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1周年,10月11日上午,我院副院長劉興均教授應邀到三亞市圖書館為甲骨文金文書畫苑的書法藝術家們做了“甲骨文、金文的構形及構意”的講座。此次講座是三亞天涯論壇文化系列講座之一,由三亞市老教授協會會長葛君先生主持。
講座正式開始前,主持人葛先生向大家介紹了劉興均教授,并對劉教授在百忙之中抽時間到市圖書館為古文字書法藝術家及其愛好者作公益性的講座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講座中,劉興均教授結合自身的學術經曆及生活經曆針對文字的構形與造意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全程講座内容十分豐富,講解深入淺出,極為誘人。劉教授首先指出:漢字來源于圖畫,她是世界上兩大文字體系中的表意文字中唯一的活标本。她經厲了商周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字體的演變,但其表意的性質仍然存在,仍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 接着,劉教授按照植物、動物和人事的類别,擇取近百個漢字逐一分析其該字的結構及其構字意圖。在談到與人體各部位名稱的記錄符号時,劉教授引用東漢許慎在《說文》序中所說的“‘近取諸身’與‘遠取諸物’來探讨其構字的理據,詳細講解“目”、“口”、“自(鼻)”、“耳”、“舌”等字造字時多取自于人自身。而涉及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的諸如“災”、“禍”、“福”、“發”、“薶”、“沉”等字則多取之于客觀外物。“近取諸身”與“遠取諸物”都涉及到造字時參照物的問題,也涉及到思維方式中的聯想與類比。
劉興均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曆和漢字的發展演變規律為大家介紹了漢字的起源,強調了漢字構成的内部形式大都與古代中國人聯想和類比的思維方式有關。講座過程中,劉興均教授為聽講者分享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使大家興趣盎然并深受啟發。
最後,在場的古文字書法藝術家們與劉興均教授交流互動,葛君先生進行了精彩了點評,劉教授還為書法藝術家們推薦了劉钊、馮克堅主編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王甯《漢字構形學導論》和東漢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我院米會老師、蔣煜锴等同學參與了這次公益活動,并為講座的成功舉辦付出了汗水和辛勞。
圖/文 米會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