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路文化源自《更路簿》。《更路簿》又稱《南海更路經》,俗稱《南海更路針經》,因各版本的《更路簿》沒有統一的名稱,而書中篇名大多為“立更路”,故學界通稱其為《更路簿》。它是海南沿海漁民往來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各個島嶼之間航行的航向和航程的手抄本,也是海南民間以文字或口口相傳的南海航行路線之書,是曆代漁民闖海智慧的結晶,其中記載的内容橫跨了航海、氣象、地理、曆史等多個學科領域。據其記載,海南漁民至少從宋代開始,已前往西沙、南沙、中沙群島捕魚、耕種和居住,并受到官府保護。更路文化即是海南漁民在漫長曲折和充滿風險的耕海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生産能力,以及創造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總和。
獨具一格的瓊崖特色
鄉土氣息濃郁的語言。海南方言又稱瓊語、海南話。海南漁民去往南海捕撈,同時為了便利生産,對南海海域及島礁命名以加深識别是必不可少的。為便于記憶和記載,《更路簿》中大量的地名資料(包括航向、距離、航線、方位、季節、起點、海況、水情、終點等)都使用了極具海南本土特色的語言進行命名,因此被稱為“漁民地名”或 “瓊人地名”,以區别于通常的命名。
據統計,《更路簿》所記載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地名數量最多,總數達121處。例如,墨瓜線(今南屏礁),海南話“瓜”即是海參,墨瓜即墨參,是海參的一種,因該礁附近産墨參多而得名;無乜線,該處水産不豐,沒有什麼可捕撈,瓊粵方言中“無乜”指“沒有什麼”;鹹且(今鹹舍嶼),海南話“鹹健”的諧音,鹹澀是吝啬的意思,因該處海産不豐而得名等等。這些地名,從取名到公認,都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是漁民數百年間約定俗成的産物。海南漁民根據自己途經的路線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俗名,體現了更路文化的區域特征。
博大精深的馭海之術
面對無風三尺浪的茫茫大海、變化莫測的巨浪風暴,海南漁民時常命懸一線。為使漁船航行在安全正确的航道裡,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辨别方向、躲避暗礁、計算海裡、應對天象,奇迹般地創造出南海《更路簿》,更将天文地理航海之法融入其中,用智慧化成獨屬于海南的更路文化。
《中國古代航海史》曾提到,“更”,在我國的古代,是一種較為準确的計時單位,但在航海航行上,就用它來計算航程的遠近。據統計,《更路簿》中所記載航線,以南沙群島最為密集,西沙群島次之。尤其是南海《更路簿》中加載的三條航線,均由潭門港或者清瀾港出發,以太平島為中心呈分散狀進行耕海勞作,依次為東頭線、南頭線和西頭線。
更路文化是立足于實踐,通過一代又一代海南漁民在生死磨煉間不斷嘗試,用血肉凝結出來的文化,是對《更路簿》中記載的寶貴經驗的概括和升華。
薪火相傳的當世價值
文化學者羅邁德·威廉姆斯曾說過:“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來選擇的光柱。”更路文化正是海南漁民創造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相加。更路文化所蘊含的當世價值就是要将這種精神品質挖掘出來,進而繼承并綿延下去。
開放務實。《更路簿》中所記載的海南漁民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海南島北上至今廣東沿海,南下西沙、南沙,乃至南洋群島之外,海區之廣袤、空間之遼闊,完全突破了南海的自然界線和海南、廣東的行政版圖。每一條航線的記錄無一不是海南漁民高超的航海技術、堅毅的航海精神的體現。
敢于冒險。海洋的遼闊不僅養育了海南漁民開放的胸懷,還滋養了他們過人的膽識和大無畏的精神。在這種以海為田、以海為家、敢于冒險、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質的推動下,海上絲綢之路才得以發展。
靈活變通。《更路簿》雖是海南漁民馭海的經典之作,但在實際使用中仍需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如漁船的大小性能、海水流向等都需綜合考量。海南漁民不拘泥守舊,在險惡的環境中能靈活變通,活用守則,趨利避害,在南海的廣袤海域裡“弄潮兒向濤頭立”。
因此,南海《更路簿》不僅是豐富且行之有效的自然之法,更是海南漁民集體意識的體現,是開放務實、敢于冒險、靈活變通的開拓精神的體現。更路文化也不僅僅是海南漁民耕海實踐的經驗總結,更是值得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優秀淳樸的精神。
(花靖超: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文化與傳播)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作者/花靖超 編輯/王錦霞)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