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授獎辭:餘華的寫作,勇敢而不偏狹,幽默而不乏莊重。他的小說不僅揭示現實,也創造一種現實,并通過不斷重釋小說與現實的複雜關系,續寫今日的文學中國。”
今天小編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當代作家餘華的《第七天》,這本書講的是人死後的故事。看到書的封面第一感覺是孤獨、無助。液體的人形滿懷心事地坐在堤壩時而眺望、時而沉思。這本書是餘華繼《兄弟》之後,時隔七年推出的最新長篇小說。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第七天》以民間的“頭七”為線索,講述了主人公楊飛死後的七日見聞。從他如何意外死亡追溯到他的出生,幾乎講盡了他此生的經曆。從而引出貫穿本書的兩個世界--荒誕冷漠的現實世界和溫暖美好的死者世界,通過這兩個世界的對比,揭露了當今社會的階級對立、濫用職權、官僚腐敗等諸多矛盾。有人說,《第七天》更像是一部時代的寓言,值得我們深思。但就是在書中那樣無可奈何的社會環境下,依然有文明曙光的存在。養父對楊飛的養育之情、郝強生和李月珍對楊飛的無私奉獻、伍超對鼠妹的一往情深...這一份份的動人真情,真切的為讀者诠釋了“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的涓涓暖意。
“那裡人人死而平等。”
“那是什麼地方?”
“死無葬身之地。”
書中的對話讓小編影響深刻。“死無葬身之地” ,這個本該哀涼又諷刺的幾個字在這本書中卻盡顯溫情。如書中描繪,那裡聚集着許多沒有墓地的死者,許多沒有皮肉之軀的骷髅,“那裡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裡人人平等,那裡充斥着溫暖與善良。”飄蕩七日,“我”終于到了這個名叫“死無葬身之地”的家,在那“我”得到了“永生”得到了自由。隻要心中有愛,死亡就并不可怕,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
這七天,有真實有荒誕,有虛假有血肉,有快樂有絕望,一系列故事,為讀者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讀者用七天的時間經曆了楊飛的一生,《第七天》值得一讀。
從《活着》、《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到《第七天》,餘華無論用什麼樣的表述形式,都體現了一位當代作家的憂患現世和人文情懷。《第七天》是對現實的諷刺,也是面對生活的一種态度。面對人生中種種的不如意,哪怕身旁盡是黑暗坑髒,也依然要昂首挺胸,看向朝陽,仰望星空,敬畏生活,熱愛生活,因為我們都是為了更好的活着。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聞中心供稿 文/何曼青 圖/部分來源于網絡 李運鑫 編輯/汪昱辰)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