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
培養創新能力是為了付諸于實踐。學校的管理者和教授們首先要有國際交流的廣泛視野,才能帶動學生國際交流的視野。高校在人才培養中一定要加速培養自己和學生自我疊代的能力,打牢知識基礎,快速适應人工智能極速發展下的社會變革。
馬笑勻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當前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為在校學生與學校帶來了機遇。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具有重要作用。
陳攀峰
出海遠民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華為全球化》作者
國際化人才的關鍵要素包括出國經驗、多語言能力和企業實習,這些對于個人職業發展至關重要。全球化的浪潮為企業和個人開辟了廣闊的發展機遇,青年要勇敢探索世界,豐富人生經曆,從而實現職業成功。
張森轶
大龍雲集團董事長
教育要跟随國家産業結構變化,新入職的年輕人應當克服高估自己的心态,正确評估自身價值,要有持續在不同企業工作經驗的準備,才能更好地适應職場的變化和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