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實施意見


  • 2021
  • 02/03
  • 23:56
  • 就業政策

  • 245
  • 浏覽量

為支持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态等靈活就業,激發勞動者創業活力和創新潛能,發展更多靈活就業機構,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落實保居民就業任務。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國辦發〔2020〕27号)精神,經省政府同意,現就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

 

(一)發揮貸款稅收政策作用支持個體經營發展。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高效的咨詢、注冊服務。鼓勵勞動者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創辦小規模經濟實體,大力發展小店經濟,扶持發展一批創意小店、特色小店等經營實體,引導流動商販進入夜市規範發展,打造人氣旺、“煙火氣”濃的小店集聚區。對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從事個體經營的,對其自辦理個體工商戶登記當月起,按規定在3年内按每戶每年144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個人所得稅。對已在公共就業服務部門登記的新就業形态創業人員,符合國家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的,可優先申請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對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首次創辦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且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按規定給予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的可先行申領補貼資金的50%。(省财政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省稅務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鼓勵非全日制就業行業發展。落實财政、金融等針對性扶持政策,推動非全日制勞動者較為集中的保潔綠化、批發零售、建築裝修等行業提質擴容,支持通過加盟形式發展品牌連鎖便利店。增強養老、托幼、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等社區服務業的吸納就業能力,積極培育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鼓勵符合條件的組織、企業和個人興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加強對非全日制勞動者的政策支持,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離校2年内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或非全日制等工作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補貼标準為其實際繳納費用的2/3。(省民政廳、省财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支持平台經濟等新業态發展。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健康發展,加快推動網絡零售、移動出行、線上教育培訓、互聯網醫療、在線娛樂等行業發展,為勞動者居家就業、遠程辦公、兼職就業創造條件。積極推進道路運輸新業态發展,引導鼓勵網絡貨運平台公司在贛發展,指導各地做好網約車、網絡貨運平台許可。合理設定互聯網平台經濟及其他新業态新模式監管規則,鼓勵互聯網平台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降低服務費、加盟管理費等費用,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階段性減免服務費,提供用工管理、薪酬優化、管理咨詢等服務,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優化自主創業環境

 

(四)優化創業審批服務。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引導勞動者規範有序經營。開通行業準入辦理綠色通道,對需要辦理相關行業準入許可的,推行“一站式”審批服務。在政府指定的場所和時間内銷售農副産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無須辦理營業執照。(省市場監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涉及靈活就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經批準占道經營的免征城市道路占用費。加強對涉及靈活就業收費情況的監督,建立公開投訴舉報渠道,依法查處違規收費行為。(省财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提供低成本場地支持。落實階段性減免國有房産租金政策,鼓勵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幫助個體經營者等靈活就業人員減輕房租負擔。對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租賃國有房屋(包括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高校、研究院所等行政事業單位房屋)按規定執行減免3個月房屋租金政策;鼓勵各設區市整合1-2個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閑置空間、非必要辦公空間改造為免費經營場地,鼓勵設立“就業一條街”“就業廣場”等低租金經營場地,開辟早市、夜市、周末集市等臨時攤點經營場所,優先向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提供。(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優化服務促進靈活就業

 

(七)推動新職業發布和應用。指導職業院校、培訓機構按照新職業國家技能标準開展技能培訓,提升新職業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支持新業态平台企業開發相關領域職業标準、行業企業評價規範、培訓課程标準等。主動對接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推動直播銷售、網約配送、社群健康等就業形态發展。(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八)開展針對性就業創業培訓。将有創業意願的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創業培訓範圍,鼓勵培訓機構組織開展開辦店鋪、市場分析、經營策略等方面的創業培訓,促進提升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支持互聯網平台企業依托各類院校(含技工院校)、培訓機構聯合組織開展養老、托幼、家政、餐飲、維修、美容美發等技能培訓和新興産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新職業技能培訓,實施“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計劃”,采取“1+N”工作模式組織開展線上線下補貼性職業培訓,靈活安排培訓時間和培訓方式,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和培訓期間生活費補貼,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财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優化人力資源服務。将靈活就業崗位供求信息納入公共就業服務範圍,在各級公共就業服務平台開設靈活就業專區專欄,搭建線上線下零工信息服務平台,免費發布短工、零工供求信息,組織專場招聘活動。依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立一批勞務市場和零工市場,組織勞務對接洽談。通過短信、“贛想慧創”微信公衆号、短視頻等形式,向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群體推送靈活就業用工信息,引導鼓勵更多高校畢業生留贛就業創業。支持企業間開展共享用工,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搭建共享用工信息對接平台,幫助有“共享用工”需求的企業精準、高效匹配人力資源。發揮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作用,鼓勵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規範有序的求職招聘、技能培訓、人力資源外包等專業化服務。按政府購買服務有關要求,通過向社會力量購買基本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成果方式按規定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财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大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

 

(十)完善靈活就業統計制度。實行靈活就業人員承諾制就業登記制度,靈活就業人員可到就業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就業登記。對靈活就業人員勞動報酬(經營收入)低于當地生活保障标準的,視同失業管理,提供就業服務和政策幫扶;不低于的或已在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的,納入新增就業統計。建立就業統計會商機制,完善統計監測制度,探索建立新就業形态統計監測指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加強勞動保護和權益保障。研究制定平台就業勞動權益保護、社會保險參保等勞動保障政策,明确互聯網平台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責任,引導互聯網平台企業、關聯企業與勞動者協商确定勞動報酬、休息休假、職業安全保障等事項。與互聯網平台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靈活就業人員,企業應當與其依法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或與勞動者協商一緻采取電子形式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促進新就業形态從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提高參保率。指導互聯網平台企業依法加強工會建設,提高基層工會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能力。依法糾正拖欠勞動報酬等違法違規行為,對用人單位勞動保障守法誠信實施等級評價,将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失信用人單位或個人列入“黑名單”。加大工傷保險擴面力度,持續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有針對性地做好工傷預防工作;用人單位應當為其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同時就業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由各用人單位分别為其繳納工傷保險,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待遇權利。探索建立健全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将新就業形态人員納入職業傷害保障範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應急管理廳、省總工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大對困難靈活就業人員幫扶力度。對以個人身份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2020年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确有困難,可自願暫緩繳費。對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及時按規定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範圍。(省民政廳、省财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切實加強組織實施

 

(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穩就業主體責任,發揮就業和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把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作為就業工作重要内容,創新工作舉措,凝聚部門合力,加大資金投入,狠抓政策落實,促進靈活就業健康發展。(各有關部門、單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加強激勵督導。建立穩就業工作督促機制,定期督促指導各地支持靈活就業政策實施情況,簡化手續,提高效率,确保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各項政策落實落地。将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有關工作納入文明城市創建和測評内容。對靈活就業政策落實成效好、環境優的城市,優先納入創業型城市創建範圍。(省文明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加強輿論引導。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和媒介,大力宣傳支持靈活就業的政策措施和典型做法,宣傳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的典型事迹,積極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營造支持靈活就業、鼓勵新業态就業的社會氛圍。(各有關部門、單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51226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