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之後的首次618購物節掀起了一陣“買買買”的狂潮,線上與線下共赴狂歡的同時,消費陷阱層出不窮。滿天飛的減滿優惠券和滿滿當當的購物車收納在小小的APP中,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又該怎樣忍住過度“剁手”的沖動?
沖動消費
月初理所應當地享受了消費的爽快,月末就得後悔不已地吐槽錢包空空,這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常态,有多少人隻是因為熱血上頭的沖動去支付尾款?一摞摞的快遞紙箱與剛買來的東西堆積在角落,不知用法,不明用處,也不見天日。
理論上,沖動性的消費可能源于“鳥籠效應”導緻的行為與社會期待值的不符,形成了普遍的“額外消費”;而現實中,被診斷為“囤積障礙”的譚女士卻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沉溺于購物的狂歡與滿足感中,無所用處的東西多到連廚房、卧室都成了“重災區”。但不管出于哪種心理因素,為避免在618後成為“月光族”中的一員,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該及時行動起來。
警惕陷阱
辨别有效信息,拒絕虛假廣告。線上“618”購物節,盡管提供了可觀的折扣,但别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當大量的廣告信息朝消費者湧來時,我們需要辨别出有用真實的信息,做到貨比三家。
了解自我需求,“三思”而後行。記錄每一筆花銷,無論是電子記賬,還是手賬便箋,隻要三思而後行的科學規劃自己的購買欲,把每一分錢花在較為需要的物品上,便能減少沖動消費的行為。
避免超前消費,杜絕“套代購”行為。明天的錢帶來的不一定是今天的夢,也可能是各種即将發生的貸款危機;臨近的假期不僅帶來了大家的期盼,也為大學生“套代購”的違法行為提供了可能性。強烈建議:我們應在自己的經濟承受範圍内進行消費,杜絕“校園貸”和“套代購”行為。
内在需要 詩與遠方
“詩和遠方,始于人間煙火。”網絡購物的消費,從來都不是止于物質上的消費,也有可能會變成情感的寄托。今年的618同父親節相撞,快遞連接着不同的省份,将每一份禮品與一顆顆感恩親情的心連通送達。
在時間的長河中,贈送玫瑰的餘香、同親友外出遊玩的歡樂、在書海中的暢遊的惬意等等卻擁有一生的保質期,維護你的詩與遠方。
生活在當下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我們應當做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理性消費者,不盲從、不跟風,,探尋内心真正的需求,以消費培養的内在修養堅持理想的詩與遠方。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何芷晔 黃欣倩 編輯/許樂盈)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