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讀萬卷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 2022
  • 07/14
  • 22:59
  • 科研成果

  • 1201
  • 浏覽量

漢語1902倪沄

惠特曼曾寫道:“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自我?生命?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因為你的存在,因為偉大的戲劇在繼續,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這是《死亡詩社》裡的基廷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學生的話,人類的精神需要幻想和激情來支撐,時代的洪流卻将人類對于文字的敏感度沖刷的了無影蹤。人類渴望用光的速度抵達至理性的最高峰,而文學卻反之。它需要慢下來,替人類留住一些遺落的事物,比如歡笑與眼淚,比如内心最深處的柔軟,比如難以示人的痛苦和瑕疵.......或者别的什麼:文學稀釋了人性的惡與複雜,幫助我們抵達天真。

在創意寫作中心的兩年裡,我并無大成,但這世上一定有比圓滿更為重要的——關于愛的命題,關于生命的真谛,關于流傳千古的詩書禮樂。在這苦難、隐忍、浮華的時代,它讓我保留最初的期待與理想,守住拙氣的莽撞,這是我最質樸的獲得,足以支撐這四年的漫漫時光。蘇轼在黃州的山水間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此乃造物者之無禁藏也”,他徜于徉此間,獲得了生命的安頓與靈魂的自由,當人以自己的身份脫離外在規定關系的束縛時,逍遙精神的山水之中,與天地萬物冥合為一,便獲得了個體的永恒與超越。面對“君臣一夢古今空名”這樣如夢似幻的空虛感,人們亟待尋找并建立其他價值,以供現實世界的泡影消解後仍保留内心詩意的栖所。自然世界裡形色事物終會如過眼雲煙般無聲消散,唯文學中的生靈萬物長存于此、永不凋敝,“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文學的最高意義和最低意義,都是人想了解自己。這僅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麼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覺、自識、自評。”文學是一種人類在滿足基本物欲前提下所謀求的精神文化需求,尼采将人比作樹,認為人和樹一樣,枝葉越是向往高處的陽光,根就越要伸向深層的地底,才得以紮根牢固。文學是一種信仰,使普通人得以跳脫出原本枯燥的生活,通過翻閱書頁穿行于故紙堆裡千姿百态的世界,領略風光各異的人生。文學是一種方向,使困囿的人群得以窺到真理的本真,在迷茫的海面上找尋破霧的曦光。文學是一種力量,使渺小的生命得以見證萬物的生滅,在綿延不絕的曆史長軸上聆聽亘古的回響。我們在乎遠方的哭聲與呐喊,我們在乎過往的曆史和未來的變幻,我們在乎世界黑暗一隅的不公與悲鳴,此後的生命中無論有無炬火,文學将會是一盞永不熄止的明燈,在那晦暗的夜色裡熠熠生光。于是在領略了世間種種的兇頑與美好後,我們仍能通過閱讀與寫作傳遞希望的火種,在吟嘯打葉聲中揚鞭奮起、奔赴遠道。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編輯/鄒陽)


CONTENT END

  • 科學研究
  • 科研活動
  • 科研成果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86743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