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海南詩文中的生活元素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李浩
摘要:蘇轼于北宋紹聖四年(1097 年)被貶海南,元符三年(1100 年)六 月遇赦北歸,共居瓊三年,期間創作大量詩文,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遍及飲食、 釀酒、烹茶、出遊、起居等諸多方面,這些作品細緻入微地展現出蘇轼獨特的生 活體驗和人生感悟。本文旨在挖掘蘇轼海南期間詩文作品中的生活元素,藉此體味他谪瓊期間的心境,感受這位文學大家的生活意境。
關鍵詞:蘇轼;海南詩文;生活
北宋紹聖四年(1097 年),年逾花甲的蘇轼在屢遭貶谪後,又被放逐到當時所謂“海外”蠻荒之地的儋州(今海南儋州),他于紹聖四年四月接到朝廷的诰命“責授瓊州别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轉公事”,六月渡海到達海南,一直到 元符三年(1100 年)六月得到赦免渡海北歸,蘇轼在海南生活了三年。來海南前,他寫道“某垂老投荒,無複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決,已處置後事矣。今到 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與王敏仲十八首之十六》),剛到海南時,他寫下“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 大率皆無耳”(《與程秀才三首》),然而離開海南北歸時他又發出“我本海南民, 寄生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 二十日夜渡海》)的感慨,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讓蘇轼完成了這種跨 越,能夠在海南這個時人所謂“瘴疠交攻”、“魑魅橫行”的荒島“全身而退”呢?
雖然經濟拮據,生活困頓,但蘇轼仍然能把生活過得富有“情趣”,他熱愛 生活、擁抱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筆去描繪生活。居瓊三年,他創作了大量 詩文,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遍及飲食、釀酒、烹茶、制墨、出遊、起居等諸多方面,這些作品細緻入微而又淋漓盡緻地展現出蘇轼獨特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 讓後人得以從字裡行間揣摩體會他的心境。
“且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
初到海南,蘇轼的生活極其艱苦,他沒有安身之地,隻能暫時借住在驿館裡, 盡管驿館破舊不堪,但從惠州到儋州,曆經長途漂泊,現在總算可以安頓下來了。這裡的生活極其平淡,平淡到可以讓蘇轼安靜地回顧人生。“夜夢嬉遊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始及桓莊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 如挂鈎魚。我生紛紛嬰百緣,氣固多習獨此偏。棄書事君四十年,仕不顧留書繞 纏。自視汝與丘孰賢,《易》韋三絕丘猶然,如我當以犀革編。”(《夜夢》)這是蘇轼剛剛到達儋州十餘日,記錄自己的一次夢境,“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馀日矣,澹然無一事。學道未至,靜極生愁,夜夢如此,不免以書自怡。”回想起自 己的童年生活,回想起自己的故友師長,回想起四十年的入仕生涯,一切如滄海 桑田,轉瞬即逝,幸而還有書本相伴,生活不至于空虛。
仇視蘇轼的同僚們唯恐不能趕盡殺絕,即使像驿館這樣破舊不堪、不蔽風雨 的地方也不容蘇轼居住,很快又将他逐出驿館。父子二人無處栖身,幾經周折,終于在城南的桄榔林中建得住所,安頓下來,《桄榔庵銘》為志:“九山一區,帝 為方輿。神尻以遊,孰非吾居。百柱屃赑,萬瓦披敷。上棟下宇,不煩斤鈇。日 月旋繞,風雨掃除。海氛瘴霧,吞吐吸呼。蝮蛇魑魅,出怒入娛。習若堂奧,雜處童奴。東坡居士,強安四隅。以動寓止,以實托虛。放此四大,還于一如。東 坡非名,岷峨非廬。須發不改,示現毗盧。無作無止,無欠無餘。生謂之宅,死 謂之墟。三十六年,吾其舍此,跨汗漫而遊鴻濛之都乎?”這裡雖然簡陋,但在蘇轼看來,這個桄榔庵,就是他生時的住所和死後的歸宿了,回想自己入仕半生, 而今卻隻能在這蠻荒之地漫無邊際地遐想,想來蘇轼當時的心境是凄涼悲切的。 然而,蘇轼強大的适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得他很快對此便安之若素了,為此,他還作詩自賀,“萬劫互起滅,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蔔居。且 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稍理蘭桂叢,盡平狐兔墟。黃橼出舊枿,紫茗抽新畲。我本早衰人,不謂老更劬。邦君助畚锸,鄰裡通有無。竹屋從低深,山窗自明疏。 一飽便終日,高眠忘百須。自笑四壁空,無妻老相如。”(《和陶和劉柴桑》);“朝陽入北林,竹樹散疏影。短籬尋丈間,寄我無窮境。舊居無一席,逐客猶遭屏。 結茅得茲地,翳翳村巷永。數朝風雨涼,畦菊發新穎。俯仰可卒歲,何必謀二頃。” (《新居》)[1]
“自撥床頭一甕雲,幽人先已醉濃芬”
蘇轼一向愛酒,向往“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遊”(《醉白堂記》)的境界。他在《書東臯子傳後》 中寫道:“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予胸中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過于客。閑居未嘗 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飲酒的樂趣不在 于酒量大小,重在參與,喜歡就好。蘇轼的酒量不大,自己不能豪飲,但看着客人開懷暢飲,心中已是興緻盎然。酒在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也是他文學作品 中出現得最多的生活元素。
來到海南,當地的黎人景仰蘇轼,常向他敬酒,蘇轼品嘗到“黎法”之酒, “小酒生黎法”(《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此酒醇厚清香,能治病,更能怡情,給蘇轼帶來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慰藉,“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 風。小兒誤喜朱顔在,一笑那知是酒紅”(《縱筆三首》其一)。蘇轼也藉此與黎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于是,在儋州的鄉村裡,便經常出現一個帶着醉意、吟着詩 歌、四處打聽自家住處、尋着牛糞回家的可愛老人的身影,“半醒半醉問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複西”(《被酒獨行,遍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其一》)。
儋州老百姓對蘇轼熱情友好,當地的官員也仰慕他的才華,與他往來甚密。 當時的儋州地方長官張中對蘇轼很好,也時常來拜訪他,對這位貶官照顧有加,蘇轼為此寫詩送給張中,感謝他對自己的友情:“孤生知永棄,末路嗟長勤。久 安儋耳陋,日與雕題親。海國此奇士,官居我東鄰。卯酒無虛日,夜棋有達晨。小甕多自釀,一瓢時見分。仍将對床夢,伴我五更春。暫聚水上萍,忽散風中雲。 恐無再見日,笑談來生因。空吟清詩送,不救歸裝貧。”(《和陶與殷晉安别》)共 同下棋、共同喝酒,甚至同床而眠,情誼可見一斑。
蘇轼愛酒,不隻在飲酒,他還非常喜好釀酒,而且對此頗有研究,尤其擅長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黃州時,他釀“蜜酒”;在定州時,釀“桔子酒”和 “松酒”;在惠州,他融合當地的“蜜桔酒”和“桂酒”的技術,自釀了品牌酒 “羅浮春”,此為糯米黃酒,色澤如玉,芬芳醇厚,入口蜜甜,令人陶醉。有詩為證“三山咫尺不歸去,一杯付與羅浮春”(《寓居合江樓》)。
儋州黎族人家飲酒非常普遍,所謂“萬戶不禁酒”。蘇轼發現“儋耳頗有老 人,年百餘歲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論也”(《書海南風土》)。在“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古代社會,僅小小的儋州地區就有那麼多百歲老人,更不用說八九十 歲的了,由此可以推斷,黎酒或許能延年益壽。于是注重養生的蘇轼開始多方探索黎酒之奧秘。南方釀酒,在發酵還沒有完全成熟之時,先濾出醇濃的汁液,十 得其一,就是“酒子”。等到發酵之後,再把酒子勾兌進去,就是成品酒了。在《酒子賦》中,蘇轼對此大加贊賞。“米為母,曲其父。烝羔豚,出髓乳。憐二 子,自節口。饷滑甘,輔衰朽。先生醉,二子舞……”。
蘇轼認為酒是陰陽相生的産物,原料和酒曲需要一陰一陽互相調和。對此, 他在《黍麥說》中闡述過,酒的好壞與稻麥的陰陽有關,北方之稻不足于陰,南方之麥不足于陽,所以南方因粬麥雜陰氣而無佳酒。所以他嘗試用北方舶來的小 麥作酒曲,達到陰陽調和,從而釀出美酒。如今在海南,蘇轼發現這裡的泉水符 合“陰陽之理”,正可以“給吾飲食酒茗之用”,于是“嘗中夜而起,挈瓶而東; 有落月之相随,無一人而我同”(《天慶觀乳泉賦》),想必此水必能釀出好酒。
皇天不負有心人,元符三年(1100 年)農曆正月十二日,蘇轼自釀的天門 冬酒終于新鮮出爐了。為此,東坡賦詩兩首《庚辰歲正月十二日,天門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嘗,遂以大醉,二首》
自撥床頭一甕雲,幽人先已醉濃芬。天門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聞。菜圃漸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紛紛。擁裘睡覺知何處,吹面東風散缬紋。 載酒無人過子雲,年來家醞有奇芬。醉鄉杳杳誰同夢,睡息齁齁得自聞。 口業向詩猶小小,眼花因酒尚紛紛。點燈更試淮南語,泛溢東風有縠紋。
這酒可謂一種絕佳保健酒,主要用糯米加上草藥天門冬釀制,香味極佳,聞 起來就已經如同飛升雲端,飄飄乎如羽化之仙。伴着外面芬芳的花朵、斜掩的柴門和朦胧的細雨,品嘗着自己釀制的美酒,美美地進入夢鄉,飽睡一場,醒來時 發現自己臉上的皺紋竟然平複許多。這是多麼令人陶醉的生活狀态啊。
蘇轼還專門做賦《濁醪有妙理賦》闡明對酒的看法和态度“酒勿嫌濁,人當 取醇……伊人之生,以酒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識此心之正。……得時行道, 我則師齊相之飲醇。遠害全身,我則學徐公之中聖。……坐中客滿,惟憂百榼之 空。身後名輕,但覺一盃之重。……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藥;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又何必一石亦醉,罔間州闾。五鬥解酲,不問妻妾。……獨醒者,汨 羅之道也;屢舞者,高陽之徒欤?……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濁者以飲吾仆, 清者以酌吾友。吾方耕于渺莽之野,而汲于清泠之淵,以釀此醪,然後舉窪樽而屬予口。”或許是因為有了更多更複雜的生活體驗,與以往不同,蘇轼做此賦不 再是為匡正時弊,而旨在通過闡述酒德、酒功來抒發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悟,文章語言和緩平淡,沒有抱怨,沒有戾氣,也沒有蓬勃激蕩的進取好勝之心,隻是 徐徐談論清醒和酒醉的種種世态感受。
“莫将南海金齑脍,輕比東坡玉糁羹”
“人是鐵、飯是鋼”,無論在哪裡生活,最基本的問題是填飽肚子,在惠州時,蘇轼雖說吃不上什麼山珍海味,但是粗茶淡飯、填飽肚子還是沒有問題的, 善于苦中作樂的東坡,還曾寫信給子由介紹美味的脊骨湯。“惠州市井寥落,然 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争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不乘熱出,則抱水不幹),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抉剔,得 铢兩于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辄一食,甚覺有補。”除此之外, 他還可以經常享用當地的各種時令水果,柑橘、香蕉、木瓜、楊梅、龍眼,應有盡有,尤其是那“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更是讓蘇轼流連忘返于嶺南了。而到了海南,生活條件變得更加艱苦,蘇轼做詩一首《聞子由瘦》向子由傾訴,顯 得頗為無奈,卻又不忘調侃聊以自慰。
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烝花壓紅玉。 從來此腹負将軍,今者固宜安脫粟。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 海康别駕複何為,帽寬帶落驚童仆。相看會作兩臞仙,還鄉定可騎黃鹄。
蘇轼已經輾轉了大半個中國,練就了極強的适應能力,但他還是無法适應當 地最具特色的美食“蜜唧”(據說是把剛出生還沒睜開眼的粉嫩嫩肉嘟嘟的小老鼠仔蘸點兒蜜,馬上丢到嘴裡去吃,一口下去,要聽到小老鼠“唧”地慘叫一聲, 才算吃得新鮮吃得正宗),除此之外,山芋甘薯、魚蛤蝦蟆,他還是都可以适應 的。對于海味,他曾自己作文贊美:“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食蠔》)。
沒有美食,怎麼辦?對于極富創造力和生活情趣的蘇轼來說,這算不了什麼 大事。他發現當地蒼耳極多,于是便追随古人,“采采卷耳”(《詩經·卷耳》), 蒼耳确是好東西,“其花葉根實皆可食,食之則如藥。治病無毒,生熟丸散,無适不可。愈食愈善,乃使人骨髓滿,肌如玉,長生藥也”(《蒼耳錄》)蒼耳營養高又可以入藥,強身健體。但隻吃蒼耳太單一了,于是蘇轼充分利用海南的綠色 資源,“煮蔓菁、蘆菔、苦荠而食之”,“汲幽泉以揉濯,搏露葉與瓊根。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湯濛濛如松風,投糁豆而諧勻。覆陶瓯之穹崇,謝攪觸 之煩勤。屏醯醬之厚味,卻椒桂之芳辛”(《菜羹賦》)在蘇轼的創意下,一件件 美食便呈現在面前了。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蘇轼有創意,他的兒子蘇過自然也不遜于他,于是便有 了玉糁羹。“香似龍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輕比東坡玉糁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酡則不可知, 人間決無此味也》)。這個“玉糁羹”,是蘇東坡和他的兒子蘇過用山芋幹和小米熬制的小米粥,想來既美味又有營養。
海南時期的蘇轼堅持做躬耕自食的人,從他的詩作《籴米》可以看出,“籴 米買束薪,百物資之市。不緣耕樵得,飽食殊少味。再拜請邦君,願受一廛地。知非笑昨夢,食力免内愧。春秧幾時花,夏稗忽已穟。怅焉撫耒耜,誰複識此意。” 他向當時的軍使索要荒地自己耕種。其時,看到當地那麼多荒田,他也惋惜于當地“不麥不稷”的狀況,在《和陶勸農六首》引言中說“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 為業,所産粳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雜米作粥糜以取飽。予既哀之,乃和淵明《勸 農》詩,以告其有知者。”他想借此勸告當地百姓要發展農耕,多種水稻,可見盡管自己經常食不果腹,他仍然非常關心民生問題。
盡管有自制的蒼耳飯,有“美味”的玉糁羹,有各種“綠色食品”,還有自 己的耕地,但這些還是難以抵擋海島上的物資匮乏,蘇轼父子也不得不經常在半 饑飽中度日,且看《縱筆三首》其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竈,隻雞鬥酒定膰吾。”面對這種狀況,蘇轼甚至嘗試過“龜息法”,用忍耐來對抗饑餓,正如他所說的,“此法甚易知,甚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 者莫能行。何則?虛一而靜者,世無有也。元符二年,儋耳米貴,吾方有絕糧之憂,欲與過子共行此法,故書以授之。四月十九日記。”(《學龜息法》)
蘇轼的精神世界永遠是富有的,即使這般窘迫的生活困境,也難以泯滅他奔 放的思想和豪放的氣概,物質生活雖然貧乏,但在精神世界中蘇轼照樣能夠享用絕世大餐。且看《老饕賦》:“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潔,水惡陳而 薪惡勞。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嘗項上之一脔,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 之老饕。婉彼姬姜,顔如李桃。彈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雲璈。命仙人之萼綠華, 舞古曲之郁輪袍。引南海之玻瓈,酌涼州之蒲萄。願先生之耆壽,分餘瀝于兩髦。 候紅潮于玉頰,驚暖響于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獨蠒之長缲。闵手倦而少休, 疑吻燥而當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瓊艘。各眼滟于秋水,鹹骨醉于春醪。美人告去已而雲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響松風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 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2]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轼是善于經營生活的人,無論生活經受怎樣的磨難,他總能找到其中的情 趣,在海南生活三年,蘇轼沒有像迫害他的同僚們期望的那樣,被生活打垮、憂郁而卒,反而悠然自得地體會着異方風物,他的生活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的,海南 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生活體驗,更為他留下了難以忘卻難以割舍的情感, 使得他北歸時發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感慨。
遠離朝廷、遠離政治、遠離那些是是非非,在海南隻有生活,活在當下,活 得恬淡,這就是蘇轼的生活。
海南多台風,蘇轼也經曆過台風襲擾,對此,他是這樣描述的,“……庭戶 肅然,槁葉蔌蔌。驚鳥疾呼,怖獸辟易。忽野馬之決驟,矯退飛之六鷁。襲土囊而暴怒,掠衆竅之叱吸。……少焉,排戶破牖,殒瓦擗屋。礧擊巨石,揉拔喬木。 勢翻渤澥,響振坤軸。疑屏翳之赫怒,執陽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濤瀾,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觸。列萬馬而并骛,會千車而争逐。虎豹懾駭, 鲸鲵犇蹙。類钜鹿之戰,殷聲呼之動地;似昆陽之役,舉百萬于一覆。予亦為之 股栗毛聳,索氣側足。夜拊榻而九徙,晝命龜而三蔔。蓋三日而後息也。父老來唁,酒漿羅列,勞來僮仆,懼定而說……”(《飓風賦》)對于長期生活在北方的 蘇轼來說,台風實在是可怖,面對台風,他夜裡不得不多次轉移睡處,白天則是用龜殼反複占蔔,以求安全。但是有當地百姓和黎酒的陪伴,這點兒困難又算得 了什麼?等台風過後,不還是可以“酒漿羅列”嗎?
在沒有台風的日子裡,風和日麗,蘇轼時常與友人結伴出遊。《書上元夜遊》 一文,記述了蘇轼應幾位老書生邀遊的情景,“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曆 小巷,民夷雜糅,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 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這個月夜出遊的生活片段,給後人生動地呈現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熱鬧景象和淳樸風俗。
在平常的日子裡,蘇轼有一個很大的愛好,就是觀棋,看他的兒子蘇過與軍 使張中奕棋,為此,蘇轼還專門作詩一首:“五老峰前,白鶴遺址。長松蔭庭,風日清美。我時獨遊,不逢一士。誰欤棋者,戶外屦二。不聞人聲,時聞落子。 紋枰坐對,誰究此味。空鈎意釣,豈在鲂鯉。小兒近道,剝啄信指。勝固欣然, 敗亦可喜。優哉遊哉,聊複爾耳。”(《觀棋》)蘇轼自己的棋藝不高,無法跟對手過招,所以更喜歡享受“觀棋”的樂趣,其實弈也好、不弈也好,勝也罷、不勝也罷,要的并不是結果,而是觀棋和弈棋的那種平和恬淡的生活體驗,“優哉遊 哉,聊複爾耳”。當然,也有大家都忙的時候,每當這時,這位老人便不得不獨處,做點什麼,“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縱筆三首》其二),獨自 到大路口,在夕陽中看過往行人,靜靜地享受陽光、思索人生,雖然有點兒落寞和凄涼,但也充滿了生活意趣。
蘇轼熱愛生活,對于當地有特色的民風民俗,他也頗感興趣。元符二年(1099 年)春,他以清新的筆調,描繪了當地黎民迎春祭祀的儀式,“春牛春杖,無限 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旛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3]這首詞作贊美了海南生意盎然的迷人春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語言通俗、形象,琅琅 上口,既是一幅引人入勝的風俗畫,又是一首熱烈歡快的迎春曲,表現了詞人身 在天涯異域、心同諸黎百姓的豁達胸懷。
雖然身為貶官,雖然對政治心灰意冷,但蘇轼還是心懷天下,希望能憑一己 之力造福于當地百姓,可是自己無權無勢,能做什麼呢?幸運地是,蘇轼飽讀詩書,這是任何權勢都無法比拟的财富啊。當他看到當地兒童學習,聽到他們的琅琅讀書聲後,欣然做詩“幽居亂蛙黾,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況聞弦誦音。 兒聲自圓美,誰家兩青衿。且欣集齊咻,未敢笑越吟。九齡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無南北,安知不生今。海闊尚挂鬥,天高欲橫參。荊榛短牆缺,燈火破屋深。 引書與相和,置酒仍獨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遷居之夕,聞鄰舍兒 誦書,欣然而作》)這種場景燃起了蘇轼的熱情,他希望“以詩書禮樂之教轉移其風俗,變化其人心”。于是,他與衆人一起捐錢幫助黎子雲蓋起的“載酒堂” 便成了實現抱負的場所,他常去這裡盤桓,十裡八方的百姓和讀書人也常常來這裡拜訪蘇轼,向他求學問道,久而久之,這裡俨然成為一間“敷揚文教”的學堂, 後來成了名聞天下的“東坡書院”所在地。
三年間,蘇轼在儋州授業傳道,蔚為大觀,他親自教授指點的多名學生,如 姜唐佐、王霄、吳子野、符林、符确、黎子雲等,都成為了飽學之士。王國憲在《重修儋州志叙》中說:“儋耳為漢武帝元鼎六年置郡,閱漢魏六朝至唐及五代, 文化未開。北宋蘇文忠公來瓊,居儋四年,以詩書禮樂之教轉移其風俗,變化其人心” [4]。蘇轼使儋州地區“書聲琅琅,弦歌四起”,成了當時海南的文化中心。《儋州志·選舉志》中記載:“吾儋自宋蘇文忠公開化,一時州中人士,王、杜則經術稱賢,應朝廷之征聘;符、趙則科名濟美,标瓊海之先聲。迄乎有無,薦 辟卓著。明清之際,多士崛起。尚書薛遠,進士黃王,登賢書者五十九人,列鄉 元者,三科兩解。人文之盛,貢選之多,為海外所罕見。”《瓊台記事錄》也說: “宋蘇文忠之谪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5]
“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
綜觀蘇轼在海南的谪居生活,雖僅有三載,且處垂暮之年,身體狀況大不如 前,但他始終保持着樂觀的心态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态度,保持着他一生中一以貫之的豁達的人生态度,加之他才華橫溢,又肯在當地“敷揚文教”,這使得他雖以 戴罪之身,仍然能賓朋滿堂。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他能沖破民族隔閡,與黎族同 胞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蘇轼結交了很多黎族朋友,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黎子雲兄弟,“儋人黎 子雲兄弟,居城東南,躬農圃之勞。偶與軍使張中同訪之,居臨大池,水木幽茂,坐客欲為醵錢作屋,餘亦欣然許之。名其屋曰載酒堂”。蘇轼幫助黎子雲建房讀書,他也從黎氏兄弟這裡感受到親情般的溫暖和撫慰,《被酒獨行,遍至子雲、 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即是這種親密情誼的生動寫照。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複西。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裡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符老風情奈老何,朱顔減盡鬓絲多。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惟逢春夢婆。
其實,不止是朋友,即使在集市上偶遇的一位黎胞,蘇轼都能抱着同情和尊 重的态度為其做詩:“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獨完。負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聞詩書,豈知有孔顔。翛然獨往來,榮辱未易關。日暮鳥獸散,家在孤雲端。 問答了不通,歎息指屢彈。似言君貴人,草莽栖龍鸾。遺我古貝布,海風今歲寒。” (《和陶拟古九首》其九)詩作描繪了一個家居深山、砍柴為生的黎胞的真實形 象,他雖然形容枯瘦,但精神飽滿;雖然不通詩書,但品格高尚,不受世俗榮辱觀念的束縛。雖然蘇轼與他語言不通,卻通過手勢表達感情,他對這位黎胞的尊 重和關心,換來了黎胞對他的好感,眼前這個讀書人打扮的老人平易近人、和藹 可親,很受感動,于是他将一塊精美的吉貝布贈送給蘇轼。這一饋贈,既表現了窮苦黎胞對詩人的關心和敬重,也表現了黎漢民族親善、友好的情誼,含意深刻 而豐富。蘇轼筆下的黎胞純樸、善良、知情、識禮,可親可愛,在民族歧視極其 嚴重的封建社會裡,世居瓊島的黎族自然也被視為野蠻、落後的民族,長期受到統治階級的鎮壓和迫害,而蘇轼卻能沖破這種藩籬,公開而坦然地表達了對黎族 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這種精神境界是不可多得的。這首詩作恐怕也是我國古代文 學作品中難得的詠頌黎族勞動人民形象的作品。
蘇轼與黎族同胞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情誼,以至于他想學習黎語,化為黎母民, “鴂舌倘可學,化為黎母民”(《和陶田舍始春懷古》其二)。當元符三年,蘇轼遇赦北歸,即将離開海南時,“有十數父老皆擔酒馔,直至舟次相送執手泣涕而去”。 這是蘇轼與當地百姓的情意,更是漢人與海南黎人之間的民族情感,正所謂“華 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
參考文獻: [1]蘇轼.蘇轼詩集[M].(清)王文诰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2]蘇轼.蘇轼文集[M].(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劉石導讀.蘇轼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63. [4]彭元藻、曾友文修,王國憲總纂:《民國儋縣志》,第 5 頁 [5]蘇燦,張忠全.蘇轼為官之道[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Living Elements in Poetry and Prose of Su Shi in Hainan
Abstrac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aosheng four years (1097), Su Shi wasbanished to Hainan, Yuan Fu three-year (1100) June meets the amnesty to thenorth, during these three years, h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drawing inthe daily life, content throughout the food, wine, tea, travel, living etc.These works meticulously show Su S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of life.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life elements of Su Shi’s poetry.
KeyWords: Su Shi ;Hainan poetry and prose;Living.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