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9點半,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副院長劉興均教授,應邀來到三亞市群衆藝術館,開展了“漢字——中華文化的活化石”主題講座。該活動在三亞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指導下開展,是面向全體市民的文化藝術知識課堂。活動由三亞市老教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葛君教授主持,感興趣的校外市民朋友,以及部分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師生,前來聽取了講座。
活動開始,葛君教授上台,先為大家介紹了劉教授作為一名專家學者的任職經曆、研究方向、著述及相關成果等,借《訓诂學原理方法與實踐》和獲獎圖書《漢字的構造及其文化意蘊》 等說明了劉教授在語言文字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詣。然後與劉教授以對話的形式進行互動。劉教授借此表達了自己的研究心路,以及對漢字的深厚感情,漢字曆經千年,富有生命力,在信息化的今天依然承擔各種交流任務,劉教授表示很開心能和大家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
講座開始。劉教授結合幾組古文字,來說明漢字有着神奇結構和超強的記錄語言與文化的功能,漢字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其早期字形與中國古代文化有着深層次的聯系。
接下來,劉教授選擇了與人生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漢字展開講解。劉教授從對古文形體的介紹入手,結合了古今相關的生産生活實際,并以相應的古代文獻為例證,且有豐富的圖片資料,整體上深入淺出,趣味盎然!
如在飲食部分借助飲的古文寫法說明上古時期人們飲水的方式,不同于今天我國常見的的灌飲和用嘴吸引,而是俯下身子伸出舌頭到容器中舔飲,原因是裝飲品的“酉”(甲骨文作
)是尖底的,穩插地面不易挪動,同時方便接受陽光發酵,因而有了釀酒的發明。在這一部分劉教授還詳細講解了與“食”字相關的古代稻作農業、烹煮器皿、共食制等,進而說明上古的食是用手抓食。講到衣帽部分時,借助形象的圖片,說明
為“冃”的古文字,揭示上古人們好以動物之角為頭飾的文化習俗,并借助對“美”字和“弁”字的解釋,說明“冃”同時具美飾與禮儀的文化特征。講到寝息文化這一部分的時候,劉教授指出“休”字的早期形體折射出了上古人們歇息的方式,是田間耕作的農夫在暑熱難當、勞累困乏之際,背靠着一棵大樹休息的形象描繪,體現出人“依”于木,即人對木的依賴關系,這也是人有賴于自然的體現。最後講到出行部分時,劉教授指出“行”的本義當是道路,讀如航,古文作
,象十字路口之形。《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景行”即是“大道”之義。
劉教授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進行講解,圖文并茂,與人們日常的生産生活聯系緊密,且有的是大家以往容易理解錯的知識,給大家以深刻啟發。劉教授在講座中以問答的形式和大家進行了互動,并在結束後熱情解答了聽衆的提問。活動結束,劉教授收獲了在座聽衆的鮮花和熱烈掌聲。
随着海南自貿港的建設,三亞着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市民免費開展文化講壇。此次,我院劉興均教授應邀到群衆藝術館開展講座,密切了市民和專家學者的聯系,使得文化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有着重要的積極意義! (圖/米會 文/周素煥)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