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8日,我院漢語言文字學學術研究團隊劉興均教授及金偉博士赴韓國釜山參加 “漢字跨學科研究及漢字知識挖掘”國際學術研讨會暨世界漢字學會第九屆年會。此次會議由韓國漢字研究所、世界漢字學會、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及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共同承辦,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德國、越南、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八個國家和地區的80餘名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與會學者主要來自世界著名高校及研究機構。
圖1 韓國慶星大學副校長權晚羽先生緻歡迎辭
5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韓國慶星大學建學紀念館舉行,韓國慶星大學副校長權晚羽先生出席并緻歡迎辭,韓國漢字研究所所長河永三教授宣布會議開幕并緻辭,世界漢字學會理事長鄭景柱教授、世界漢字學會會長臧克和、日本立命館大學大形徹教授及台灣大學徐富昌教授分别緻辭對大會的開幕表示祝賀。
圖2 劉興均教授在主題報告現場提問
圖3 金偉博士作小組發言
劉興均教授及金偉博士參加了開幕式并認真聽取了德國波恩大學顧彬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學謝肅方教授的主題發言。劉興均教授在提問環節就顧彬教授提出的“訓诂學應與哲學相結合”的論點進行了溝通與交流。在分組讨論中劉興均教授與金偉博士均作了大會發言,劉興均教授的論文主題“商周銅器銘文中的‘셓’”,劉教授認為一般學者将該字釋為“冉”,或釋為“舉”,“冓”,“再”,是不準确的,該字與傳世文獻中的“薧”意義相近,其構意就是将捕撈到的鮮魚做成幹魚,在商周金文中通常作為氏族名,就是指的專門從事制作幹魚這種職業以供王室成員食用與祭祀的一種族群。劉教授的論點引起與會學者的極大關注,他認真回答了來自日本、台灣學者的提問,促進了中日、大陸與台灣學者在文字訓诂方面的的相互了解與交流。金偉博士作了題為《非漢字文化圈漢語初級學習者漢字書寫習得認知研究》的發言,其發言受到中國香港以及韓國、日本等漢字教學領域專家的一緻認可,金偉老師通過與與會學者的讨論與交流加深了對本土化國際中文漢字教學的了解與認知。
圖4劉興均教授在閉幕式上代表分會場作總結性發言
圖5劉興均教授在分組會上作主題發言
6日下午,劉興均教授作為第三會場的代表在大會閉幕上作了本場讨論的總結發言。
兩位教師通過參加此次高水平、國際化學術會議,并與國内外漢字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習及交流有助于拓展研究視野、深化研究成果,同時有利于促進漢語言文字學及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建設。
(漢語言文字學學術團隊及“商周金文名物詞研究”課題組供稿 編輯/李博)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