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沙龍
瓊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黃守紅
瓊學何以必要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由若幹特色各異的地域文化共同構成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自身特色豐富與拓展着中華文化。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華,可以為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供豐富素材,是促進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
當前中國的學術研究,在“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理念引導下,地方文化的研究正在不斷加強,關涉地方文化的考證和解讀日漸深化,對傳統典籍中蘊含的地域文化優秀資源的挖掘方興未艾。這一波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熱潮,對于振興民族文化及從傳統中接引現代力量是有益的。
國内各省非常重視本地的傳統文化研究,紛紛建立地域文化研究平台,加強地方特色學科的建設,擴人各省區的文化影響和提升學術研究水平,例如湖南提出湘學研究,四川提出蜀學研究,山東提出魯學研究,山西提出晉學研究,江西提出贛學研究,福建提出閩學研究,廣西提出桂學研究,雲南也提出了滇學研究等等。其中,蘭州大學敦煌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已經相繼被批準為教育部百強重點研究基地,而甯夏大學西夏研究中心也被批準為教育部省屬高校重點研究基地。
而海南省内的地域文化研究機構仍然處于分散的、各自為政的狀态。例如省内有“海南曆史文化研究基地”和“黎族研究中心”、 “民族文化研究所”等等,這些機構長期認真從事研究,取得了令人贊歎的成績,但是尚未形成重大的品牌效應。如果能夠整合成“瓊學研究”, 相信必會形成更大影響力,有助于海南“文化強省”的戰略。
瓊學何以成“學”
簡單地說,瓊學就是“瓊地之學”、“瓊人之學”,就是關于從古到今的海南社會經濟文化的知識、學問、研究或學科,因此,從狹義上說,它是指在海南曆史發展中誕生并對海南地區産生廣泛影響的、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學術思想。作為學術觀念形态的瓊學,是中華傳統文化在海南的本土化和具體表現形式,在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曆史中逐步形成、積澱和發展,并對當前的海南建設具有重要影響,是海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曆史底蘊。
以地域命名的瓊學,其研究對象當然是有關海南的曆史、文化、經濟、民族等等。因此,從廣義上說,瓊學是關于海南文化的學術總稱,它不是著名的學派之學,也不是那幾個著名的學者之學,而是能夠充分體現海南特色的人文精神,因其特色,故能成學。理由如下:
其一,從曆史時間的角度看,海南自古被稱為“瓊”,因此瓊學是以曆史地域命名的一門學科,也就是研究海南的曆史和現狀的學科。瓊學有其悠久的發展史,從遠古的落筆洞人到本地黎族居民、從貶谪官員到海南士人,都曾創造燦爛的文化,隻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海南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孤懸海外,長期被統治者視為鞭長莫及的“化外之地”,海南文化的一些優秀因子也湮沒在人們的偏見和漠視之中。即使在今天,許多人對海南的理解也僅停留于旖旎風光與民俗風情,而對作為海南人文精神核心的瓊學知之甚少。随着海南建設的全面深入,瓊學研究已經成為學者特别是海南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顯學。“美麗海南”不能缺少瓊學的魅力,“綠色崛起”也不能缺少瓊學的傳承。
其二,從地理空間的角度看,海南的特殊地理情況,形成了特殊的自然生态,從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态。例如海島特征對海南文化的影響、海洋對海南文化的影響、熱帶氣候對海南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早期的海南先民利用海南島得天獨厚的地利特征,創造出令人贊歎不已的燦爛文化;後來的統治者利用海南島相對封閉的特點,将一些官員貶谪至此,反而成就了海南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當前的海南島,擁有令人向往的生态環境,對海南經濟社會實現加速發展和彎道超車非常重要。
其三,從研究對象的特征看,瓊學研究的對象具有突出的自身特征。海南島是我國黎族人民的最大聚居地,他們千萬年來創造了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而不斷流失,急需搶救和保護。黎族先民在創造自己文化的同時,也包容、仰慕、學習來自大陸的中原文化,使中原文化先後以零星方式、自發方式、自覺方式進入海島,并在明清時期弘揚和反哺了中華文化。譜寫了瓊學的光輝曆史。海南島是中華文化對外輻射的前沿,也是外來文化進入中華的重要途徑。其文化的多樣性與和諧性表現為黎族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華僑文化、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蕩與交流。綜之,海南文化的上述特征,使得瓊學研究勢在必行,且大有可為。
有的同志覺得沒有瓊學,海南文化成不了“學”。須知事物是客觀的,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是客觀的,它需要我們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内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隻要我們認真去挖掘,瓊學的博大精深就必然能夠呈現;反之,我們不去挖掘,他當然不會自動出現。
瓊學研究的主要内容
1、瓊學的社會曆史淵源(或者稱之為文化交流之前的瓊學)
早期的海南居民,在上萬年的薪火相傳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遺産。通過這些文化遺産,探究早起居民的精神世界。落筆洞人早在一萬年就存在。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文化,隻是看我們能不能很好的挖掘。古代海南雖因沒有文字而遺失大部分,可是我們仍然能夠從現存的語言、傳說、民歌、舞蹈、建築、日用工具等等方面,來探究古人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探究他們是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心靈的關系,而在現實生活中又是如何發展完善自身的組織管理模式和生活模式。
這一部分的研究,以黎族文化作為主體對象,從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等角度出發,全方位再現黎民的人文精神世界,以利于當代海南社會的發展。
海南文化的形成史,既是一部中原文化進入海南實現本土化的曆史,也是一部本土文化吸收同化中原文化并反哺中原的曆史,更是一部多元文化體系相互滲透融合的曆史。海南文化可以分為形成、交融與發展三個層次,其形成主要包括早期的黎族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進入海南、成為海南主流文化的曆史進程;其融合主要表現為黎族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華僑文化、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蕩與交流;其發展則除了曆史的發展外,還表現為當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海南文化的建設與推進。但是,我們很難将這三個層次截然分開,他們總是交織在一起,在形成中交融,在交融中發展。
這一部分研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進入海南的曆史進程為主體。從魏晉時期的零星階段、到唐宋時期的自發階段,再到明清的自覺階段,千百年不斷吸取中原文化的優點,最終弘揚和反哺中華文化,造就自身輝煌,成為中華文化大家庭中獨具特色的一支。
3、瓊學的精神實質及其現代化
毛主席說,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我們研究的目的也不能純粹的為了研究而研究,而在于有利于社會發展。研究一萬年來的海南文化,有必要提煉出其中的核心精神,它既是千萬年來海南先人的心靈反映,又是當前海南人民的精神寫照,更是能夠指引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盞路燈。
是面朝大海的寬廣胸懷、還是仰慕先進的包容精神?是不甘落後的奮發圖強、還是樂天知命的鄉土情懷?是沒有曆史包袱的活力四射,還是勇于進取的彎道超車?希圖學者嚴謹論證。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黃守紅教授 圖/通訊社供稿 編輯/鄒陽)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