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3點,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副院長劉興均教授,在學院書行樓小報告廳進行了“漢語常用單音名詞在金文中的構形與構意”專題講座,該項講座基于《商周金文名物詞分類表》而開展,為劉教授主持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商周金文名物詞研究”的前期成果。人文學院全體教師聽取了本場講座。
劉教授指出,講座所涉及到的單音名詞大多屬于反映具體而特定之物的詞,即名物詞,但也有少量是人的稱謂詞。這類詞在商周時代是常用的,在今天也仍然常用。劉教授講座中将此類名物詞分為自然和人事兩大類。自然類,又分為動物(牲畜、四靈、馴獸、走獸、飛禽、水物、昆蟲、靈長類)、植物(草木花卉)、天文(日月星、風雲雨)、地理(山河、土田、礦藏),共四大類,其中又有細分。人事類,又分為人體及稱謂、居室(宮室、亭郭)、舟車、幹戈、鼎彜、器具(家具、農具、文具、刑具),共六大類,其中又有細分。分類細緻、嚴謹。
劉教授在每個詞的講解中,為大家展示了豐富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體,以及相關的古今實物圖片,非常直觀、形象。講解細緻,深入淺出,集學術性、趣味性于一體,既揭示出商周名物詞背後的構形特征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蘊,又體現出嚴謹的治學态度和思辨精神。如講到“鹈”這個字時,劉教授指出在金文中就是一隻鹈鹕鳥的形象,突出其連着長喙的喉囊,非常适合捕魚。在水物部分,不同于其他學者将釋讀為“冉”的觀點,劉教授認為是“薧”字,是被剖開并用木棍撐開晾曬的魚幹,而“鱻” 則是新鮮的魚,衆多的魚放到一起還保持着魚的形态,故會意為新鮮義,在《周禮》一書中有“鱻”“薧”并舉,金文也有《鱻薧觚》、《鱻薧尊》。而吳鎮烽《金文集成》釋為“冉漁”是欠妥的。在該字的考釋中,劉教授體現出自己的獨特思考。 在稱謂部分,劉教授提出古代“人貴民輕”的思想,因為“民”字從古文字形上看來,
是一隻被錐形物刺瞎的眼睛,“民”的本義就是奴隸。而在講到“寶”、“貝”這兩個字時,劉教授給出了一張古代琢玉流程圖,畫面感強,很直觀地說明“寶”(繁體作寶)的構形特點,同時指出古代的貝用作貨币,是一種等價交換物。
劉教授在講座中進行了恰當适時的點播,體現出知識的融會貫通。如講到“麝”字時,劉教授指出 該字指的是雄性臍部有香腺能分泌麝香的一種像鹿的動物,甲骨文中便有該字,從鹿射聲,由此說明,甲骨文時代就有形聲字了,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體系。講座中,劉教授也和大家進行了積極的互動,如借助“丘”的古文字形,指出丘在古代是比山高的,指的是崇山峻嶺中兩邊高中間凹下的地方,而孔子名丘,即是因為其出生時頭頂凹下去了。“氏”字古文,從廠,右下是落下的石塊,提醒大家不要把左邊部分誤認為“人”字。
講座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在一陣掌聲中結束。馮汝常副院長進行了總結,指出劉教授的講座将會給鑽研不同課程的老師帶來啟發。劉教授的課題目前正在此基礎上有序推進,
而每位聽講座的老師也都受益匪淺,希望有機會再次聽取劉教授的精彩講座!
(圖 / 文 周素煥)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