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其就業話題一直備受關注。
如今,2021屆應屆畢業生正在“金九銀十”求職階段,秋招、校招各類考試火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就業市場逐漸複蘇的背景下,2021屆畢業生求職“體感”如何,下一步還需從哪些方面加大支持應屆畢業生就業力度,《證券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最大的感受就是國家相關部門、學校、第三方招聘平台以及用人單位舉辦的線上線下雙選會數量增多,為我們2021屆應屆生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和渠道。”中國人民大學研二學生小呂(化名)告訴記者,學校的應屆畢業生群内會定期發布招聘公告和宣講會等就業信息,就業輔導中心也經常舉辦校友求職經驗分享講座,并提供修改簡曆、模拟面試等求職指導服務,以此提升學生就業競争力。
“我是2020屆應屆藝術生,由于專業原因,可選擇的就業領域較窄,在秋招、春招過程中都未找到理想工作,本以為自己已錯失應屆生身份,但現在很多面向2021屆的校招中2020屆畢業生也可報考。”某藝術類院校的畢業生小張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她又投入到2021屆校招“戰鬥”中,并已通過一家公司的筆試。
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21應屆生秋招早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0年7月以來,面向2021年應屆生的校園秋招逐步開啟,相較于上半年春招,今年秋招伊始的人才需求呈現回暖,較2019年同期小幅上漲4.5%;平均招聘薪資為6812元,較2019年同期提升2.3%,招聘薪資中位數為5922元。
疫情以來,管理層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高校和屬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擴大基層服務項目招聘。此外,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減證便民、優化服務的決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留學回國人員辦事程序,方便廣大留學回國人員工作和生活,教育部自2020年11月1日起,取消《留學回國人員證明》。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在積極推動2021屆畢業生就業。例如10月23日,廣東省舉行2021屆高校畢業生首場供需見面活動,活動現場近300家國有企業攜崗入駐,提供8000餘個崗位。近日,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安徽省教育廳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21屆畢業生求職創業補貼信息化發放工作的通知》,明确補貼标準按1500元/人的标準一次性發放,主要用于補助畢業生求職創業過程中的相關費用,緩解畢業生求職創業費用壓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就業成為政策優先确保的目标,為此從中央到地方推出多項措施穩定重點群體就業,降低失業風險。特别是針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國家及地方層面在支持各企業穩崗保就業的同時,鼓勵更多畢業生靈活就業,而且就業質量也持續提高。
《報告》顯示,在活躍求職學生的構成上,2021年秋招目前有兩個新特點:2021屆應屆生求職節奏提前、回國求職的留學生規模翻倍;此外,秋招活躍的2020屆和2021屆留學生數量較2019年同期高出94.3%。
在國外讀碩士的留學生小李(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由于擔心國外疫情影響,她選擇提前回國,一邊在國内家裡上網課,一邊提前準備校招,而且國内很多企業有針對海外留學生的專場招聘會。“現在求職競争激烈,要早做打算早行動。”小李說道。
“今年畢業生擇業求穩的心态非常明顯”,某科技創業公司招聘經理對記者表示,今年一些創業公司處于縮招狀态,但由于其所在公司目前業務發展較快,招聘人數反而較去年擴招至一倍。
談及下一步,還應從哪些方面加大支持應屆畢業生就業力度?劉向東建議,應從供需兩方面着力。一方面,通過公共服務平台促進供需對接,通過職業培訓提高就業适配性;另一方面,從需求角度做好援助企業穩定崗位,鼓勵更多創業就業活動,促進企業就業質量。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