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發布時間:11-1616:21魯網官方帳号
作者:畢京福 山東省就業促進會
沈偉智 山東高速物資儲運有限公司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中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反映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就業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順應了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對于推動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提高就業質量是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的具體體現
當前,就業領域普遍存在勞動者工資不高,且收入水平差距過大;就業崗位不穩定,跳槽現象頻繁;工作環境差,工傷率高;社會保障不健全,保障水平低;勞動者權益得不到很好的維護等低質量就業問題。就業質量不高已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時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問題。随着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片面追求經濟數量擴張向注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轉變,高質量發展日益成為我國發展的新趨勢。就業質量作為經濟發展質量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必須從單純地強調擴大就業數量向提高就業質量轉變,并且提高就業質量已成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可以根據就業形勢和就業工作重點的變化,及時充實完善各項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政策與産業、貿易、财政、稅收、金融等政策的協調,加大公共财政對促進就業的支持,完善财稅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戰略新興産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小微企業。讓更多的勞動者享有充分的就業機會,公平的就業環境,良好的就業能力,和諧的勞動關系,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這就要求我們在就業工作中,不僅要注重就業規模的持續擴大,還要注重就業質量的不斷提升,合理優化就業結構,增強就業的穩定性,讓就業優先政策真正得到落實。
二、提高就業質量是勞動者共同期待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勞動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關乎勞動者及其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經濟社會發展,勞動者對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期待與日俱增。勞動者期待勞動報酬能夠随着經濟發展、社會保障更加完善、待遇水平持續提高、工作條件不斷改善、就業環境更加安全健康、就業機會更加充分、職業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當前,就業還是大多數人謀生的手段。每一個勞動者依靠就業取得經濟收入,并在以此維持個人和家庭生存的同時,實現發展的權利,獲取社會尊重,謀求發展。勞動者不僅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還要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為社會創造更多财富,獲得更多收入,充分體現自身價值。社會是由億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組成的,而涉及他們生存和發展的就業這一根本問題解決的好壞,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都會産生重大影響。穩定就業,涉及千家萬戶的生計和發展,事關勞動者的尊嚴和價值。同時,就業不僅是謀生的手段,還是勞動者實現自身價值、融入社會、為後代帶來希望的途徑。因此,勞動者希望自己的勞動得到社會尊重,工作和家庭能夠和諧。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反映了廣大勞動者的心聲,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促進就業的核心目标和顯著特征。
三、提高就業質量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
經濟轉型升級對就業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步伐逐步加大。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産要素要按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要求重新組合。經濟轉型升級既增加了就業機遇也提出了嚴峻挑戰。一方面,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另一方面,也摧毀着一批傳統産業及其就業崗位,增加了市場的不确定性,并對勞動者的專業技能素質和學習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對已有的就業培訓理念和制度政策服務提出了新挑戰。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職業技能素質、高技能人才數量和勞動者的培養機制等,都與建成一支适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大軍這一目标存在較大差距。
更高質量就業助推經濟轉型發展。一是有利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勞動力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生産要素。勞動力怎麼配置,如何使勞動者的積極性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都與就業質量緊密相關。二是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巿場經濟體制。現代企業制度是巿場經濟體制的基礎,而和諧的勞動制度是現代企業制度所不可或缺的。提高就業質量就是完善巿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問題。
四、提高就業質量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舉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在就業領域的主要表現,已經從總量矛盾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就業結構性矛盾,主要現在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不匹配。随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新技術、新模式特别是人工智能、“機器代人”廣泛應用,給勞動密集型崗位帶來沖擊, 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飛速發展,又帶來就業彈性提高、智力型崗位增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高質量就業,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内在要求,也是解決當前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抓手。首先,高質量就業能夠較好滿足企業方的人力資源需求。企業招用人力資源, 目的是讓其與資本等其他生産要素結合, 整體上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在既定成本下産生最大效益。提高就業質量, 将會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匹配速度和提高其效率。其次,高質量就業能夠促進形成全國統一、競争有序、靈活高效的勞動力大市場。求職者在勞動力市場充分搜尋,用人單位根據崗位要求充分篩選, 實現人崗最佳匹配。
五、提高就業質量的關鍵是提高勞動者素質
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是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擴大就業、穩定就業,提高就業質量的重大舉措。
積極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提高就業質量為前提,以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标,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提供貫穿學習和職業生涯全過程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有利于緩解技能人才短缺,提高生産率,推動經濟買上中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産業轉型升級進程加快,勞動者對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的願望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就當前情況看,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覆蓋面不夠廣泛,培訓質量有待提高,培訓内容和方式有待改進,供給能力明顯不足。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适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質量就業的必然要求。
堅持需求導向,突出做好重點群體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要加強企業職工培訓,增強企業就業穩定性。要把職工培訓作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重中之重,重點抓好崗位培訓、高技能培訓、中小微企業培訓、安全技能培訓和困難企業轉崗培訓;要加強重點就業群體的培訓,促進實現技能就業。面向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特别是新生代農民工、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殘疾人等各類重點群體,針對其就業創業需要,持續實施專項培訓。持續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施專業化創業培訓。
激發培訓主體積極性,拓寬培訓渠道。要支持企業興辦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各類企業特别是規模以上企業或者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企業設立職工培訓中心,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共建實訓中心、教學工廠等,積極建設培育一批産教融合型企業;要推動職業院校擴大培訓規模。要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優勢,大力支持職業院校開展補貼性培訓,擴大面向職工、就業重點群體和貧困勞動力的培訓規模;要鼓勵社會培訓和發揮積極性。不斷培育發展壯大社會培訓機構,對高校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廣泛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的“工匠精英”。
增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要創新培訓内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必須将職業标準和崗位規範,以及勞動者的學習訴求,有機的編入培訓課程中;創新培訓形式。可以采取崗前培訓、在崗培訓、脫産培訓等方式,開展崗位練兵、技能競賽、在線學習等活動,短中長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學制教育與非學制培訓相結合,培訓方式靈活多樣。
六、提高就業質量要健全強化機制建設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這是堅持和完善勞動就業制度的總體目标。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是為了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提高的就業需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是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增強勞動者持續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健全強化勞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勞動力在各生産要素中是最活躍的,提高勞動力市場化配置水平,對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暢通落戶渠道。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要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暢通職稱評審渠道。進一步提高高素質勞動力創造性,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自由職業者積極性。
要健全強化促進就業政策協調機制。将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并使之全面發力,是中央對新時期做好就業工作和完善宏觀調控提出的新要求。要協調好就業優先政策與财政政策、貨币政策的關系,發揮各項政策的互補性和協同性。要避免政策之間的沖突,把各項政策的目标都統一到保就業這個目标上來,努力提高政策實施的效果,從而為保就業編織一張堅實的“安全網”。
健全強化重點幫扶機制。對重點群體的就業,既要有普惠的支持政策,也要分别施策和精準施策。要紮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大力推進青年見習計劃,引導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要切實解決好農民工就業問題,推進城鄉和區域就業統籌協調發展,加強農村勞動力精準扶貧力度,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要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提升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能力。
健全強化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全面深入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完善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健全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完善企業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要完善勞動人事争議處理機制。推進勞動人事争議調解仲裁工作規範化、标準化、專業化和信息化,完善勞動人事争議調解制度,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
七、提高就業質量要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
高質量就業的實現有賴于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優化,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對改善和加強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公共就業服務作為促進市場供需匹配、實施就業援助的重要載體,是政府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就業公平的重要保障。面對中國就業發展與就業促進工作的現實,要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就必須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的優化。
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制的頂層設計。要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制度的設計,完善自上而下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等多元主體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建立就業公共服務政策效果評價體系。将自主擇業率、就業滿意度、收入水平、勞動合同覆蓋率、勞動時長等就業質量影響因素納入就業公共服務政策效果評價體系中,加大勞動監管。
加快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加快公共就業服務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建成覆蓋各項業務的“大系統”,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各項業務的全程信息化。加快就業大數據的資源整合,建立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監測、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企業崗位就業人數變化等相關制度性監測活動,研究判斷就業供求态勢。
推進公共就業服務标準化。要自上而下的建立起公共就業服務工作規範甚至是行業标準,對公共服務事項的名稱、數量、内容、程序進行規範,做到統一規劃、統一标準、統一管理、統一考核、統一評價。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