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至12日,我院劉興均教授帶領學院中青年老師,李浩、龔韶副教授和周素煥、王宇、曹麗紅、王貴濤老師,參加了在廣西梧州舉行的中國訓诂學研究會2023年學術年會。此次會議由中國訓诂學研究會主辦,梧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以及梧州學院西江流域民間文獻研究中心承辦。我院參會老師撰寫、提交了會議論文,并進入會議議程,進行了發言。此次參會的全體人員,全程獲得了劉興均教授國家社科課題的經費支持。
10日上午為會議開幕式。我院教師集體出席了在梧州學院明理樓一樓學術報告廳的會議,并聽取了大會主題報告。
圖為我院教師在會場外合影
10日下午為與會教師的論文報告會,我院劉興均教授、周素煥老師、王宇老師,作為我院與會代表,分别進行了主題發言。
劉興均教授是第八組會場主持人,他安排參會老師有序進行報告,并在報告結束後組織了讨論交流。按照會議既定安排,劉教授首先發言,報告的題目為 《商周銅器銘文中的》 。劉教授指出學界對此字的識讀存在意見分歧。從該字在金文出現的用例看,無一例外地是作為氏族的稱謂,主要是單一族名,其次用作複合族名的構成成分。但該氏族何以命名為“
”,“
”之構形體現什麼樣的構意,鮮有人提及。報告中,劉教授結合上古社會曆史文化、考古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與“”相
關的字詞考校,并與傳世文獻參核互證,認為“
”作為氏族的标識,實與上古漁業生産相關,“
”字之構形是将捕撈到的鮮魚剖腹,然後用竹片或樹枝撐開進行晾曬的物象反映,其構意是與“鱻”相對的“薧”,在傳世文獻“三禮”中又稱為“鱐”,即今天所說的幹魚。劉教授見解新穎,論證詳實,且PPT上的圖片豐富,講解生動有趣,收獲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圖為劉興均教授在會場主持會議議程
圖為劉興均教授在會場主持會議議程
接下來,周素煥老師進行了主題報告,題目為《商周金文名物詞用字“寶”的異形分析》 。周老師先介紹了論文寫作前期資料的整理情況,說明論文研究的範圍,指出可辨基本構形特征的相關的“寶”字古文圖片共2382例。根據統計出來的整體分期分布概貌,周老師主要結合西周早、中、晚期和春秋四個時期,同時又兼及商代、戰國,從異構和異寫兩方面對金文名物詞用字“寶”的異形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異構方面主要對“寶”字在不同時期的構形模式進行統計、分析。異寫方面,對同構形字構件位置不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對“玉”、“貝”、“缶”三個構件分别進行統計、分析,注重曆時變化,同時對其他較少出現的特色異寫情況進行分析、歸納。進而揭示了金文名物詞複雜的詞形問題,并探究了漢字的内在發展規律。周老師的數據詳實,講解邏輯清晰。
圖為周素煥老師在會場進行主題報告
王宇老師在另一會場進行了題為 《邯鄲地名文化考》的報告。她認為雲陽氏東遷确立“甘”地為聚居地,堯長子朱受封“丹”地修河道務農桑,兩地不斷發展壯大,堯随之确定東擴的政治主張,為“甘”“丹”兩地合流作出貢獻。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合并後的“甘丹”被頻繁刻印在刀币、印鑒、武器上,這也标志着春秋時期“甘丹”已經作為正式的城市名稱出現。城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單音節詞彙不能滿足城市名稱使用的需要,于是為明确标識城市,城市名稱從“邑”現象開始産生,“甘丹”開始寫作“邯䢷”,期間也出現了合文現象,或是在豎體書寫的過程中省寫一個“邑”,錢币等器具上也開始出現“邯䢷”字樣,從“邑”的現象最晚出現在約公元前550年的春秋晚期。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丹繼位,為避趙王諱“邯䢷”改為“邯鄲”,“邯鄲”這一稱謂最終在戰國晚期被确定。這一寫法沿用了2200餘年。王老師的講述生動有趣,并和與會專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圖為王宇老師在會場進行主題報告
11日,我院教師參加了會議舉辦方安排的文化考察活動。上午參觀了李濟深故居,學習其愛國精神,傳承其革命意志。然後參觀了梧州市博物館,了解到梧州悠久的曆史。她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開八桂之門,為三江襟帶,有“千年古城”、“三江之源”的美譽。下午到鄰省廣東的封開縣,參觀了封開縣博物館,了解地方方言和舞蹈、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走近其極具特色的廣信文化。同時一行人登上了十幾層高的廣信塔,在斜陽餘晖中,觀兩江交彙,看層巒疊嶂,置身其中,感受這片大地古老的神韻。
圖為采風活動剪影
兩日的會議議程,充實而又緊湊。大家來時憧憬,歸時愉悅,來回1600公裡的路程,自駕、輪渡,共20個小時。在劉興均教授的帶領下,大家團結一緻,路上和會中,互相關心、照顧,在愉快的氛圍中,度過了極具意義的幾日。會場上的講座和交流,開拓了教師們的學術視野,增長了大家的見識。會場外的文化考察,激發了教師們的愛國熱情,增進了對地方曆史文化的了解。中國訓诂學研究會年會,兩年召開一次,是重要的全國性的學術會議,此次參會,對我院教師今後的教學、科研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漢語言文學專業供稿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