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晴明 春色萬千
清明雨落,仲暮之交;祭祖而來,踏青歸去。滿是墓碑的山坡上,還未燃盡的明黃色紙錢帶着點點灰煙,親吻着墓碑上的紋路,消失在思念的缥缈裡。而漫山遍野的新綠,漫過時間長河的回憶,滲透進死亡的石灰中,散去暗沉的粉末,散發着新生的活力。
記憶中的清明前後,總是灰蒙蒙的。一陣陣化開冰河的綿綿春雨,吹動着行路人飛揚的發絲,與山谷裡拂面的微風一起,劃過每個祭祀者的心尖。即使是新鮮煥亮的祭品,在祭祀者的眼中,此刻也被煙灰包裹得黯淡無光。這種看似淡然的悲傷,像是在黑夜裡仰望天空,深不可測的幽暗與更闌人靜的環境,将每一個人團團圍住,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
這種暮氣沉沉的氣氛令人感到不适,仿佛清明節就隻剩下那些回憶往昔歲月的心痛和歎息。難道清明就隻能追念過去嗎?清明前田間放飛的紙鸢,除邪佑安;手中緊握的香燭,祈求安康;那些落于長階上、藏在物什裡的暗搓搓的思念,不僅夾雜着對過去的追憶,還有着對未來新生活的盼望。
恰如《蘇堤清明即事》所講“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一幅成群結伴的遊人手持柳枝、漫賞春景的畫卷徐徐展開,他們歡聲于春色帶來的驚喜,亦安然于世間的種種美好。但現如今,許多人在清明時節,隻歎息着消逝的繁榮,不顧當下的美好風景,亦看不到未來華麗多彩的篇章。隻追念過去,不能專注當下,隻能說他們沒有準确的理解到清明時節的意義。
同樣的,在《虢國夫人遊春圖》中,虢國夫人身着紅裙、青襖、白巾、綠鞍去遊春,她自信張揚的神采感染着在場的每一個人,無拘無束、策馬踏青的場景才是迎春時節值得展現的景象。清明時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風來,清爽明淨,清明花展。
古時舊事,今時當下。清明時節不但是對過去的追念,更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專屬時空隧道,它以墓志銘的形式歌頌着過去的成就,以祭祀的方式悼念離世的靈魂,安慰尚與紅塵相伴的現世之人。
個人在努力向前跑時,千萬不要頻頻回頭,否則就會被人反超。過于頻繁的回頭,隻會讓你在過去的泥潭裡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當你抛棄不了多餘的舊行囊,又該如何繼續輕松地向前而行?而清明節作為一個祭奠祖先的日子,不僅是追憶過去的節日,更是我們沖出曆史的泥潭,向更美好的未來進發的時節。
毛主席曾說過,中國人終有一天會上九天攬月。而在2020年,嫦娥五号實現了這一目标,将月球的土壤帶回了毛主席的故鄉。這樣的舉動不僅是對毛主席的告慰,更是現在的我們對過去的承諾的一種兌現,一種以過去為基礎、以未來為目标的夢想的實現。
如今的我們擁有明媚的春光、冰雪消融的山泉、湖邊抽枝的柳條、莺燕婉轉的啼鳴......這都讓我們對新的生命,對未知的日子更加充滿信心與希望。我們經過曆史雨水的洗禮,跨過高山,越過大海,在飽含生機的春色裡,不忘過去先人的教誨,也不負未來後人的期盼。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黃欣倩 圖/來源于網絡 編輯/鄒陽)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