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已定,老人不下崗,會在多大程度上擠壓年輕人就業?


  • 2021
  • 01/17
  • 14:59
  • 就業政策

  • 169
  • 浏覽量

延遲退休政策的提出不僅涉及養老金缺口問題,還涉及就業市場等可能發生的變化。延遲退休一旦實施,意味着老人在崗位上停留時間更長,這在多大程度上會擠壓年輕人就業?

 

 

文 | 《财經》記者 張明麗 實習記者 彭永強

 

編輯 | 王延春

 

近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實施”二字,标志着延遲退休将從此前的研究層面變為現實。

 

2012年6月,《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曾提出“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人社部同時提出“小步慢走”思路,拟針對不同群體訴求采取差别化策略。

 

“當時社會反對意見較大,所以一直小步推進。”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告訴《财經》記者,其實關于延遲退休相關政策一直在推進中。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曾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2014年時任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也曾表示,延遲退休方案肯定會在2020年之前出台。

 

舊題重議,因為現有退休制度已經不再匹配國家發展現狀。退休制度要改革,但更多标準與細節,例如男女是否同齡退休、是否采取彈性退休機制、應該延遲退休還是提前退休等,業界觀點尚未達成統一。

 

延遲退休還是提前退休?

 

目前中國的退休制度為:男性年滿60歲、女幹部年滿55歲、女工人年滿50歲方可退休。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别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該制度始于1951年2月23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當時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還不足50歲,如今人均預期壽命已提升至77歲。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平均就業年齡也在提升,大家進入‘老齡’的時間變晚。很多人還有工作能力就要退休,這也是一種人力資源浪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孫永勇對《财經》記者表示,延遲退休政策不會拖太久,越晚實施未來空間會越小,早點實行可以小步慢走、循序漸進,根據意見進行調整。

 

此外,随着人口逐步老齡化,未來養老預算對于财政收支的壓力日趨加大。2019年,中國有2.54億60歲以上人口,成為全球唯一超億國家;各項養老保險支出5萬多億元,相當于一般預算的22%。根據此前人社部公布的數據,2020年,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将下降到2.94∶1,到2050年将下降到1.3∶1。随着人口預期壽命的增加,老年人領取養老金的年限相應增長,而且養老金待遇剛性增長。在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養老金基金收支平衡面臨壓力。

 

“放眼國際,中國算退休年齡比較早的,多數發達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朱銘來說,推行延遲退休會面臨大家不支持的阻力,尤其是很多藍領階層女性已經習慣50歲退休,到了年齡可能面臨無法從事原有工種等問題。而在一些事業單位,延遲退休受到部分人歡迎,比如很多高校老師并不願意提前退休,認為自己能繼續勝任工作。

 

但也有專家認為,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關鍵不是延遲退休,而是提前退休。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适老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佳通過總結發達國家延遲退休案例發現:延遲退休并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中國的“後發優勢”在于,我們不必然按照發達國家經驗前行。他告訴《财經》記者,不能孤立地看待老齡化,老齡問題實際是“老齡少子化”的混合題目。

 

民政部部長李紀恒日前撰文稱:“目前,受多方影響,中國适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為什麼年輕人生育意願偏低?李佳認為,核心在于當前社會已經形成了晚婚晚育甚至不育風潮。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年輕人步入社會時間更晚,結婚時間順勢延遲。與托幼機構相比,家庭是照顧孩子的最好方式,如果延遲退休,老人難以進入家庭照顧孩子,年輕人生育意願會愈加低迷。

 

加之,老人在工作崗位上越久,年輕人進入工作崗位機會越少。如果他們本科畢業難以找到工作會繼續深造讀碩、讀博,參加工作會越來越晚,進而加劇晚婚晚育。

 

“如果提前退休,老人可以回歸家庭照看第三代,并騰出更多工作崗位,有利于年輕人早婚早育。老齡化問題應該回歸家庭本質,而非通過社會不斷助力,導緻難題越來越難。”李佳說,提前退休也有利于在社會範圍内推動工作方式變革,老人不一定采取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可以更自由、靈活、有動力地參與社會生産。

 

李佳認為,如果一定要推行延遲退休,建立彈性選擇機制十分必要,彈性力度可以加大,以标準年齡為線,上下15歲浮動。退休政策要充分考慮其社會保障與兜底功能,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處于失業狀态,他們手中的積蓄是否足夠支撐到退休需要考慮。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胡曉義也認為,“漸進式”的提法很精準,既指出了方向,又對實施方式做了規定,涉及的群體可能有彈性,有些群體可能強度高一點,有些群體在實施時留有彈性空間,有一定選擇性。

 

支持彈性退休的專家的共識是,以标準年齡為界限,早幾年退休可以少領退休金;晚幾年退休可以多拿養老金,以鼓勵為主,遵從個人意願,給市場主體以自由選擇權,讓他們規劃自己的退休時間。

 

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朱銘來提醒,有彈性選擇權就必定有套利行為。國家推行改革不易,如何鑒定提前退休标準,規避背後的道德風險,應提前予以充分考量。他認為,願意在崗位繼續奉獻者可以采取“返聘”模式繼續工作,沒必要繼續占用工作崗位,也不利于年輕人替補。

 

李佳說,為防止出現類似情況,确定彈性區間與方案準則前還需要做更多基層調研,以避開相關負面風險。

 

男女同齡退休争議多

 

既然延遲退休已定,是否有必要加快女性延遲速度來拉平男女之間差距?學術界對此看法不一。

 

孫永勇介紹,盡管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平均壽命長,但當時制定退休政策有多重考慮。

 

第一,政策制定時工作崗位多以體力活為主,男性通常體力更好;第二,傳統上“男主外,女主内”的觀念在當時影響廣泛,女性通常需要從事更多的家務活;第三,男女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不平等問題比較突出,特别是存在較多的男女同工不同酬問題;等等。到目前為止,這些情況都還或多或少地存在,所以,可以不用急着實現男女同齡退休,但可以逐步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

 

朱銘來則認為,男女同齡退休是國際趨勢。“計劃經濟時代我們主要發展第二産業,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産業工人,考慮到男女體力不一樣,所以女性退休年齡更小。但國外一直是男女同齡退休,體現了男女平等,我們應該往這個方向發展。”

 

朱銘來介紹,在高校,男女退休年齡差異并不明顯。很多女教授退休年齡與男教授無差别。“關鍵還是藍領階層能否接受,很多産業工人,特别是女性在50歲-55歲時就處于下崗狀态,他們這段時間沒有保障與收入來源,隻能等着退休金發放,延遲退休可能讓他們無保障的時間更長。”

 

但随着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服務類工作需求會随之增加。因此,朱銘來認為,這部分群體也并非沒有機會,可以考慮産業工人的轉型,關鍵是要完善職業培訓,提高服務業的待遇水平。總體來說,男女同齡退休是大趨勢。

 

李佳認為,随着工作性質的轉變,單純依靠體力維持的工作崗位已經不多,男女同齡退休沒問題,但也要根據女性身體狀況靈活調節,不能因為客觀因素需要早退而将其劃出保障範圍。

 

就業政策同步調整

 

延遲退休一旦實施,意味着老人在崗位上停留時間更長,會在多大程度上擠壓年輕人就業?

 

李佳認為,崗位數量一定時,延遲退休會影響年輕人就業,工作機會的減少也會讓即将退休者面臨“隐性失業”風險。參照各國政府做法,日本企業雇傭65歲以上老人,政府會給予一定補貼。但如果錢是以這樣的模式發出去,還不如用提前退休的方式花出去。新加坡政府推出專門崗位并培訓,鼓勵老人再就業,但收效甚微。

 

針對中國就業市場的現狀,他建議,推出延遲退休一攬子整體方案,包括如何鼓勵企業雇傭老人和年輕人,抓住企業、途徑與技能三個關鍵點。

 

企業方面首先要保證大齡人員有工作機會,相應地就業環境要有所改變,包括成立老齡人才中心、人才市場,讓企業有雇傭老人的動力。其次是要暢通企業與老人之間溝通與連接渠道。最後要對再就業的年長者進行簡單技能培訓,确保他們的保險問題無憂,這樣有關延遲退休的設計才能正常運轉起來。

 

“政府做引導,企業也要有根本性轉變。”李佳認為,随着老齡人口增多,市場需求也會發生變化,老年人市場可能是一片新藍海,屆時可能需要雇傭更多老年人來把握老年人市場。

 

耗盡累計結餘不等于發不出養老金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下稱《報告》)指出,養老金到2035年将耗盡累計結餘,一石激起千層浪。

 

值得注意的是,2035年基金耗盡不等于拿不到養老金。《報告》的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基金儲備耗盡跟發放養老金是兩回事。發放的養老金來源主要靠當期的就業人口繳費,基金耗盡意味着基金累計結餘沒有了,收支缺口要由财政等其他資源“補”上,并不影響養老金的發放。

 

“累計結餘是以靜态的結果總結了動态情況。但随着經濟的增長與科技水平的提升,測算結果也會處于動态變化中。”李佳說。

 

累計結餘一旦耗盡,如何“補”上這個缺口?孫永勇說,需要做出系統性的安排,打出組合拳,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劃撥國有資産充實社保基金力度、調整最低繳費年限等,都可以緩解收支不平衡問題。

 

據了解,近期多地發布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江蘇六部門下發通知,劃轉國有資本155億元充實社保基金;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的《北京市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提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劃轉比例統一為納入劃轉範圍企業國有股權的10%,确保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劃轉工作。廣西物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8戶自治區本級國有企業已完成國有股權劃轉。根據2019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的通知》,中央和地方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于2019年全面推開,地方層面應于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劃轉工作。

 

“這樣做也是基于曆史遺留問題考慮。”孫永勇說,養老金制度剛執行時,有些人已經退休或工作多年,他們之前沒有養老金儲備,但也需要向他們發放足額養老金,這些錢從何而來?依靠後人的繳費。但他們本來應該繳納的養老費用早已轉化為國有資産或其他國家财富。所以,當我們在計算收支不平衡時,要考慮用其他财力來支撐養老制度運轉。

 

朱銘來也表示,累計結餘是在當前制度下做的測算,但客觀情況處于動态變化中,随着三胎政策的放開,人口壓力會有所緩解。此外,養老金是國家債務,國家也通過國有股權劃撥社保基金理事會等方式加大養老基金積累,早些推出延遲退休對養老金壓力有所緩解,但總體來說養老金崩盤的可能性不大。

 

人社部養老保險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制度建設上,養老金長期确保發放已有根本性制度安排,今年各省市都将實現基金省級統收統支。規範的省級統籌,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全省養老保險基金統一調度使用能力,确保全省養老金發放,還為下一步實施全國統籌打下良好基礎。

 

接受《财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是未來趨勢,有利于養老金在全國範圍内得到更好的利用。“目前養老基金仍然分散在各省,這意味着資金沒有在全國範圍内得到很好的調配與利用。”孫永勇告訴《财經》記者,提高養老統籌層次的核心目的是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此外,一些省份養老金有大量結餘,另一些省份很缺錢,導緻不同地區企業社保繳費壓力不同,形成不公平競争,全國統籌也有利于勞動力大市場的統一。

 

朱銘來認為,統籌層次一定會升。一是因為地區收入分配不均衡,提高統籌層次有利于下好全國一盤棋。二是因為勞動人口為資金結餘地區做出貢獻,資金富餘地區應該對勞動人口退休做出反哺。

 

孫永勇認為,延遲退休不能再拖,但政策的提出不能僅歸為養老金缺口問題。随着退休年齡提高,養老金也要提高。因此,延長退休對于填補養老金缺口所起的作用并沒有許多人想象的那麼大,這是兩件事。“雖然退休年齡延長可以減少眼下養老金發放,并增加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但是未來養老金會發放更多,延遲退休主要起到争取時間的作用,并非解決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的關鍵,更不是要通過‘延退’讓大家為養老金缺口買單。它同時涉及到人生規劃,個體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為社會做貢獻,做多久。”

 

“從另一個方面解讀,延遲退休實際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參與社會、保障生活。”李佳說。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51226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