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部署要求和省“英才興遼行動”,進一步加大高層次人才和高校畢業生(以下簡稱“兩高”人才)引進力度,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 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
高層次人才是引領産業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城市核心競争力的總引擎和關鍵力量,高校畢業生是優化人才整體結構、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赢得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當前,大連振興發展仍處于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抓好“兩高”人才引進,是推動新時代大連“兩先區”建設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緊迫任務,是實現大連2049城市願景的戰略之舉。全市各級黨組織要提高政治站位,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使命感,切實把“兩高”人才引進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二)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東北振興重要講話精神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牢固确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聚焦服務全市重大發展戰略,聚焦優化黨政人才隊伍結構,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統籌力量、加大力度、精準施策、久久為功,着力提升“兩高”人才引進的精準度實效性,為大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堅強人才保證。
(三)基本原則
1.整合資源力量。統籌政府和市場力量,優化整合全市各級各類招才引智平台計劃及科技項目合作轉化等資源要素,對接保障重點産業和重大項目人才需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優勢,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形成招才引智強大合力。
2.深化供需對接。統籌全市重點産業、企事業單位等用人主體人才項目需求,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等信息技術手段,深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全市人才供需對接體系。發揮重點用人單位牽動引領作用,堅持人才政策供給與用人主體優化待遇共同發力,真正讓“好政策”發揮出“好效果”。
3.拓展引才渠道。統籌國内國際人才資源,推動國内國際人才引進協同發力,進一步暢通招才引智渠道,以更開放視野引進“兩高”人才。堅持線上線下“雙線”作戰,推進人才工作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強化職能部門和用人主體工作責任,健全人才引進長效機制。
(四)主要目标
2020年,引進高層次人才150人左右,其中,尖端人才及領軍人才8人左右、高端人才12人左右、青年才俊130人左右,以及高級教育人才20人左右、高級醫療衛生人才10人左右,柔性引進高級技能人才10人左右;引進高校畢業生4.2萬人左右,其中,“雙一流”高校畢業生1500人左右,選拔優秀學生黨員和學生幹部50人左右;在連高校畢業生留連率達到34%左右。之後,力争每年“兩高”人才引進數量有所增加,在連高校畢業生留連率有所提升。
經過不懈努力,到2025年,全市人才規模、質量和結構進一步提高和改善,人才發展與“兩先區”高質量發展和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相适應,人才對大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二 主要措施
(五)強化海創周招才引智平台優勢。堅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化辦會,聚焦全市綠色石化、高端裝備制造、潔淨能源、港航物流、總部經濟、信息技術等産業人才需求,全力推進海創周提質增效。創新線上線下項目對接方式,深化“網上海創周”,精準支持一批具有獨角獸、瞪羚基因企業,儲備落地一批技術領先、市場前景良好的“兩高”人才創業項目,實現人才引進和産業發展雙赢。拓展全球引才布局,深耕英美日韓海外工作站優勢,積極開拓新加坡、澳大利亞及中東歐、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引才渠道。
(六)加快構建“雙招雙引”工作機制。統籌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工作,圍繞我市重點産業、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編制招才引智地圖和人才供需庫,為精準引才提供科學依據。堅持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利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招商引資促進周等重大招商引資活動,整合資源、統籌聯動,大力引進科技研發、科技創新、總部經濟等智能化、集約化項目,實現“人才+項目+資本”一體化引進。充分發揮中科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大學能源學院、遼甯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大連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台吸附帶動作用,采取校地校企合作方式,推動産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探索“人才飛地”跨國界跨區域合作模式,支持企業設立“人才飛地”研發機構,采用“人才和研發在外地,轉化和落地在大連”的合作模式,就地引進用好高層次人才智力資源。
(七)開展“英才領航·立業大連”高校行。統籌全市各類用人主體人才需求,在高校學子畢業季等時間節點,組織企事業單位赴在連及省内外高校,采用宣介會、洽談會、對接會等方式,面對面地進行招聘宣傳、定點推送和重點邀約。健全常态化聯系高校就業部門工作機制,強化兼職交流、冠名競賽等方面配合協作,提高招才引智的精準度和實效性。采取“落實事業單位編制+崗位待遇激勵”方式,每年定向在全國“雙一流”等高校,選拔學生黨員和學生幹部等高校畢業生,作為黨政人才培養儲備。深度融入省“百校千企”人才對接系列活動,依托東北三省一區、東部地區高校就業平台,實現人才供需精準對接。
(八)打造“人才大篷車”工作品牌。統籌全市各地區各單位人才招聘計劃,發揮遼蘇、滬連對口合作機制優勢,利用國家和省市人才交流大會、專場招聘會,實現常态化、集約式引才。強化“網上人才大篷車”平台作用,采取“不出門、不見面”方式,進行“空中雙選”,完成供求雙方的靶向對接和精準匹配。支持用人單位開展“雲招聘”“雲洽談”“雲路演”等各類雲端引才活動。健全高校創新創業聯盟聯動機制,用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搭建企業、高校、人才對接渠道。拓寬招才引智渠道,建強用好“鴻雁聯盟”海外、國内人才工作站,發揮“大連市引才大使”作用,深度開展引才引智合作。
(九)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引才主體作用。研究制定激勵用人主體引才用才的政策措施,支持用人主體以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高端智庫等平台為載體,靈活運用股權激勵、雙向兼職、聯合聘用、技術入股、退休返聘等方式引才用才。創新“候鳥型”柔性引才機制,依托“興遼英才計劃”資源優勢,組織我市重點企事業單位開展柔性引才和技術合作。支持在連高校院所,深入實施特色引才工程項目,開展人才智力對接合作,精準引進“兩高”人才。支持企事業單位利用高端獵頭獵聘企業力量,開展人才尋訪推介和專場招聘,吸引集聚海内外優秀人才團隊來連發展。
(十)強化社會力量“伯樂引才”。大力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學術團體、個人等社會力量,廣泛舉薦引進符合我市産業布局、契合用人主體需求的“兩高”人才。健全專業化、信息化、産業化、國際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集群發展。加強各類大學生實訓基地、就業見習基地建設,承接“訂單式”“組團式”培訓,引進留住高校畢業生。堅持以才引才、以情引才,運用校友會、老鄉會等元素,舉辦“兩高”人才大連行、重點項目基地實地走訪系列活動,吸引廣大人才立業大連。
三 政策保障
(十一)強化政策激勵。深入落實《關于落實“5+22”人才政策的幾個具體問題》及31個配套實施細則,用好《大連市城市發展緊缺人才開發目錄》。支持用人單位全職引進尖端人才、領軍人才、高端人才、青年才俊,給予安家費及科技創新創業研發項目資助。大力引進留住高校畢業生,給予租房補貼或購房補貼、“名校優才大連獎學金”、助學貸款代償及創業補貼。對推薦并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獎勵,對吸納高校畢業生的企業給予吸納就業補貼。大力支持“兩高”人才申報重大人才工程項目、離崗創新創業、參加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用好用活事業單位編制,設立“兩高”人才專項事業單位編制“蓄水池”。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歸屬研發團隊所得比例不低于70%,支持高校院所與企業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突出重點産業領域和重大平台項目,創新人才支持政策。
(十二)深化平台建設。推進全市人才大數據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整合人才信息征集、需求發布、咨詢洽談、政策推介、服務保障等功能,運用信息化智能手段完成各類人才項目報批審核,為“兩高”人才創業發展,提供智能化、便捷化、集成化服務。加大科技創新平台、人才創業服務平台、國内外技術轉移機構支持力度,支持在連企業和社會力量建立創業孵化平台,打造“衆創空間”等新型科技創業孵化載體。落實人才工作清單制,分地區分領域制定人才政策和服務清單,向用人主體和人才公開公示。
(十三)優化人才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博士生、碩士生、普通高校(含高職院校)畢業生,實行先落戶後就業。開通高層次人才出入境證件辦理“綠色通道”,提供子女就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障待遇。打破引進人才戶籍限制,降低引進人才認定勞動合同年限。完善“人才貸”“人才投”等金融扶持機制,支持相關地區和單位,設立人才發展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産業資本、社會資本,支持“兩高”人才創新創業。提升“鴻雁聯盟”品牌效應,創新靈動智能的人才咨詢服務機制。建立“濱城英才”服務卡制度。
四 組織實施
(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緊扣“兩高”人才引進工作實際需要,形成黨委集中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發揮重要作用的工作格局。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兩高”人才引進工作實施的統籌協調,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根據工作職責抓好推進落實。
(十五)健全落實機制。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全市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整合資源力量,每年制定“兩高”人才引進工作總體方案。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根據全市總體方案,制定任務落實方案,細化工作舉措,具體推動實施。健全“一事一議”工作機制,按需、精準、高效解決制約人才發展的瓶頸障礙和特殊事項。落實重大事項報告、重要信息通報和督促檢查制度,将“兩高”人才引進工作情況納入實績考核體系,作為人才工作述職評議的重要内容。
(十六)營造良好氛圍。聚焦城市發展優勢和人才生态優勢,開展“唱響大連”創意宣傳,靈活運用各類自媒體、新媒體、融媒體,開展立體式、全方位的宣傳推介。利用“鴻雁聯盟”人才工作站及知名高校就業網站、重點城市招聘網站,傳播大連人才工作聲音,講好大連人才發展故事,打造“近悅遠來、安業樂業”的發展環境,形成“大抓人才、大興人才”的良好氛圍。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