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子戳進去,血會流出來,會感到疼痛,有時甚至會奪去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現在的社會在不停地匆忙運轉,讓人們甚至無暇注意到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三年A班》這部劇裡,一位老師對學生如是說。如他所言,現實中的人際關系越來越淡漠,害怕受傷、擔心受騙的心理使每一個人都自願或不自願地戴上無形的面具,将善良而真實的一面掩埋。
盡管不想承認,但生活中潛在的惡意利刃無處不在。無論是言語間無意識的傷害,還是人際間的孤立與漠視,都有可能成為一把刺向他人的利刃。這些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中就展現得淋漓盡緻。女主易遙17歲,而在這樣花一般的年紀裡,她卻正在慘遭着校園欺淩。“花兒最終都會走向枯萎,但是在它的生長過程中是需要陽光的。”花是如此,易遙亦是如此。易遙的媽媽和朋友們本應該成為易遙那黑暗的世界裡的一束溫暖的陽光,可他們卻也融入了那片黑暗裡。
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是易遙的媽媽總用打壓謾罵的方式去教育易遙,将生活裡的負面情緒全部發洩在女兒身上。親情将易遙拖入深淵,而友情更是添了一把火。在易遙被其他同學欺淩謾罵時,與易遙青梅竹馬的齊銘總是勸易遙忍下這口惡氣,卻從來不幫助她擺脫霸淩。所有的同學都可以幫助她沖破牢籠,可是他們卻在易遙想要輕生時繼續用力推了她一把。所有的暴力事件中,人們無非就扮演着三種角色,施暴者,受虐者和旁觀者。施暴者和旁觀者都将那把傷人的刀指向了唯一的受害者,像是千年前将偉大的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圍起來審判的那群家夥一樣,為着自己心中的利益,發出自以為正義的聲音,一次又一次地湮滅他人的希望。
藝術源于生活,影片照進現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那個旁觀者,甚至是施暴者。papi醬,一個碩士畢業的女強人,隻因為讓自己的孩子随母姓,就遭受了網暴,各種惡劣、下流、低俗的詞語統統湧現出來,對她拳打腳踢。在這所有肆意妄為的用網絡攻擊papi醬的人中,更多的目的隻是為了獲得高流量或達到取樂。這樣惡魔、瘋子、罪犯般的鍵盤俠比比皆是,他們站在自認為的标準裡去要求别人,不斷地插手并傷害他人的生活。
前不久,因疫情管控的原因,女子便委托外賣小哥為自己的父親送餐并想要支付外賣小哥兩百元作為路費。但外賣小哥以“疫情期間互幫互助是應該的”理由婉拒了,沒有辦法的女子最終将二百元以話費的形式充值到外賣小哥的手機上,以此表示感謝。這本應該是一則暖心的故事,可總是有那麼一撥“聖母”站出來指責女子支付二百元太少,又有那麼一撥不明事實的閑客站在屬于他們的道德制高點去抨擊女子,仿佛女子和他們有天大的仇恨。可事實上,這場事件至始至終都與他們毫無關系。
在一片謾罵聲中似乎沒有人覺得自己有錯,但善意閃爍的亮光大家真的看不到嗎?并非看不到,隻是不願承認罷了。三人成虎,在暴力事件中我們總是以看客的身份再次間接傷害,以絕大多數人的優勢将真理掩蓋,抨擊所有的真善美。但是,網絡不是用來傷害他人的工具,自由的言論也絕不是颠倒黑白的手段。這樣毫無理智地評擊他人是錯誤的,沖動之下,産生的就隻有魔鬼般冷漠的人心。因此,我們應該拒絕傷害别人,也要保護自己不受别人的傷害。小時候的我們尚且還會反抗不公,長大後卻總是想着不要把事情鬧大,失去了這份可貴的勇氣。然而,不公的這一切真的可以就這麼算了嗎?無論是在愛情PUA裡還是在職場PUA裡,最核心的都是抓住對方不表達不反抗的心理去實施的。長時間的忍受往往會讓我們陷入自我懷疑,隻有學會思考,學會正确的表達才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自己成為拿着刀子的兇手和被刺刀子的受害者。
人之初,性本善。人們總是在抱怨當今社會缺少人情味,責備他人的冷漠和網絡的随性,卻從來沒有從自身原本純良的角度出發,去看待這個世界所有的美好,去發現每一面的善意,去減少世間的傷害,因為生而為人,我們本應該真誠和善良。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鐘雪盈 黃欣倩 編輯/王錦霞)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