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90年代以前,大學生基本都是包分配工作,考上大學就不用發愁就業的問題,這一政策可以說改變了太多人的命運,不過從90年代開始,包分配就被陸續取消,大學生需要自己找工作,初期就業形勢還很樂觀,大學生也很吃香,可是到了如今大學生并不怎麼吃香了,就業形勢變得嚴峻了起來,很多大學生是苦不堪言。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是很不樂觀,很多學生畢業都在家做起了啃老族,教育部也關注到了這個情況,所以對此出台了一個新政策,這個政策可以說對大學生的就業很有利,能有效幫助應屆生解決就業的問題,學生基本不用為就業的事情而發愁,同時教育部還發布了一個“四不準”規定,更是讓大學生的就業得到了保障,這屆應屆生和以後的大學生都有福了,讓往屆生是羨慕不已。
教育部發布的“四不準”規定,裡面明确指出不允許高校強迫學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在以往一些不良高校為了學校的就業率,強迫學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學生不簽也不可以,學校會以各種方式強迫學生去簽訂,比如說拿畢業證威脅學生,很多學生為了拿到畢業證也就會簽一些虛假的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高校的就業率是提高了,可是學生的就業情況卻不準确,實際上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學校的就業率是有很大差别,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教育部就發布了“四不準”規定,這樣就能有效抑制高校的弄虛作假。
教育部為了實際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是出台了政策,教育部拓寬了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就多了起來,其中拓寬的主要渠道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三支一扶、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西部計劃等,再者就是一些社會上的新興産業,這都能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這屆大學生開始,以後的大學生都有福了,就業問題能得到很好解決。
這次教育部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可以說是重拳出擊,這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可以說是發生了大變革,學生的權利得到了保障,也能提高大學生人才的質量,學校如果培養不出優質學生,學校的就業率就上不去,這樣學校就很難發展,發展不好就可能被取締,教育部自己撤銷了一部分辦學不行的高校,教育部的“四不準”規定就約束了高校,同時也讓高校變得緊張起來,辦學隻能是進步,不然就可能面臨被取締的危險,這樣下去不僅高校會進步,學生的質量也會提高。
近些年大學生的數量也是不斷攀升,可是就業崗位并沒有擴大很多,這也就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隻有不斷擴大就業崗位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次教育部出台的就業政策就有效解決了大學生的實際就業問題,以後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會樂觀不少,也就不會有人說上大學無用這種話語了。
教育部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大動作可以說羨慕壞了往屆生,往屆生有太多學生都是簽訂了虛假的就業協議,實際上自己并沒有就業,這次以後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學生遇到這類情況可以随時舉報,相關部門就會及時處理,以後的大學生可以說太幸福了,上大學意義和價值還是不可否定。大家覺得教育部這次的政策怎麼樣呢?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