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發布時間:01-2100:01中國經濟時報社官方帳号
本報記者 王麗娟
國家統計局1月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明顯高于9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各項政策的落地見效,2020年我國穩就業保民生成效顯著,為2021年的就業形勢打下了良好基礎。
千方百計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2020年我國就業形勢由負轉正,呈現出回穩向好态勢。
“成績十分突出,但又來之不易。”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就業數據可以看出,盡管受到疫情沖擊,去年經濟運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六穩”“六保”任務,把保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計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的助力下,就業形勢實現了總體穩定,保就業取得了積極成效。
他認為,從政策層面看,保就業放在“六穩”“六保”工作的首位,财政、貨币和投資等政策共同聚力支持穩就業。從執行層面看,各地區各部門全力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促就業舉措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能用盡用,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冰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數據來看,2020年我國的就業形勢比較穩定。新增就業人數明顯超過預期,調查失業率和2019年同期持平,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預期目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就業已經充分恢複,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成就。”她說。
在她看來,我國保就業成效顯著,首先是我國對疫情的高效控制使整個社會的生産生活快速恢複正常,這是就業趨穩的基礎條件。而在一系列穩就業政策措施中,特别注重通過保企業來保就業,向企業特别是中小微企業提供了稅收減免、社保繳費減免等支持和扶助措施,對于穩定市場主體、保證就業崗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張冰子認為,在這期間,我國政府的就業服務也在不斷創新。疫情期間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回應企業和員工訴求,比如包車包機來幫助務工人員返回就業崗位,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由于就業結構性不匹配,市場自發出現了共享用工這一形式,很多地方政府迅速捕捉到這一新現象,從中牽線搭橋,完善政策和法律,化解各方顧慮,促進了就業。此外,外貿行業的就業形勢也比預期要好。綜合這些原因,我國的就業形勢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保障重點群體就業亮點多
高校應屆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和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等困難群體的就業一直是我國政策的關注點。為了幫助這部分人群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2020年中央和地方都及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胡敏看來,至少有三大亮點:一是财政金融政策力保中小企業。中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體,受疫情沖擊也最大,保住了這些中小微企業,就保住了就業。去年,國家在财政政策上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通過下調增值稅稅率和降低企業社保費率,延緩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期限;在金融政策上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力度,延緩中小微企業貸款還本付息時限、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等創新措施,助力中小微企業纾困發展。
二是大力促進新就業形态發展。疫情進一步催生了“互聯網+服務業”這樣的平台組織形式的新就業形态的快速發展,不僅擴大了就業容量,也促進了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極大活躍了創新創業氛圍,像在線直播、在線教育等新業态異軍突起。
三是職業技能培訓得到廣泛政策支持。政府資助以訓穩崗拓崗,鼓勵以工代訓,這兩年政府安排3500萬人、增加1000億财政投入支持職業技能培訓,加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會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也成為一個巨大的就業蓄水池。
健全社保體系提升就業質量
2020年,我國經受住了疫情的嚴峻考驗,就業形勢在巨大壓力下逐步回穩向好。但是疫情的變化和外部環境面臨的不确定性,為我國下一階段的就業形勢帶來挑戰。
張冰子建議,首先要做好疫情的精準防控。冬季病毒的傳播和變異都使近期的防疫形勢比之前更嚴峻,因此,要在前期經驗的基礎上,提高疫情防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其次,受到疫情反彈影響,部分地區部分人群的就業會受到沖擊,要做好社會兜底保障,比如在春節來臨之際控制好物價,減輕居民基本生活支出的壓力。再次,要針對靈活就業人群進一步完善相關社會保障和勞動保護制度,增加他們的就業滿意度。
胡敏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把“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确定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标,明确要求“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态”。從進一步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上看,目前還需要健全多層次社保體系,讓通過非全日制、彈性工作等靈活就業的勞動者能夠減少後顧之憂,同時也能不斷擴大公益性崗位解決重點群體就業問題。
“新就業形态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新發展階段新增就業的一個主渠道,其中在引導就業、加強監管、協調新型勞動關系方面還存在不少法律空白,需要不斷補齊短闆、在變化中完善。另外,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技能培訓,實現面向市場需求的勞動力供求關系的高水平動态平衡。”他說。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