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力文創 助力吉利”2024首屆吉利汽車文化文創設計大賽等你來!
“極力文創 助力吉利”2024首屆吉利汽車文化文創設計大賽旨在充分發揮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産教融合學科實踐體系,通過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賦能吉利汽車文化的推廣傳播。本次大賽依托吉利産教融合資源,充分利用高校師生進行文創、文化的傳播創新,創新高校産教融合實踐教學體系,加快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打造汽車文化品牌智庫,提升大學生應用型人才技能培養與創作能力提升。
一、大賽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我國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實現技術自立自強,做強做大民族品牌。”中國汽車從蹒跚起步,到去年産銷均首超3000萬輛;從依賴進口,到海外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從基礎薄弱,到擁有完備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新能源汽車亮點紛呈……曆經70餘年發展,中國汽車制造業逐步壯大,成為工業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放眼未來,随着我國汽車制造業發展水平和國際競争力不斷提升,汽車強國建設步伐将越邁越堅實。
吉利汽車,一個以創新和品質為核心的品牌,從1986年起步,至今已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制造商之一,多年來緻力于完成企業使命——“創造超越用戶期待的智能出行體驗,打造科技引領型全球汽車企業”。從高端到經濟型,吉利旗下擁有多個品牌,如沃爾沃、路特斯、領克等,每個品牌都緻力于滿足不同市場需求,展現了吉利在汽車行業的全面布局和深厚實力。吉利汽車不僅注重外觀設計,更在内部空間配置上追求完美,為每一位駕駛者提供舒适與安全并重的駕駛體驗。
為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拓展師生課餘實踐活動,展現師生專業技能風采,激發師生創新創業能力,“極力文創 助力吉利”2024首屆吉利汽車文化文創設計大賽依托吉利汽車文化,有效促進吉利汽車與年輕人的品牌溝通和傳播,面向全校開展對宣傳吉利、貼近吉利、設計吉利,豐富吉利汽車文創産品創意創作,進一步深化人文設計藝術教育與産業行業發展高度融合。
二、大賽傳播目的
本次汽車文創大賽旨在通過創新和設計的方式,推廣吉利汽車文化,同時激發公衆對汽車行業的興趣和參與度。通過大賽,我們希望能夠展示吉利汽車設計與文化創意的結合,提升吉利汽車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并促進吉利汽車産業與高校教育、文化産業的融合發展。
三、大賽内容
應征方案應包括設計圖稿、創意理念兩部分。
(一)作品類别
本次大賽參賽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類别:
1.概念設計:參賽者需提交關于吉利汽車主題的創意概念設計,如吉利汽車文化的诠釋、吉利汽車的軟文設計、吉利未來汽車概念等。
2.産品UI設計:圍繞汽車相關的實用産品進行設計,如車載娛樂系統界面、智能駕駛輔助設備等開展UI界面設計。
3.數字媒體作品:選取吉利及旗下汽車品牌為對象,進行平面設計、動畫、視頻、遊戲、IP形象設計等作品,創作以汽車為主題的數字媒體作品。
4.包裝設計:吉利汽車伴手禮包裝設計,如特色美食、筆記本、文具等包裝設計作品。
5.汽車軟裝作品:探索吉利汽車與年輕人個性化展示的文創展示項目,如汽車貼紙、汽車内飾、汽車主題打造等。
6.周邊産品設計:根據吉利汽車旗下品牌特色,創作俱樂部文化衫、帽子、防曬服、水杯、露營裝備等,包括但不僅限于生活用品、辦公文具、旅遊裝備、時尚消費品等。
(二)作品要求
1. 主題突出
參賽作品須聚焦吉利汽車文化,彰顯吉利汽車民族企業形象,運用創意設計手法展現吉利汽車“注重原創”的價值内核,參賽作品須富有國際視野和藝術感染力。
2. 便于轉化
突出文化創意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理念,參賽作品應有較好的市場開發前景,便于轉化成體現吉利汽車文化的設計作品或專利産品。
3. 注重原創
參賽作品必須為原創,不得侵犯第三方權利。作品采用AI創作的需注明平台、訓練詞和創作截圖。參賽作品中不得出現任何與參賽者有關的信息。若應征方案發生侵權糾紛,由作者本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并取消參選資格。
4. 合法合規
合乎中國現行法律法規要求,作品内容不得違反任何中國憲法及法律規定。
(三)參賽方式
下載并填寫《2024首屆吉利汽車文化文創設計大賽報名表》提交到指定郵箱,将填寫好的報名表、承諾書、參賽作品資料上傳到大賽作品提交系統。要求每件參賽作品成員不超過3人,每件作品指導老師不超過2人。
(四)作品提交
近一年(自2023年8月1日起)創作的有關吉利汽車文化且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原創作品,按類别進行報送。
1. 靜态作品
提交作品展闆JPG文件,規格要求:A3尺寸、300dpi、RGB色彩模式,圖片大小控制在5M以内。統一豎版構圖,單個作品展闆數不超過三張(請保留展闆和作品建模源文件,若獲獎需提交)。
2. 動态作品
除了提交作品展闆JPG文件,還必須提交作品演示視頻。視頻格式可為avi、mkv、mp4 格式,分辨率不得低于1080p,時間長度不超過2分鐘(數字媒體設計作品若無演示視頻将被視為無效投稿)。
3.實物作品
拍攝作品的三視圖照片,并拍攝作品的展示視頻。要求與上同。
(五)參賽費用
本次大賽不收取任何參賽費,其他費用自理。
(六)獎項設置
1.金獎:每個類别 1 項,獲獎品、獎杯和證書。
2.銀獎:每個類别 3 項,獲獎品、獎杯和證書。
3.銅獎:每個類别 5 項,獲獎品、獎杯和證書。
4.最佳人氣獎:每個類别 1 項,獲獎品、獎杯和證書。
5.優秀獎:每個類别 10 項,獲獎證書。
6.優秀指導教師獎:頒發給金獎、銀獎、銅獎作品的指導教師。
(七)大賽評審
由專家、學者和設計師組成評審委員會,大賽評審本着公開、公正、公平和獨立原則進行。
四、大賽核心理念與策略
本次大賽參賽作品必須圍繞吉利汽車及旗下品牌産品,創作内容上推薦以領克、熊貓、銀河車系為主。
1.吉利企業的使命與願景
使命: 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
願景: 讓世界充滿吉利,堅持ESG可持續發展戰略
2.吉利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
奮鬥者文化
問題文化
對标文化
合規文化
3.企業文化實踐與影響
塑造“奮鬥者”形象
促進員工成長與發展
強化團隊合作精神
提升工作體驗與歸屬感
4.文化自信與全球化戰略
文化自信: 以中國文化為發動機,實現全球化擴張
全球化之道: 重視文化差異,赢得國際市場競争優勢
5.人才觀與人才培養
有勇氣、有毅力、有激情、有目标的人才觀
提供完善的培養體系,重視人才發展勢頭
6.設計理念與創新能力
從文化的「根」和品牌内核出發設計電動車
五、大賽時間流程
1.報名與資格審核(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9月1日)
參賽者請将作品發送至指定郵箱:USY_Renwen@163.com
組委會組織專家團隊進行資格審核,确保參賽作品符合大賽要求。
2.初選階段(2024年9月1日至2024年9月15日)
經過資格審核的參賽者将進入初選階段,提交詳細的設計方案。
專家評審委員會将根據作品的創新性、實用性及文化價值進行評分。
3.決賽(2024年9月16日至2024年10月8日)
最終獲勝作品将在全校範圍内舉行公示,公示期結束後進行線下展示活動。
4.後續活動
組委會将組織系列講座和研讨會,深入探讨汽車文創的未來趨勢。
成功的參賽作品可能被選為未來的文創産品開發項目。
六、活動主辦及組織機構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七、征集對象
在校大學生(含專科生、本科、碩士研究生)
八、活動流程
(一)作品征集與提交
作品征集時間:2024年6月1日—9月10日
作品提交平台(按類别提交):USY_Renwen@163.com
作品提交時間:2024年8月1日—9月10日
(二)作品評審
2024年9月中下旬至10月由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并對進入終評的參賽作品進行“最佳人氣獎”網絡投票。
(三)獲獎通知
評審結果及相關通知将通過大賽官方公衆号進行發布,請參賽者及時關注大賽官方公衆号:人文鹿鳴。
(四)頒獎及優秀作品展覽、論壇系列活動
2024年10月舉辦2024首屆吉利汽車文化文創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覽。
九、成果應用
堅持文化創意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理念,促進創意設計成果轉化。
(一)宣傳推介
通過大賽官網、微信公衆号等,對參賽獲獎作品及設計者進行宣傳推介。
(二)市場推廣
推薦獲獎及部分參賽作品對接相關企業。
十、版權聲明
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凡提交作品的參賽者,即認為已對所提交作品版權歸屬作出如下不可撤銷聲明:
(一)原創聲明
參賽作品須是參賽者的原創作品,未侵犯任何他人的任何專利、著作權、商标權、字體及其他知識産權;作品未在報刊、雜志、網站及其他媒體公開發表,未申請專利或進行版權登記的作品,未參加過其他比賽獲獎,未以任何形式進入商業渠道。獲獎設計師保證參賽作品不以同一作品形式參加其他設計評比或轉讓給他方。否則,組委會将取消其參賽與獲獎資格,收回獎金、獲獎證書和獎杯及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二)獲獎作品知識産權歸屬
獲獎作品的作者與大賽組委會共享作品署名權,全部著作權歸大賽組委會所有。包括但不限于組委會采取以下方式行使著作權:享有對所屬大賽獲獎作品方案進行再設計、生産、銷售、展示、出版和宣傳等權利,産生的收益由雙方商定。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包括作者本人)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對作品轉讓、複制、轉載、傳播、摘編、出版、發行、許可使用等。
參賽者提交作品之前,已仔細閱讀上述條款,充分理解并表示同意。否則,組委會将有權取消其參賽與獲獎資格,收回獎金、獲獎證書和獎杯。本次大賽的評審委員會擁有對所有獲獎作品的最終裁定權。
如因違反上述權屬而産生的法律糾紛,一切後果和損失由參賽者自行承擔。且組委會有權取消其參賽資格和獲獎資格。
十一、本活動解釋權歸屬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2024首屆吉利汽車文化文創設計大賽”組委會。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2024年5月20日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圖/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編輯/謝雨欣)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