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樯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水調歌頭 遊泳》毛澤東(1956)
我一直認為,武漢是由水構造的城市,兩條城市動脈(長江和漢江)與大大小小的湖泊構成了美麗的武漢三鎮。水在哺育着武漢人的同時,也在水的培養下逐漸發展起遊泳等水上活動。我今天要說的,是武漢衆多活動中最盛大、最富有挑戰性的活動——7.16橫渡長江節。
武漢渡江文化曆史悠久,至今(算上2022年)已經舉辦了47屆。其曆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宋代。當時渡江僅僅是為了慶祝節日或者盛大活動。在20世紀30年代,武漢舉辦首屆渡江競賽,起點在武昌漢陽門碼頭,終點在漢口碼頭。遊程約5000米,49人參加,在當時轟動一時。新中國成立之後,為紀念毛澤東主席在1956-1966年在武漢暢遊長江,在1956年正式舉辦第一屆渡江節,後來也将“7·16”确定為毛澤東暢遊長江紀念日。(1966年7月16日,毛澤東主席最後一次在武漢暢遊長江)從此,武漢渡江節正式成為武漢的一項重要的節日,并随着時代的發展,在1993年開始走向國際化,吸引全世界各地人民前來參加。如今這項活動,作為“7.16”全民遊泳健身周永久主會場,帶動了更多人去了解遊泳、熱愛遊泳的同時,也啟發了各個城市開展遊泳活動的新思路。可以這麼說,如果有一部描述中國遊泳曆史的書籍,我想,武漢渡江節将會是這本書中最為華麗的樂章。
渡江節上參賽選手衆多,有的是久經沙場的運動健将乃至奧運選手,有的是祖孫N代齊上陣,也有的是正在上學的大、中學生……他們将要面對的,相比較于一般的遊泳館,長江的水流更湍急,消耗的體力會更大,同時面對着許許多多觀衆的注視和對手的競争,在心理壓力上也将會受到挑戰。但是他們沒有畏懼,也沒有退縮,反而克服種種困難,靠自己的身體素質和遊泳技巧,遊到長江另一端。當第一位橫渡成功的選手上岸時,不管他來自哪裡,仿佛是凱旋歸來的勇士,将會受到武漢人民最誠摯的祝福和喝彩。
如果說除了個人橫渡賽還有什麼比賽的話,我想那就是最令人震撼的項目——團體方陣橫渡長江。來自各個省市代表方陣和本地單位代表方陣,以方陣的形式暢遊長江,他們一邊喊着口号,一邊舉着自己代表隊的牌子,向人們展示自己單位或城市的風采。當你站在長江大橋觀看他們方陣時,你會體驗到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畏艱險與困苦,也體會到人們“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邁氣概。我想,除此之外,沒有比這更直達人心的事情了吧。
“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武漢渡江節每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泳”士前來應戰,這其中彰顯了武漢這座英雄之城“敢為人先,最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也展示了武漢在疫情之後浴火重生,頑強拼搏的精神,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武漢人民向前發展,将英雄之城的名片越擦越亮!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鄭馳瑞 編輯/黃亞希)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