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金文名物詞研究項目進展
由劉興均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商周金文名物詞研究” (項目編号:19BYY157)目前進展順利。已完成《商周金文名物詞分類統計》和《商周金文名物詞總表》。這兩項工作耗時甚多,花費精力巨大。2021年九月以來,主持人将16個商周金文名物詞資料的原始材料文檔逐一與吳鎮烽領銜制作的《金文通鑒》核對,這個工作直到今年四月初才完成,完成以後又對《商周金文名物詞總表》和《商周金文名物詞分類統計》進行比對,最後作出統計,得出商周金文名物詞的總量是3257個,其中單音節詞是768個,雙音節詞是2048個,多音節詞是441個。由于前期爬梳整理詞條時忽視了人名、族名與名物詞相混的問題,于今年四月參照吳鎮烽個人編撰的《金文人名彙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版)和何景成著的《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齊魯書社2009年1月版)兩書進行排查,剔除人名被誤認為名物詞74個,族名被誤認為名物詞54個。商周金文名物詞實際總量是3129個。由此看出,商周金文名物詞的确定是一個具有相當難度的學術研究課題,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獻的曆時跨度大,名物詞會随時代的發展而内部體系會作不斷的調整。這就與研究共時層面的傳世文獻有很大的不同。商周金文的曆時跨度從商代中期即二裡崗時期到秦統一天下,其間有一千四百多年。這期間經曆了商周兩個王朝的更替,周朝又有西周、東周的變遷,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裂變期。其間的銅器銘文從款式到内容都有諸多變化,加之東周時中央集權勢微,諸侯不統于王,各行其是。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使商周金文名物詞的确定更加的撲朔迷離。例如:春秋時代的銅器銘文還大多承襲西周時銘文的體例,一般也會從作器原因、作器功能,祝辭等入手。但戰國時銅器大多不按這個套路刻辭。春秋時往往以X作XX器的主謂賓形式出現,辨别名物詞相對較容易。但戰國時器銘文卻多以XX之XX的定中形式出現。作定語的有人物稱謂,有郡邑之名,還有倉庫、作坊之名。有的時候,看起來象動賓結構,卻是同位結構。這就給确定名物詞增加了不少的難度。
二是商周金文名物詞銘文長短不等,原文材料體例内容複雜。這給名物詞的确定造成極大的困難。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有短到一個字的,也有長到497字的(西周時期的毛公鼎)。對于長篇銘文,一般有上下文的語境,還好确定名物詞,但字數較少的銘文,尤其是兩三個字或兩三個詞的銘文就不那麼好辨别。金石款識學界,從王國維、郭沫若等學者以來,逐漸形成的一個共識就是單一銘文多為方國、種族、姓氏之名,因此,在爬梳整理名物詞資料時要排除單一銘文。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西周時期的《成周鼎》(00685)雖是兩字,但是一詞。而成周是周成王時興建的東都,又稱“洛邑”。《左昭三十二年傳》:“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作為都邑之名,應屬名物詞之列。一字銘文或一詞銘文給名物詞的确定增加了不少難度。
三是商周銅器銘文多字(詞)中夾有大量的族徽、廟号、人名、族名等,而這些詞在傳世文獻中一般會認定為名物詞,這就會使名物詞的确定産生失誤。
例如:
《月魚幾鼎》(01076):月魚幾。
這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銅器。其中的三字銘文每一個都可看成是名物詞:月、魚、幾。可“月魚幾”是一個複合族名,就沒有理由再把該銘中的“月”、“魚”、“幾”認定為三個反映具體而特定之物的名物詞。
四是商周金文中有大量的雙賓結構,直接賓語又看似指物的名詞,容易将這類作間接賓語的詞誤認為是物名而産生誤判。
例如:
《作狽寶彜簋(作狽寶彜器)》:作狽寶彜。
狽是人名,在這裡作間接賓語,指人。如果不知道狽是間接賓語,就會把狽當作寶彜的修飾成分,理解為作的象狽一樣的寶彜。
盡管如此,課題組克服重重困難,走出了研究的低谷期,接下來要對3129個名物詞作詞義考察,物類類别的劃定。課題組成員會根據最終确定的詞條作一明确分工,查找相關資料。大家表示在得到分派工作任務之後一定會按時按量保質地完成
劉興均 男,1956年7月生,漢族,四川省宣漢縣人。中共黨員,文學博士、教授。曾為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成都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現任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教授,中國訓诂學會理事,教育部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專家,四川外國語大學地名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生導師。在《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專業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5篇。代表作《“三禮”名物詞研究》入選2015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并獲四川省2016年度第十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壹等獎。個人學術專著《漢字的構造及其文化意蘊》(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被韓國嶺南大學崔桓教授領銜翻譯為韓文版,于2018年7月10日由韓國嶺南大出版社出版,該書獲韓國2019年世宗(國家)圖書獎。
(人文學院新聞中心供稿 編輯/鄒陽)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