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均 教授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副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中的漢語詞彙、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漢語國際教育等
當我們第一次在網上尋找劉興均教授的資料時,無數的好評撲面而來:
“人文學院年度教學綜合評價排名第一的老師。”
“他所講授的《古代漢語》是一門被喻為‘文科中的數理化’同等地位的課,枯燥程度可想而知,可這位老師卻能夠講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
“投身于恩師門下,應該是此生最幸運的一件事了。他既是師,更像父,我上輩子定是做了天大的好事,今生才能遇見您吧!”
“作為劉老師的學生,有幸目睹了老師的儒者風範,耳聞了老師的諄諄教導,此乃平生之幸事!”
劉興均教授,一位已經從事高等教育長達37年的教師,不僅在教學上出類拔萃,在科研方面也有突出的貢獻。迄今為止,他在《語言研究》、《古漢語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等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75篇,出版學術專著六部。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省部級項目三項。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今天,我們和這樣一位博古通今的教授一起來交流閱讀與學術研究。
問:您的日常生活一般是怎樣的?
劉教授:基本上,我每天都會在六點三十分起床,在外面走一走、散散步,自己做一份早餐,吃完後八點去學院開晨會——行政人員、院級領導一起開的碰頭會,開完會後開始辦公,到上課時間就去上課。我在中午的時候一般會休息一下,因為我晚上睡得比較晚,所以中午不休息的話,下午就沒有精力辦公,一般休息一個小時左右,再開始辦公直到下班。
晚上吃完飯後我一般要消遣一下,我所謂的消遣就是拉拉二胡,這是我到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長期堅持做的一件事。因為我覺得拉二胡不僅有娛樂性,而且對我這個年紀的人身心健康有好處,主要是可以鍛煉手指的靈活度,另外還可以訓練大腦的記憶力。二胡拉一個小時左右,到晚上九點開始工作,基本上是做一些學術研究方面的事情,到十二點準備睡覺,一天的日程基本上就是這樣了。但是,偶爾也會有一些應酬或者其他的活動打亂我的計劃。
問:劉教授剛剛您說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會去研究一些學術方面的問題,我們想知道您從事學術研究已經幾十年了,那麼當初是出于什麼原因才使您踏上學術研究這條道路的呢?
劉教授:這個就說來話長了,大學畢業後走上高校講台,感覺還需要進一步充實自己的能力,所以選擇考研。讀完碩士以後工作了一段時間,還是知不足,又去讀了博士。當時讀博士主要是想改變一下工作環境。其一是為了謀生,再一個也是個人發展的需要。所以我的課題是緊跟着自己的教學在做,反過來說,科研也反哺教學,教學與其實科研是相輔相成的。大學老師和中學老師不一樣,中學老師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很少講自己的東西,但大學老師可以批判教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看法,這些都是來自于自己的研究,比如說我上古代漢語課程,我們現在用的是王力的《古代漢語》教材,應該說是全國頂尖級的學者編寫的,但是以我的眼光來看,這裡面也有很多問題。
這些問題來自于對傳統的一本書了解不夠,這本書就是東漢許慎寫的《說文解字》,《說文》在清代被譽為是“天下第一種書”,清人推崇這本書到這種程度:讀遍天下書,但你沒有讀《說文解字》證明不了你有學問;反過來,你沒有讀遍天下的書,但是你把《說文解字》讀得很熟、很透徹,也證明不了你沒有學問。這是王鳴盛的話,原話不一定是這樣,但意思是這各意思。所以這本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在跟漢語言文學專業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講古代漢語的時候,一定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買一本《說文解字》來讀一讀。王力的教材裡面有很多失誤讀與編者對“說文”學了解不夠。雖然其中有很多學者是從舊時代走過來的,但由于專業興趣所限,對《說文》了解不是很透徹。我說這個話的是有底氣的。因為我在讀博士的時候,我的博士生導師宋永培先生就一再告誡我一定要把《說文解字》讀熟,因此我把《說文解字》翻來覆去地讀爛了好幾本,它的很多解釋我都能背下來。
對我來說,學習研究實際上已經和自己的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人生的一種需要了,隻要一天不做研究,心裡就很空虛。
問:所以說學術研究已經成為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這麼多年的研究工作,對我們來說可能會有點枯燥,剛剛開始時可能您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您是怎麼對待和處理的呢?
劉教授:《禮記·學記》講“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當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有很多困惑,你就必須要去鑽研、解決它們。有些書中的内容一時看不明白,你還可以去問你的老師和你信得過的一些學者。學問就像走路一樣,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不可能一下就能到達頂峰,你們說的這種困惑在我初入門時也存在過,現在回想起來,我在讀本科的時候,很多時候其實也是渾渾噩噩的,有些疑惑沒有真正搞清楚,真正弄懂是在工作之後,從學生變為老師的時候,才真正懂得很多東西。
教書和讀書是可以互表裡的,你感覺到你學的不足,那麼你就會去鑽研問題,去彌補你自己的不足。如果不去教不去工作、不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你就不會感覺到這是個問題。這些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我現在回想起來,我有些課題實際上也是跟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說,我教《古代漢語》的時候就遇到很多教材對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簡稱“三字”)講的不夠清楚,常相互混淆。通過自己的鑽研和研究,把終于把“三字”的界限、字際關系梳理清楚了,這就是一個研究成果。還有很多像一些文字上的問題也是通過教學來解決的。我在廣西師大帶碩士研究生的時候,給研究生開“文字學”和“訓诂學”,通過上這兩門課程,才真正把中國文字學和訓诂學的知識弄懂,把傳統小學中這兩各分支學科的學術發展的脈絡梳理清楚了。但有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總之,就是要一步步的來,不會一蹴而就。
(就是說教學相長是教别人的同時也能鍛煉自己。)
我們現在說的教學相長,他還有一種意思:老師和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我來到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感覺我們的學生,有一部分還是非常優秀的,他們有時候會、提出一些問題促進我思考,有些問題提得比較深刻,也很有學術性,他們提出問題以後,我通過進一步的思考,找到了一個最佳答案。這對我這個當老師的來講也是一種進步。這就是教學相長,它有師生互助共進的關系,不僅僅在你教的過程可以增長知識,你在教學生的時候,好的學生還會反過來促進老師的進步,我到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申報成功一項國家社科項目,這個題目是在我過去教過的一個學生提議下定下來的,當然,這個學生非常優秀,現在已經是重點大學的博導了。
問:我們現在是一名大學生,可能在本科這段時間也出現過一些渾渾噩噩的情況,有點迷茫,這短暫的四年學習生涯中,您覺得是找準興趣點進行專項學習更好,還是盡可能的多元化攝入知識更好呢?
劉教授:這個就是說怎麼處理“專”和“博”的問題,首先你要找準你的專業是屬于什麼專業,在立足于本專業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拓展知識空間。比如說你們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你就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普通的編輯或記者,甚至定位成扛攝像機的人。你要做記者的話就要成為一位名記者,而一名好記者的文字語言功底就得很紮實,這方面你們應該好好地提升一下自己的寫作能力,很多新媒體的出去以後并不一定是當記者,也有可能是網絡平台的策劃人和營運者。反倒做記者的大量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這個不得不承認。為什麼人家新聞報社、廣播電視台更喜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去做?因為這些平台覺得他們的語言文字功底要比一般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出來的要紮實。這個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新媒體出來的文筆也很厲害,今年上半年的網易青媒計劃,我們的同學做得就很優秀,這證明了隻要我們努力,還是能夠實現的。但是,我們從事這個專業,就不要僅僅把眼光局限于網絡和媒體平台,要拓寬自己的視野。
劉興均教授與他首次指導的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畢業生合影(圖來源: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公衆号)
對你們這個專業的同學來說,提高技術是一個方面,還有就是文學素養和寫作素養的訓煉。你們現在在上的創意寫作課,其實也是培養你們的寫作,培養你們的文筆,所以一定要好好上這門課,一定要把自己的文學修養好好地提升一下。一是多寫多練,再是多看看關于漢語言文學這方面的書籍,多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的文獻,尤其是現、當代作家的作品,從他們那裡領略到寫作的一些要領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綜合寫作水平。
問:您剛剛說,我們平常寫作方面的提升,有很重要一部分來自于閱讀方面,但平時我們閱讀到的知識,并不能很好的融會貫通。您讀過很多書,您有什麼讀書方法或者是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劉教授:讀書,不是說你讀了一本書就能掌握這本書所有的知識,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你書讀得多了,在寫作的時候,它就突然從腦子裡面冒出來,這是一個基本功的問題。寫作也是如此。我對文學創作沒有什麼研究,我是學語言的,我在研究語言詞彙問題的時候就經常會出現這種狀況,有時候寫着寫着,突然想到以前哪個地方有個資料用在這裡比較合适,但如果你以前沒有過多的積累,你就想不到這些線索。它是日積月累地沉澱在你大腦記憶庫當中的,你到需要的時候它就突然跳了出來,這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們現在讀書,不要求你每一本書都把它讀精,但經典的著作還是要反複地讀,像我之前說的《說文解字》就需要反反複複地讀,一定要讀到很熟的程度。但有些書你就可以大緻浏覽一下,讓他在腦子裡有點印象。思想的火花在閱讀和使用的碰撞中産生出來,當你閱讀到一定量的時候,你腦子運轉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會突然冒出一個東西,你覺得這個正好我用得上,或者這個冒出來的東西記憶不清晰,但是我知道這個線索,就可以根據這個線索在網絡上找到這條資料是在哪裡、具體是怎麼說的。
比如我在成都大學工作的時候,有次宣傳部叫我為一個命名為”無負亭“的亭子寫一副楹聯,要求是鼓勵學子勤奮好學的對聯,我突然就想到有一個成語叫鑿壁借光,但是這個成語的故事我記得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在網絡上去找,看看是哪朝哪代的人的事,接着又想到一個囊螢透亮的典故,所以我就把這兩個典故湊成一幅對聯——“囊螢透亮吟詩賦,鑿壁引光誦典章”,最後镌刻在亭柱上,效果很好。所以說,有些東西它在你記憶庫裡面可能是非常模糊的,但你隻要有個線索就可以找得到、查得到,所以還是要多閱讀,讓自己頭腦中有大量記憶細胞,在用的時候它才會突然冒出來。對你們年輕人來說,不應該着急,要慢慢地盡量多适應。一般來說,從大學走出去能力較強的、事業上獲得成功的很多人,就是因為讀書多,喜歡寫作,喜歡動手,所以他各方面的能力就表現得很強,工作以後就斬露頭角。如果一個不好學的人,天天渾渾噩噩的,四年時間就用在打遊戲、談戀愛上面,他以後出去絕對不會獲得大的成就。
問:那您覺得如今的研究生招生越發的呈現出專碩較學碩更為吃香的局面,學術研究的道路似乎不再備受青睐,面對這個現狀您怎麼看呢?
劉教授:專業碩士點這個詞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的,我們國家一直在強調應用性和實踐性,但有的時候強調得太過了,也可能會适得其反,對這個問題,我不好置評。我們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也在争取專碩點。它和學碩其實都是國家需要的,都應該有人去做,但是就個人來講,到底你是适合讀專碩還是讀學碩,這個問題是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的。比如說動手能力強的,那麼你就可以走專業路線,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善于做深入地基礎研究的,還是盡量選擇學術研究這個方向比較好,學無止境,學碩它是可以一直走到博士,甚至更高,所以這個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
問:您剛剛給我們推薦了一本《說文解字》,那麼最後您能再推薦幾本适合我們大學生讀的書嗎?
劉教授:推薦其他書的話,我比較傾向多閱讀曆史文獻,比如說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它對比東漢班固寫的《漢書》讀起來更加容易,并且《史記》的故事性也強,是比較适合你們讀的書。還有一些現代的書,如果你們想要增長知識,可以多讀著名學者寫的書,比如魯迅、郭沫若等。尤其是郭沫若的曆史劇、詩歌和小說都寫的非常好。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語言文字方面的知識,推薦看北京師範大學王甯先生關于文字訓诂的一些書,去年她出的《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獲國家圖書獎,寫的是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講得非常透徹和簡明易懂,雖然這本書是普及性的,但學術色彩也很濃,像這樣的書你們都可以找來讀讀。
結尾
現如今,偷電瓶周某、1818黃金眼小張、馬保國等快閃式"頂流"層出不窮,大家紛紛刷屏講自己是"打工人"、"幹飯人"來尋找屬于自己的群體認同并以此自嘲,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如何堅定自己的内心似乎變得格外重要。劉教授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範式:在繁忙的工作和研究中找準自己的節奏,學術與教學相結合踏踏實實三十餘載,做一位"讀書人"及"教書人"。我們應少一點顔值崇尚,多閱讀積累自己的知識庫,多一點留心思索,坐穩自己的書桌,在短暫的大學四年時光裡,讓自己過得真正有所得、有所獲。
(采訪整理/新媒體1901屠天宇 劉承熙 沈宏淼 馮潤澤 王盛通 朱标凰 指導/胡冬智 編輯/孫泉福)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