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4日 07時37分來源: 四川日報【字體:大 中 小】
“浙川攜手共奔小康”就業扶貧勞務協作招聘會(廣元專場)現場
育嬰員培訓現場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就業扶貧是促進貧困群衆脫貧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廣元市始終把就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壓艙石”,上下聯動,精準施策,促進貧困勞動者多渠道多層次多工種就業,端穩就業“飯碗”,全市7.55萬戶18.5萬名貧困勞動者全部實現就業增收脫貧。
“四個機制”彰顯推進就業扶貧責任擔當
“就業扶貧不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隻有高度的政治自覺,才能以深厚的感情和責任擔當強力抓好就業扶貧。”2016年,全省就業扶貧現場推進會在劍閣縣召開,廣元市委主要領導在發言中說。
面對艱巨的任務和光榮的使命,廣元市牢固樹立政治意識,不忘初心、盡銳出戰,以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決心和姿态,不斷創新工作責任、考核獎懲、動态管理、返貧阻擊四大機制,聚力打好就業扶貧戰役。
廣元市将就業扶貧納入對市、縣、鄉三級黨政領導班子脫貧攻堅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建立起由市、縣政府分管領導任指揮長,16個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就業扶貧指揮部,按季研究部署。印發成員單位工作責任清單,定期通報、督查工作進展情況。印發就業扶貧工作考核辦法,建立平時考核70%與年終考核30%相結合的常态化考核和問責處理機制,促進工作落實。率先在全省創建“一庫五名單”動态管理機制,發揮定點培訓機構、社會中介機構、駐村工作隊等作用,采取上門走訪、電話聯系、問卷調查、座談訪問等方式,分片區定期開展進村入戶調查,精準掌握全市18.5萬名貧困勞動者基本信息、就業狀态、就業去向、能力需要、幫扶需求。強化網格化管理,加大就業動态監測力度,建立易返貧緻貧人口快速發現響應機制,對未就業和就業不穩定、易緻貧邊緣戶及時納入就業幫扶範圍,實行“一對一”重點幫扶。
一個指揮機構、一份責任清單、一套考核辦法和動态管理阻擊機制,“四個機制”合力實現扶貧對策精準,扶貧成果有效長久。
“四項政策”用足用好扶持政策“杠杆”
推動就業扶貧工作,離不開政策支撐。2016年,在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基礎上,廣元創新出台了做好就業創業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成為全省第一個針對脫貧攻堅出台的就業扶貧政策。此後,又相繼制定進一步加大就業扶貧政策支持力度助力脫貧攻堅等政策措施。
創新技能培訓政策,先後3次調整職業培訓補貼辦法,通過“三調四增”,擴大培訓對象、職業工種範圍,拓寬線上線下培訓方式,制定不同培訓課時(3-60天)、不同補貼标準(500-8800元)的差異化補貼政策,形成較為靈活、規範、完備的職業培訓政策體系。
創新融資擔保政策,市、縣區協同,為市創業小額融資擔保公司增資擴股5000萬元,取消15萬元以下個人擔保貸款反擔保,探索建立資金共管賬戶、農村“三權”質押、自建房、經營權、活體畜禽質押等多種反擔保方式,降低融資門檻。
創新人才支撐政策,把貧困村産業發展所需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廣元籍人才回引計劃,研究制定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10條措施和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18條政策,采取“外聘專家+本地專業人才+創業項目”模式,為貧困群衆發展産業和在貧困地區創業項目問診把脈。
創新返崗支持政策,圍繞鼓勵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中小微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臨時公益性崗位等8個方面,及時出台因疫情無法返崗貧困勞動者就業8條措施,被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全省學習借鑒。
脫貧攻堅以來,全市累計落實就業扶貧資金2.1億元,享受就業扶貧政策達25.6萬人次,貧困群衆就業政策覆蓋率達95.3%,政策效應得到全面彰顯。
“三類培訓”提升貧困勞動者就業能力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廣元市不斷開展精準化、精細化、個性化培訓,确保有就業能力的貧困勞動者有一技之長。
2018年在四川水利水電技師學院參加挖掘機專業“扶貧專班”學習的程德偉,如今已在成都一家企業務工,“我現在月薪4500多元,若當時不去培訓,肯定會後悔的。”他說。
近年來,廣元市結合市場需求和貧困勞動者自身特點,精準實施技能培訓,确保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針對從事産業發展的貧困勞動者,重點圍繞“6+2”新型工業、“4+5”現代服務業、“7+3”現代特色農業和生态康養旅遊業等特色産業和優勢資源,開展“特色産業+實用技術”“優勢資源+創業能力”和緻富帶頭人培訓。
針對有轉移就業意願的,采取“長班與短班”“本地班與外地班”“專班與普班”等職業示範培訓模式,開展家政、建築等品牌培訓和挖掘機、水電工等急需緊俏工種訂單式培訓,實現市場有需求、部門有訂單、貧困勞動者有技能。
針對新農村建設新特點、新需求,大力開展農村“五匠”等鄉土人才培訓,将有意願學習木匠、石匠、篾匠、磚瓦匠、果樹嫁接等手藝的貧困勞動者,與黨委政府挖掘的、聘請的新老藝人結對,開展傳幫帶、師帶徒活動,學通一門手藝,增加一筆收入。脫貧攻堅以來,廣元市開展貧困勞動者技能培訓9.17萬人次。
“三大渠道”鋪就貧困勞動者脫貧緻富路
2019年,貧困村民李博和52名老鄉,由政府包車送往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上班。企業包吃包住,李博每天工作8小時,月工資6000元。僅此一項收入,就可實現全家脫貧。他說:“多虧政府的幫助,我脫貧了。”
組織轉移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公崗兜底就業,廣元市拓寬三大就業渠道,确保貧困勞動者持續穩定就業增收。
創新“企業+人力資源服務中介機構+貧困村”三方合作機制,在貧困村建立企業勞務合作對口基地,定向組織輸送就業。鼓勵企業在貧困村建立就業扶貧基地(車間),采取擇企業、擇機構、擇貧困村+定向、定點、定期的“三擇+三定”對接模式,促進居家靈活就業。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采取“包交通食宿費、包薪資福利、包子女入學,自主擇地、擇業、擇崗”的“三包三自主”勞務派遣機制,組織到浙江就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全市組織專列專車包機“點對點、一站式”運送78批次1.02萬名貧困勞動者返崗。
如今廣元市已建成就業扶貧車間514個,幫助14.12萬名貧困勞動者實現轉移就業,人均年增收1.8萬元。《東西“聯姻”“娘家”培訓“婆家”供崗》被人社部評為就業扶貧典型案例。
發揮創業示範引領效應,提高各類創業主體吸納和帶動就業的能力。廣元市大力實施“一個貧困村、回引一名能人、落地一個項目”的“三個一”返鄉創業扶貧工程;推行“1個貧困村+1名電商創業能人+貧困勞動者+農副産品”的網絡創業扶貧模式;建立緻富帶頭人吸納貧困戶參與創業、聯合貧困戶合作創業、幫助貧困戶自主創業“三大機制”,增強貧困勞動者内生動力,帶動貧困戶在産業鍊上實現增收。全市建成利州區龍潭鄉柏佛村、昭化區元壩鎮五一村等返鄉創業扶貧示範村42個,回引優秀創業項目(實體)761個,扶持6122名貧困勞動者創業,帶動1.83萬人在産業鍊上就業增收,實現人均增收7600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蒼溪縣新觀鄉星橋村村民向明軍2016年回鄉發展種養業,先後投資100多萬元開展了肉牛養殖和花椒種植,常年聘請貧困勞動力5人,貧困戶年均增收2.5萬元。
着力破解特别困難的貧困勞動者就業增收難題。廣元市加大人社、國土、交通、林業等公益類崗位資源的整合,在每個貧困村至少開發5個公益性崗位,吸納貧困勞動者參與養老護理、治安協管、護林綠化、道路維護等公共服務,拓寬兜底安置渠道。全市通過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特别困難貧困勞動力18055人次,确保了每個有特殊困難的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有1人就業。
直面脫貧攻堅這場大戰大考,廣元市持續有力推進就業扶貧,為群衆鋪就一條條增收緻富路,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
青川縣“車間聯盟”助推就近就業
2020年以來,廣元市青川縣整合21個車間,打造集“聯動培訓、創業孵化、營銷共促”功能于一體的全市首個東西部扶貧車間聯盟,扶貧車間實現協作互助、抱團發展、高效運營,貧困群衆“足不出戶,就地就近就業”。
聯動培訓。聘請茶葉、油橄榄、生态養殖等21個車間所涉及産業的行業專家、扶貧車間技術人才,采取“集中教學+實訓指導+創業指導+參觀學習”的培訓方式,開展種養技術培訓。目前,重點開展産業技能、專業技能培訓3000餘人次。
創業孵化。車間聯盟定期邀請職能單位代表為扶貧車間聯盟會員解讀創業扶持政策,組織電商專家、投融資機構、創業導師等與聯盟會員暢談創業曆程、共話創業人生,答疑解惑,并為創業者提供政策指導、技術鑒定、咨詢策劃、項目顧問等服務,累計培育家庭農場、電子商務等創業主體900餘個,帶動創業300餘人,吸納1151名群衆穩定就業。
營銷共促。依托縣内産業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示範效果明顯的扶貧車間,以“公司+電商+車間+技術+收購”的運作方式,對車間聯盟成員單位産品進行收集、分級、包裝、檢測、品牌設計、商标注冊,通過消費扶貧專櫃、專館、專區和社會扶貧網統一銷售,帶動8300餘人居家創業,實現人均增收3500餘元。
利州區多渠道促進穩定就業
“去年5月份,我從外地回到家鄉,到村上做堡坎、砌漿等零散建築活路,每天至少有120元的收入。”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徐家村貧困戶徐金強說,回鄉後收入不減,幸福感更強了。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道“加試題”,利州區緊盯脫貧攻堅任務,圍繞穩就業目标,投資7300餘萬元,在實施鄉村道路修複、農村環境整治等323個扶貧項目時,要求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其領辦的合作社優先組織本地貧困群衆組建施工隊伍,切實幫助7059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發放勞務工資1409.85萬元,其中貧困勞動力2300餘人,務工收入460.76萬元。
利州區還不斷擴展就業空間,建設一批就業扶貧車間,吸納農村閑置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近年來,利州區創新建立“工廠式”“合作式”等各類就業扶貧車間(基地)76個,吸納2100餘人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其中貧困勞動者665人。
利州區全面落實援企穩崗政策,建立“鄉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企業”保障企業用工機制,穩妥有序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問題。全區原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5086戶17532人,其中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實現轉移就業或就地務工增收。
昭化區轉移輸出蹚出群衆就業新路
廣元市昭化區聚焦跨區域勞務輸出,創新實施“招、訓、轉、服”四步法,推動貧困群衆有崗位、有技能、能上崗、穩得住,實現高質量輸轉就業,蹚出了一條貧困山區群衆就業增收的新路子。
跨域招聘“尋崗”。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援助地人社部門、駐外農民工工作站、人力資源中介機構,廣泛搜集東部發達地區優質就業崗位,動态建立就業崗位信息庫。三年來,累計開展各類專場招聘97場,推送就業崗位1.7萬個,達成就業意向3.4萬人次。
技能扶持“上崗”。聚焦崗位技能需求和群衆求職技能意向,精準實施訂單式、點單式培訓,全面提升貧困群衆就業能力,累計培訓1.3萬人,實現培訓就業1.27萬人,培訓就業率達97.2%。
精準輸送“到崗”。健全區、鎮、村三級就業服務網絡,全覆蓋開展農民工信息普查和企業用工需求調查,精準掌握就業出行需求,通過專列、專車、包機等方式,精準輸轉勞動力轉移就業近5000人,實現“出家門進廠門”的無縫銜接。
強化服務“穩崗”。建立“1名農民工、1個駐外農民工工作站、1個主管部門、1名法律顧問、1名結對幹部”的“1+4”聯系維權工作機制,開展就業信息服務、勞務維權幫扶、免費技能提升、創業扶持“四大關愛服務”,促進外出農民工穩定崗位。
蒼溪縣返鄉創業助力就業增收
近年來,廣元市蒼溪縣以返鄉創業帶動就近就業,招引蒼溪籍在外創業人士8100餘人,回引資金410餘億元,創辦實體2800餘個,創建返鄉下鄉創業園區56個,就業扶貧基地260個,貧困勞動者家庭創業項目49個,常年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0.68萬人,成為就地吸納就業脫貧的“蓄水池”,被評為全國第三批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範例。
用活三大扶持政策,确保人才引得回想創業。出台《關于支持引導在外人員返鄉下鄉創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設立“返鄉創業扶持資金”,對吸納貧困勞動力10人或5人以上的創業實體,分别獎勵3萬元和1萬元。近年來,累計帶動1.2萬人脫貧。
創優三大服務制度,确保人才留得住能創業。建立領導聯系服務制度、創業指導服務制度、人力資源服務制度,實行“聯系領導跟蹤督辦、項目落地單位協辦、行業部門全程代辦”。對項目、産業發展過程中的難題由政府牽頭實行點對點會商,破解創業過程中的融資、人才匮乏、技術薄弱等困難。
探索三大帶動模式,确保人才走得穩樂創業。通過龍頭帶動、基地帶動、園區帶動模式,引導返鄉下鄉創業人才積極參與蒼溪紅心猕猴桃、特色中藥材、特色小水果“1+3”優勢産業,領辦1000餘家農業專合社、家庭農場等。
旺蒼縣易地扶貧搬遷增收有路
廣元市旺蒼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赢脫貧攻堅戰、提升貧困地區民生福祉的頭号工程,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緻富”要求,全力保障全縣4242戶13969名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
促進觀念轉變。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開展感恩奮進、政策宣講活動,引導村民樹立自強奮進、文明向上的意識。
促進精準就業。發揮易地扶貧搬遷進園區、進景區、進産業集中區的優勢,菜單式優先安排1684名搬遷群衆進“三區”發展有機茶葉、優質果蔬、精品花卉等名特優農業産業,實現就近就業。依托“互聯網+就業服務站”、旺蒼異地商會和在外發展的優秀人才,精準就業信息對接,有序組織1574名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外出就業。
促進技能提升。圍繞全縣産業發展、職業技能提升和勞動者培訓需求,組織易地搬遷勞動者開展種養、農村電商、家政服務、創業、企業在崗技能提升等專項培訓1231人次。
促進産業增收。創新集體經濟組織扶持帶動、新型經營主體穩定利益聯結、标準化産業基地示範發展等多元帶動方式,帶動4242戶搬遷群衆參與産業發展,發放扶持資金2121萬元。
促進兜底保障。對易地搬遷特殊困難勞動力,優先安置公益性崗位就業,累計安置易地搬遷特殊困難人員1846人。
劍閣縣精準培訓提升就業質量
“我在北京做育嬰護理,包吃包住每月6500元,今後的日子更有盼頭了。”廣元市劍閣縣武連鎮廟嶺村村民劉秀英說。近年來,劍閣縣聚焦“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就業扶貧目标,着力補齊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低、就業質量不高的短闆,建立以“個人意願+産業主導+專班”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分類施策,在提升群衆就業創業能力方面取得實效。
從2016年起,由劍閣縣人社部門牽頭,按照“五統一”原則,整合各相關部門培訓資金2100萬元,統籌專項用于職業技能培訓;分年度全覆蓋培訓意願調查,全面了解培訓需求,分類建立“培訓意願台賬”,分類精心制定培訓計劃。
出台《就業扶貧十條措施》,結合縣域産業發展和個人意願,采取集中培訓、彈性培訓、上門培訓等靈活方式,免費開展劍門土雞、柑橘等劍閣特色産業的“普惠式”種養培訓,“引路式”創業培訓,“四包式”專班培訓和“訂單式”就業培訓等310期1.2萬人次,實現有培訓意願的勞動者100%參訓,推動貧困勞動者就業向“技能型”轉變,實現高質量就業。
2020年,劍閣縣被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表彰為“全國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連續兩年分别被省委、省政府表揚為“全省轉移就業先進縣”“就業創業先進縣”。
朝天區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拓寬緻富路
“現在我和妹妹月工資6000元左右,開心!”近日,在浙江務工的廣元市朝天區羊木鎮村民謝小芳在電話中的一席話,讓母親高興得合不攏嘴。兩年前,兩姊妹結伴到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工作,生活工作越來越順利。
近年來,朝天區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與路橋區黨委政府積極對接,兩地簽訂多項協議,落實專班專人負責,着力構建各類勞務協作平台,制定出台系列勞務協作政策措施,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勞務協作工作站,全天候為求職者提供崗位咨詢、求職登記、信息發布等服務;兩地合作建立人力資源市場、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專班等,為貧困勞動者提供就業保障。
“企業為我們提供了宿舍,有衛生間,淋浴、空調等設施一應俱全,跟家裡一樣舒适。”談到就業服務保障,謝小芳予以點贊。
同時,朝天區還建立了涉及13726名貧困勞動力的“一庫三名單”台賬,采取“企業訂單+勞動者選單+定向培訓+定點就業”的模式開展培訓,保障勞動者穩定就業。截至目前,共舉辦勞務協作培訓班79期1570人次,開展兩期涉及82人的異地培訓;組織48名貧困家庭子女到浙江接受職業教育,組織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3753人;向路橋區定向輸送勞動力376人,實現了勞動者穩定增收緻富。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