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莫榮多視角诠釋就業優先政策


  • 2021
  • 03/18
  • 21:35
  • 就業政策

  • 311
  • 浏覽量

文丨中國勞動保障報記者 王寶傑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國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解決好就業問題,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在新階段更好地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近日,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

 

兩會訪談

 

 

莫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記者: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是我國保持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的重要基礎。怎樣更好地理解就業優先政策的内涵和外延?

 

莫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從2002年開始确立積極就業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積極就業政策進一步延續擴展,再到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形成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演進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突出創業和就業緊密結合、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态、拓展就業新空間,積極就業政策不斷疊代升級完善,每一次實踐的步伐都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優先戰略在政策層面的具體體現,是對我國積極就業政策的進一步豐富拓展。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就業優先政策之後,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确就業優先政策作為三大宏觀政策之一,提出加強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就業優先政策全面發力,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02年,中央把保居民就業突出地放在“六保”的首位,凸顯出穩定居民就業、全力保住工作崗位是經濟工作的底線,是宏觀政策非常重要的目标。

 

五年來,通過不斷加大就業工作推進力度,逐步探索出經濟發展與促進就業良性互動的有效路徑,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各項任務,保持就業局勢總體平穩,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幾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在保就業、穩發展方面發揮了哪些具體成效?

 

莫榮:就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源泉”和“穩定器”。多年來,面對國際國内複雜多變的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堅持深入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把穩增長、保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穩就業、促就業已成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在宏觀政策上堅持就業優先。通過積極探索建立經濟發展、産業結構調整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機制,着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産業和企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大力提高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給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嚴峻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應對疫情的“穩就業”相關政策,貫徹了就業優先政策的主線,采取了積極的财政政策、穩健的貨币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實施了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這些組合政策出台之快超出了預期,确保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穩就業保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幾年來,在積極就業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就業總量持續增長,就業結構逐步優化,就業質量不斷提升,就業政策與就業服務體系日趨豐富完善。

 

“十三五”時期,我國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6000萬人。就業局勢的穩定成為民生改善的堅實基礎、經濟企穩的有利支撐和社會穩定的“壓艙石”。

 

記者:“十四五”的大幕已經拉開,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十四五”期間開展就業工作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在新階段更好地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莫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将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明确一系列重大任務。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準确把握其基本内涵。

 

未來五年,世界格局将發生深刻變化,百年變局的轉折期充滿風險和機遇。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應對國際、國内形勢的變化,穩住就業,經濟社會大盤就有了穩定的“基石”。

 

“十四五”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将持續存在,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加大。同時,新就業形态與傳統就業制度的矛盾将開始凸顯,這些問題都對我國就業工作提出了挑戰。

 

我認為,“十四五”期間要繼續要強化積極就業政策,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政策,推動就業優先政策、積極的财政政策、穩健的貨币政策三大宏觀經濟政策實現協同。就業政策更完善,财政政策應更加積極,貨币政策應更加穩健,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新時期,應該不斷健全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

 

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經濟發展。當前,我國正從國際經濟大循環,向國内國際雙循環戰略轉變,内需将持續擴大,中國經濟有強大的的增長韌性,中國市場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未來,我國立足國内大循環、促進雙循環,将給就業市場帶來重大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态’也是突如其來。對此,我們要順勢而為,讓其順其自然、脫穎而出” 

 

随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新就業形态發展迅猛。新就業形态創造新機遇,當前個體經營、自由或者自雇就業以及新就業形态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日漸增多,正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特别在2020年疫情期間,共享經濟、直播經濟、數字經濟特别亮眼,也增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總體上有1億人是靈活性的就業,其中有7800萬人是依托互聯網的新就業形态。

 

按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中央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要求,未來不僅要實現充分就業,還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如何提高新就業形态勞動者的更高質量的就業問題、社保問題、勞動關系問題,以及怎麼從法律上徹底解決問題,促進我國新業态新經濟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獲得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将變得至關重要。

 

同時,在制度理念上,失業保險正從消極地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向積極地促進就業預防失業轉變。這意味着,我國失業保險已不僅僅是社會保險的政策手段,更是穩定就業、促進就業的重要工具,是就業優先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未來要根據就業形勢和工作重點的變化,圍繞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總體要求,實施積極的失業保險政策,将費率調整、穩崗返還、技能提升、促就業服務等政策作為就業優先政策的調控工具,使之在保民生穩就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我們相信,有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正确領導,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政府、勞動者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目标。

 

編輯丨徐德金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51226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