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開年,一場疫情就把我們國家的經濟沖擊地七零八落,很多小企業都面臨着倒閉的風險,特别是今年準備就業的應屆生,延期開學,延期畢業,工作也沒找到,真的是太難了!
暖心政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出台了不少政策,小胖把這些政策措施都大緻總結了一下,看看哪條政策适合你?
來源:廣東教育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20〕2号),進一步做好2020年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現提出如下措施。
一、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擴大公務員招錄規模,2020年公務員整體招錄規模和數量不降低,市級以下機關尤其是縣、鄉級機關要積極吸納應屆優秀高校畢業生。
實施事業單位空缺崗位招聘行動,今明兩年各級事業單位要拿出空缺崗位的一定比例招聘高校畢業生。加大我省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招聘力度,擴大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的規模。
實施“千名高校畢業生從醫上崗退費”計劃,鼓勵引導醫療衛生類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國有企業今明兩年連續擴大招聘規模,不得随意毀約,不得将本單位實習期限作為招聘入職的前提條件。
2020年“三支一扶”計劃招募高校畢業生2000人,“西部計劃”項目招募大學生志願者500人,“山區計劃”項目招募大學生志願者950人。
全省開發1000個基層就業創業服務崗位,吸納畢業2年内高校畢業生就業,優先招募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加強高校征兵宣傳,擴大應屆高校畢業生參軍入伍征集比例。
二、推進高校畢業生實習見習計劃。
将畢業生實習與就業工作有機結合,對于已明确可簽約的實習學生,學校要及時推動用人單位與學生簽訂就業協議;對于實習已滿2個月且用人單位還未有簽約意向的學生,可根據學生意願和用人單位意見,及時調整學生實習單位。
鼓勵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産教融合實習基地,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實習崗位和就業機會。
組織動員用人單位開發1萬個以上就業見習崗位,重點用于吸納畢業兩年内高校畢業生參加見習,按規定給予用人單位就業見習補貼、見習留用補貼;對見習期未滿與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的,給予用人單位剩餘期限見習補貼。
三、助力開展大規模招聘活動。
舉辦2020屆高校畢業生系列供需線上招聘活動,開展“木棉花暖”高校畢業生大型公益網絡招聘活動,“組團式”開展高校春季校園網絡招聘活動,彙聚省内外優質人才就業公益平台資源,設立戰“疫”就業專區。
開展“展翅計劃”廣東共青團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專項行動,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空中雙選會。
組織全省高校畢業生參加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等大型公益網絡招聘活動,依托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智慧服務平台開設校園招聘專場。
舉辦廣東省急需緊缺人才招聘洽談會和就業創業政策進校園活動。
組織全省國資國企系統開展“國企專場”招聘,發動各地市國資委系統和省屬企業參加,發揮國企帶頭示範作用,持續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
四、加強就業指導和困難幫扶。
開通心理咨詢和就業幫扶熱線,加強在線就業指導和畢業生求職心理疏導。
開展好重點疫情地區和就業困難學生的摸底調查工作,指定專人為就業困難的學生提供跟蹤就業指導服務,定向精準匹配推送崗位信息。
舉辦面向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及湖北籍畢業生網上招聘活動(廣東專場),招聘有意向到廣東就業的全國高校湖北籍2020屆畢業生和湖北省高校2020屆畢業生。
在我省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就讀的湖北籍2020屆畢業生,按每人2000元标準及時發放求職創業補貼。
五、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力度。
畢業2年内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組織等就業,或到鄉鎮(街道)、村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含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服務基層項目,機關事業單位編内人員除外),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參加社會保險6個月以上的,按每人3000元給予補貼;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就業的,按每人5000元給予補貼。
畢業5年内的高校畢業生到鄉鎮(街道)、村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含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服務基層項目,機關事業單位編内人員除外),可享受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崗位補貼,補貼标準為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不高于當地最低工資标準的50%,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
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2年内高校畢業生就業,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3個月以上社會保險費的,按每人1000元标準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
支持高校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畢業生在校期間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并取得中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按勞動力職業技能提升補貼相關标準給予補貼。
嚴格落實高校畢業生入伍補助和退役後專升本、考研加分、推免研究生、定向招錄系列優待政策。用好現行學費補償與減免、落戶等鼓勵政策。
六、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承辦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辦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項目對接洽談活動。
舉辦廣東“衆創杯”、“創青春”、“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活動,營造濃厚創業氛圍。支持“雙創”示範基地、孵化器等發展,增加大學生就業創業機會。
鼓勵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聘用高校畢業生擔任科研助理或輔助人員,其勞務費用和有關社保補助按規定從項目經費中列支。加快推動大學科技園發展,加快布局一批省級大學科技園,鼓勵現有的國家級、省級大學科技園在疫情期間安排至少500平方米場地或者50個創業工位,免費向高校畢業生開放,降低創業成本。
對創業促就業表現突出的大學科技園,省市協同在科技企業孵化載體運營後的補助中擇優給予經費補助。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學生(在校及畢業5年内)成功創辦初創企業且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可按規定申請一次性創業資助。
七、實施部分職業資格“先上崗、再考證”階段性措施。
對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實施“先上崗、再考證”階段性措施,凡符合教師資格考試報名條件和教師資格認定關于思想政治素質、普通話水平、身體條件等要求的高校畢業生,可以先上崗從事教育教學相關工作,再參加考試并取得教師資格。
對護士執業資格、漁業船員資格、執業獸醫資格、演出經紀人員資格、專利代理師資格等5項準入類職業資格實施“先上崗、再考證”階段性措施,凡符合該5項職業資格考試報名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可以先上崗從事相關工作,再參加考試并取得職業資格。
用人單位在2020年12月31日前招聘高校畢業生的,不得将取得上述職業資格作為限制性條件。對實施“先上崗、再考證”的準入類職業資格,高校畢業生在取得職業資格之前主要從事輔助性工作。
尚未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高校畢業生,符合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報名條件和申請律師執業實習其他條件的,可先申請實習登記,在律師事務所實習。
八、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政策。
依托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智慧服務平台,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手續、就業簽約等一網通辦。實施非定向培養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就業手續辦理統一标準。出台廣東省高校畢業生辦理調整改派的指導意見,下放改派權限到高校。
對2018年畢業仍在就業擇業期限内(含2018年已辦理暫緩就業手續)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期限延長至2020年12月31日,延長期間畢業生仍可享受原相關政策待遇。
引導用人單位實行網上面試、網上簽約、網上報到,适當延長招聘時間,推遲體檢時間。各用人單位提前做好崗位發布、網上報名等工作,待疫情解除後即進入筆試、面試等環節,縮短高校畢業生求職周期。
各地、各有關部門、各高校要切實增強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
各高校要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夯實責任,确保已出台的各項有關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落實教育部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的要求。
學校專職就業指導人員與應屆畢業生(含研究生)人數比例應不低于1:500,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經費應不低于畢業生在校期間學費的1%(畢業研究生人均标準不低于本科生),切實保障推進網絡就業服務帶來的新增費用。
加快構建用人單位需求和高校畢業生求職需求對接平台,挖掘更多就業崗位,強化供需精準對接,嚴格信息審核機制,确保網絡數據安全。
2020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多措并舉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為畢業生打造網上就業大市場
在疫情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之前,教育系統暫停舉辦各類高校畢業生現場招聘活動。充分利用部、省、校三級聯通的就業網絡體系以及社會招聘網站,聯合舉辦“2020屆高校畢業生全國網絡聯合招聘——24365校園招聘服務”活動(24小時365天招聘活動),建立嚴格的信息審核機制,确保招聘單位及崗位信息真實準确。各高校要及時發布畢業生學科專業及生源信息,多渠道主動聯系用人單位。
各地各高校要加快建設“互聯網+就業”智慧平台,豐富和完善線上業務辦理相關功能,加快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招聘網站鍊接與信息共享,鼓勵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通過網絡進行供需對接。積極推動實行網上面試、網上簽約。利用網絡為留學回國畢業生提供便捷的學曆學位認證服務,做好相關就業信息服務。
此外,要開發、共享一批線上就業創業精品課程和就業創業講座視頻,方便畢業生點播觀看。彙總發布各地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彙編及就業創業網站等信息,方便畢業生查閱使用。
多渠道促進畢業生就業 增加升學深造機會
《通知》要求,促進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各地各高校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組織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以及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聘,并及時發布調整後的筆試面試時間等信息。聚力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引導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到現代農業、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就業創業。
落實好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建立校企合作對接平台,在重點區域、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中加強人才供需對接。深入挖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造的就業機會,充分利用平台經濟、衆包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态平台,支持畢業生以新就業形态、靈活多樣方式實現多元化就業。會同有關部門落實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加強創業平台建設,舉辦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鼓勵和支持更多畢業生自主創業。
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參軍入伍;加大高校畢業生補充教師隊伍力度,招錄更多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學、幼兒園特别是到急需教師的高中和幼兒園任教,落實應屆公費師範生全部入編入崗,補齊缺口滿足發展需要;持續推送大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
此外,要增加畢業生升學深造機會。擴大今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主要向國家戰略和民生領域急需的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集成電路、軟件、新材料、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等相關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别傾斜,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傾斜;擴大今年普通高等學校專升本規模,主要由職業教育本科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向産業升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專業招生,向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生物醫學工程類和預防醫學、健康服務與管理、應急管理、養老服務管理、護理等專業傾斜。
拒絕歧視 畢業生就業權益要保障
《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在教育系統招聘活動中,不得發布拒絕招錄疫情嚴重地區高校畢業生的招聘信息,嚴禁設置性别、民族等歧視性條件和院校、培養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限制性條件。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安全教育,嚴密防範招聘陷阱、就業欺詐、“培訓貸”等不法行為,并配合有關部門予以打擊。
各高校需嚴格遵守就業簽約工作“四不準”要求,即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将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挂鈎,不準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将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确保數據真實準确。教育部将委托第三方對就業信息進行核查,對發現的弄虛作假情況,依法依規對相關責任人員嚴肅問責。
适當延長畢業生擇業時間。各地各高校可視情況适當延長就業簽約時間,及時為已落實工作單位的畢業生辦理就業手續。配合有關部門引導用人單位推遲面試和錄取時間,對延遲離校應屆畢業生推遲報到、落戶等時限。要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做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信息銜接和服務接續工作,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持續提供就業服務。對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将戶口、檔案在學校保留兩年,并為落實單位的畢業生按應屆畢業生身份及時辦理就業手續。
舉辦湖北專場網上招聘活動 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幫扶
《通知》提出,要擴大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在湖北高校招募規模。配合有關部門,增加中央基層項目在湖北高校的招募計劃。更大力度擴大湖北省普通高校專升本招生計劃。舉辦面向湖北高校以及湖北籍學生的專場網上招聘活動,高校要協調用人單位适當延長招聘時間、推遲體檢時間、推遲簽約錄取。
同時,高校要全面掌握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身體殘疾等畢業生情況,實行分類幫扶和“一人一策”動态管理,優先推薦崗位。加強思想教育和就業心理輔導,有條件的地區和高校要開通就業心理咨詢和就業幫扶熱線,疏導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緩解就業心理壓力。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