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學校确定立項了古代漢語課程考核改革試點項目。劉興均教授擔任該項目的負責人,成員為吳程玉、周素煥兩位老師。寒假期間,劉教授帶領項目組成員積極開展項目研究,并在線進行了多次探讨交流,最終形成了課程考核改革的具體思路,為後期項目開展打下了基礎。
前期,項目組對近年學生的學習效果材料進行搜集、整理、調研,結合各自古代漢語課程開展的整體實際情況,并對照文件要求的課程考核建設目标和要求,對以往的考核形式現狀和可能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讨論和總結。年後,項目組在網上進行了廣泛的資料搜集,了解到了其他學校課程考核改革的經驗和實際成效,進行了有益的借鑒。在此基礎上,課程組對改革思路進行了交流。
劉興均教授根據自己在國教專業古代漢語課程考核實施中的經驗,同時參照其他高校的多數做法,認為今後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也應改變考核方式,即第一學期期末改為考查,第二學期仍為考試。因為該課程分上下學期開展,各有30個課時,第一學期隻學習了文字、詞彙部分,語法和古書注解等都沒學,出題缺乏系統性。此外,劉教授還強調第一學期的考查應進行線上考查,可借助問卷星等在線考試平台來實現。這種考查方式有多方面的益處。第一,不需要答題紙,也不用後期裝訂、搬運,電子存檔即可,可以有效節省辦公經費。第二,線上試卷出題,根據課程特點,可以是客觀題加适量主觀題的形式,客觀題系統自動批改,教師隻用手動批改主觀題,改完系統自動算分,這樣可節省教師閱卷時間,并避免了分數計算錯誤的情況。第三,我校無線網絡建設比較成熟,可組織學生集中在教室裡進行在線答題,這樣在平台設置的時間限制和任課教師的有效監督下,線上考查比傳統課下、線下的大作業考查形式,更加客觀公正。第四,在線平台考查能考出學生的實際水平。去年秋學期,國教專業古代漢語課程采取線上考查,平台主觀題的設置有效杜絕了網上作弊現象。且此次考試是在學生回家後,沒有教室現場監考的情況下進行的,最終成績依然呈正态分布,且分值差符合教學管理要求。最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數字化課程建設已成為一種趨勢,因此考核方式的數字化也極具積極意義。
吳程玉老師認為,課程考核應注重考察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注重發現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可綜合采用課堂讨論、小測驗、作業等多種考核形式,并結合期末綜合測試,綜合評定學生學習成績。最終形成的方案中應包括多元化學習過程考核的構成、内容、各種形式考核所占比例等。
周素煥老師認為,要合理安排過程考核,注重學習過程的監測、評估與反饋。目前古代漢語采用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成績中的平時部分,系統平台可以進行細緻的量化評價,并能及時反饋。而線下20%的平時部分,教師如何進行細緻、客觀評價和及時反饋,是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如借助雨課堂平台布置作業,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實時觀測和記錄,通過學習過程大數據來了解學生學習的各方面情況,做到及時反饋。具體有待進一步的思考和實踐。
課程考核是教學模式中的一個環節,可以反映出課程建設、課程運行的意義和效果。進行課程考核改革,深化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古代漢語課程建設,提升古代漢語課程的育人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劉教授和兩位老師都極為重視這個項目,今後會進一步推進,按時完成。
漢語言文學專業供稿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