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政策】中國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的理論分析


  • 2020
  • 08/30
  • 10:56
  • 就業政策

  • 333
  • 浏覽量


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求今年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中央為何将“穩就業”置于“六穩”之首并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而“六穩”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我們将重點從理論層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

投資、消費、出口不是三駕馬車而是一駕馬車

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重點研究了投資、消費與就業的關系。他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國家要實現充分就業,政府必須通過擴張性财政政策刺激投資和消費。後來有學者将凱恩斯的結論進一步擴展,提出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言下之意,擴大就業可從投資、消費、出口三方面同時發力。

“三駕馬車”的說法流傳甚廣,而且已有不少經濟學者将其作為理論框架研究就業問題。我認為,投資、消費、出口并非三駕馬車,三者合起來才是一駕,其中消費是“馬”,投資是“車”,出口是車後面的“貨箱”。這是說,車和貨箱并不是馬車,它們要靠馬去拉動。

這當然是一種形象的解釋。從經濟學的學理邏輯講,我們說消費是“馬”、投資是“車”,因為投資需要以消費為牽引。一駕馬車若沒有馬在前面拉動,車不可能行走;同理,若沒有消費需求作牽引,投資也就沒有動力。我們知道,投資(生産)的目的是滿足消費,若是消費需求不足,擴大投資所形成的必然是産品庫存和無效産能。顯然,這樣的投資對擴大就業毫無意義。

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擴大投資也能增加就業。不錯,擴大投資确實可以創造就業。但從整個需求鍊條看,投資需求隻是中間需求,消費需求才是最終需求,若沒有消費需求,用擴大投資的辦法創造就業是飲鸩止渴,對生産過剩無異于火上加柴。若産品長期壓庫,投資無法回收,資金鍊遲早要斷裂;而資金鍊一斷,大規模失業将不可避免。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國内消費需求不足可用擴大出口來彌補,人們将“出口”看作拉動經濟的馬車,恐怕就是基于這種認識。事實上,這種看法是錯的。亞當·斯密早就論證過,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而在存在國際分工的前提下,一個國家出口是為了進口他國商品,并通過進出口貿易互通有無,分享國際分工的收益。

按照亞當·斯密的分析,出口的目的是為了進口,那麼一個國家如果隻出口、不進口,就意味着該國主動放棄了分享國際分工收益的機會;而出口多、進口少,也表明該國未對等地分享國際分工的收益。這樣看,一個國家要平等地分享國際分工收益,就必須在擴大出口的同時也積極進口。可問題就在這裡,若一國出口多少也進口多少,它怎可能用出口彌補國内需求不足呢?

由此可見,出口也不是一駕獨立的馬車。這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央強調“穩外貿、穩外資”,主要不是要用“外需”替代“内需”,而是為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往深處想,對外投資與引進外資其實也是進出口。引進外資是出口商品,隻是商品未離開國境;對外投資是購買外國商品,不過未将商品買入國境。既如此,一個國家要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當然既要穩外貿、也要穩外資。

就業、收入、消費的關系及其傳導機理

擴大就業離不開投資,而投資要以消費為牽引,消費需求增加才能帶動投資增加。既然投資由消費需求帶動,那麼消費需求又由何決定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讨論就業、收入、消費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般地講,消費是由收入決定。從亞當·斯密到馬歇爾,大多經濟學家也都這麼看。然而馬歇爾之後經濟學家的看法卻有了改變。費雪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論》中,開篇就說“收入是一連串事件”。何為“一連串事件”?他解釋是指一連串消費活動。如某人擁有10萬元,其中7萬元用于消費,這7萬元是他的收入;餘下3萬元不是收入而是他的資産(如儲蓄、股票等)。顯然,在費雪看來收入分兩種:狹義收入等于消費;廣義收入大于消費。

凱恩斯雖然不否定收入對消費有決定作用,但他認為消費不會随收入同比例增長。為了說明一個國家消費需求為何會不足,提出了所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意思是:随着人們收入增加,消費也增加,但消費增加卻趕不上收入增加,這樣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消費傾向)會下降。從增量看,一個人收入越高,消費在收入中的占比就越低,故收入增長與消費增長并不一定同步。

當然,也有經濟學家堅持消費由收入決定的觀點,而且對如何看待“收入”提供新的視角。莫迪利亞尼根據他的“生命周期假說”指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消費與收入會有不同的安排。通常的情形是:年輕時消費會大于收入,有負債;中年時收入會大于消費,有儲蓄;老年時,消費會大于收入,用儲蓄彌補缺口。前後算總賬,一個人一生的消費仍取決于其一生的收入。

弗裡德曼将收入分為現期收入與持久收入,所謂持久收入是指三年以上相對穩定的收入。根據這一劃分,弗裡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說”。此假說認為,決定消費的主要是持久收入而非現期收入。後來有學者做過大量的驗證,其結論也與“假說”一緻。是的,現期收入對消費會有影響,但确實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一個人現期收入不高,但若持久收入高,他可以從銀行貸款增加消費。于今消費信貸風靡全球,足以證明消費需求與持久收入有關。

可是這樣又帶來了一個問題,持久收入是預期收入,如果收入預期不穩定,消費也會不穩定。那麼如何穩定人們的收入預期呢?經濟學的答案是:要穩定人們的收入預期必須先穩定就業。道理簡單,社會上多數人都是工薪階層,對工薪階層而言,隻有就業穩收入才能穩。正是因為這個理由,中央所以将“穩就業”置于“六穩”之首,并明确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

穩就業的總體思路及其政策取向

堅持就業優先,目的是通過穩就業來穩定人們的收入預期。人們的收入預期穩,消費就會穩;而消費穩不僅能穩定國内投資,同時也有利于穩外貿、穩外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就業目标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内。如何實現這一目标?總體思路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務之急是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繼續用改革的辦法去産能、去庫存,取消對“僵屍企業”的财政補貼,推動産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同時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放管服”改革,支持企業創新,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不斷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隻要國内企業有活力,政府穩就業就有底氣。

用改革的辦法去産能、去庫存,要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作用。有兩個重點:一是價格要由供求決定,讓價格反映供求、調節供求;二是要進一步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政府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讓生産要素根據市場的價格信号自由流動,逐步建立起供給結構不斷适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機制。

在操作層面,實現今年的就業目标還需有宏觀政策的配合。一方面,積極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多年來人們有一種誤解,以為積極财政政策就是發國債。其實,積極的财政政策可以适度發國債,但主要應該減稅。發國債是擴大政府投資;減稅是擴大企業投資。“李嘉圖—巴羅等價定理”說得清楚,“今天的國債就是明天企業的稅”。要減輕企業稅負鼓勵企業投資,政府就得控制國債規模。

國務院已經明确,今年赤字率拟按2.8%安排,比去年預算高0.2個百分點;而減稅力度卻比去年明顯加大了。制造業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的稅率從10%降至9%;生活服務業保持6%的稅率不變。據估算,全年将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這對擴大企業投資和穩就業無疑是有力的支撐。下一步的關鍵,是要在執行過程中将減稅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讓企業普遍有獲得感。

另一方面,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币政策。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健的貨币政策要松緊适度。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币政策,目的是為了穩金融、防風險。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和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說到底是金融失控的結果。中外曆史經驗表明,如果一個國家貨币供應不适度,無論出現通脹還是通縮都會對經濟健康造成危害。

怎樣才能穩金融?關鍵一點,是貨币供應既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又要保持居民消費價格相對穩定,所以貨币供應絕不能大水漫灌。為此,在宏觀層面,應執行“簡單規則”的貨币政策,讓貨币供應增速與經濟增長速度大體保持一緻;在中觀層面,要進一步改善貨币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杆率;在微觀層面,要重點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三點重要結論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三點重要結論:

第一,投資、消費、出口并非三駕馬車而是一駕馬車。其中,消費對拉動經濟起主導作用,不僅投資要以消費需求為牽引;而且一個國家要分享國際分工的收益在出口的同時必須進口,而進口也要以國内消費需求作支撐。前面已經分析過,引進外資可以當出口看,這樣“穩投資、穩外貿、穩外資”就必須先穩定國内消費需求。消費需求不穩定,投資、外貿、外資皆不可能穩定。

第二,一個國家要穩定消費需求,必須先穩定人們的收入預期。而要穩定收入預期,又必須以穩定就業為前提。就業穩,人們收入預期才能穩;而隻有就業穩、收入穩,其他方面的穩定才有牢固的基礎。可見,中央将“穩就業”放在“六穩”之首,不僅符合經濟學的理論邏輯,而且也是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三,穩就業的重點在三方面:一是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用市場機制調結構,加快“放管服”改革,全面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二是實施積極财政政策應繼續加大減稅力度,進一步幫助企業降成本,支持企業擴大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三是穩金融,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币政策,在提供松緊适度融資環境的同時,要穩住物價,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51226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