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騎樓文化研究
胡冬智
所謂“騎樓”即“騎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樓房”,在中國南部,尤其是嶺南沿海較為常見。騎樓得名,最早是在1912年國民政府《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被稱作“有腳騎樓”;1920年《修正取締建築章程》中,将“有腳騎樓”簡稱為“騎樓”。
在全國衆多騎樓建築中,海南騎樓以其豐富性而聞名于世。2009年6月,海口騎樓老街更是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曆史文化名街”稱号。除此之外,瓊海樂城、三亞崖城、儋州複興街等地也均有成規模的騎樓建築。這些騎樓建築風格多樣,姿态各異,具有不同與他處的突出特點,既展現了熱帶海島的商業文明,又體現了海濱城市的人文特色。
關于騎樓的研究,主要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一批建築學及城市設計與規劃的專家學者較早介入其中。21世紀後随着人們對騎樓價值的認識逐步深入,騎樓研究逐漸升溫,并一直延續至今。就目前已出版的有關騎樓方面的專著看,葉曙明著、林雄主編的《騎樓》、楊宏烈編著的《嶺南騎樓建築的文化複興》頗具代表性。前者屬介紹普及性讀物,後者則融介紹、研究、讨論于一體。然二者均有一共同特點,即多從宏觀着眼,較多文字用于闡述以廣州為中心的騎樓文化,而忽略了對海南騎樓的介紹研究。這也是當前海南騎樓研究的尴尬之處,或不置一言,或一筆帶過,或僅以海口騎樓為代表,忽略了海南各地騎樓的差異性所在。同時,必須看到,在現有的研究資料中側重點主要集中在建築藝術方面,海南騎樓的曆史起源、發展變化、民俗習慣、商業用途、城市規劃、保護開發等問題都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騎樓文化内容豐富,包括曆史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商業文化多個方面。
曆史文化。海南騎樓曆史百年,其發展主要源于海上貿易與航運,當時海運航線可到達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貢等地,因而活躍于東南亞與大陸沿海區域的商戶和勞工便成為攜帶和傳播南洋文化的載體,也将各地的建築風格和樣式帶到海南,形成海南騎樓特有的南洋風味。除此之外,海南島部分城市開發較早,曆史悠久,受中原文化影響影響較深,因而在騎樓中也保留了不少中國傳統元素。可以說,騎樓建築為我們研究海南的曆史、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難得的物證。
建築文化。海南騎樓風格多樣,在建築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築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築及裝飾風格,并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的影響。在建築美學上,樓的寬和高均符合審美比例,可觀賞性極強。在建築功能上,順應氣候環境、适宜商貿活動、方便休閑交往,屬大衆建築。它們是中國城市近代化、農村城市化的文化遺産,是國門開放、中西文化交流、支持國際商貿、扶持民營資本、重視人性化的曆史産物,也是中國建築文化從古代向近現代轉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紀念标志。
民俗文化。生态建築模式往往是基于生活習慣差異而産生,海南氣候獨特,時而烈日當頭,時而狂風大雨。可是,騎樓裡風雨無阻,老街上人聲喧嘩。因而研究騎樓建築對了解海南居民生活習俗作用巨大。同時,海南騎樓風格多樣,互相影響而又并存不悖,這與海南人民勤勞智慧、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精神息息相關。
商業文化。騎樓屬于“商住合一”的建築。廣州大學教授楊宏烈就認為,“商”是騎樓建築文化的根基之一。正是在這種根基之上,各地都産生了輝煌一時的商業文明。海南也不例外,在海南各地騎樓建築群中,許多著名老字号紛紛崛起,一度名揚海外。而這些老商号在某種意義上也曾激蕩過海南人民的心靈、銘刻着海南人民善良、堅韌和執著的精神,成為海南這塊土地的風骨所在。而在當下,老字号也将因其豐厚的文化内涵為城市帶來了整體的積極效應,并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旅遊文化資源。
通過對海南各地騎樓建築進行考察,探讨其在曆史、建築、美學、民俗、商業等方面豐富的文化内涵。既可以為政府制定相關規劃提供一定的依據,也将為海南旅遊景區的建設開發、旅遊産業結構調整、旅遊品味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編輯/汪昱辰)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