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成長路上的墊腳石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陳穎學姐從小就擅長文科,興趣愛好就是看書,還喜歡自己寫詞和短篇小說,曾和好友一起編劇、出歌,所以她在報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化底蘊深厚的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對文學的熱愛使得陳穎對這個專業不止是剛開始的興趣,還有一如既往的喜歡和充滿熱情,她更加的刻苦的學習專業知識,通過在人文學院四年的努力學習與成長,她對文學有了更深的造詣,再往後的工作裡也朝着這方向發展,在自己熱愛的文學領域裡發光發熱。
社團,追求更完美的自己
每個人的選擇是不同的,陳穎學姐沒有選擇平凡的消磨自己的課餘時光,在繁忙的學習生活裡,她還加入社團充實和積累自己的課外實踐。雖然專業是公關與文秘,但在兩年學院通訊社編輯部的經曆使她認識到自己對新聞的熱愛,再加上人文學院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她經常能參加一些活動和講座,為學院組織做報紙和海報的經驗積累技術,用文化愛好反哺理論研究。雖然在通訊社工作也有又累又忙的時候,但是就是這份對新聞的熱情讓她堅持了下來,而工作經曆也給她帶來了很多實踐經驗和技術,讓自己多了一項工作技能。陳穎學姐還在“尋找絲路上的陝西元素”活動獲得優秀新聞獎,可謂是做到了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發光發熱。相信對于她來說在通訊社的點點滴滴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讨論活動的照片)
校園,美好回憶的發電廠
“書山館和北一食堂是我現在最懷念的兩個地方。”陳穎學姐在采訪裡說了這兩個三院學生最不會陌生的地方,一個是我們學校遠近聞名的圖書館,一個是學校最好吃的飯堂。
但這兩個地方對陳穎來說意義卻更加深沉與不同。一個是陪了自己奮鬥四年的圖書館,一個是吃了四年的食堂。畢業了之後,每當想起自己努力學習的那段時間,便會想到學校的圖書館,每天泡在圖書館的日子是最難忘的,别人都隻能看到一個人的成就,但一個人默默的努力和背後的付出,隻有自己和圖書館能知道。聽過一句話,“畢業以後吃的飯沒有當年在學校食堂吃的飯那種味道了。”飯還是飯,隻不過當年為了趕時間上課匆匆忙忙吃的飯,當年和舍友們聚在一起吃的飯,當年便宜卻吃的津津有味的飯。我想對于畢業的陳穎學姐來說,這些才是最懷念這兩個地方的原因吧。
(陳穎在書山館學習照片)
認真“紮根”,厚積薄發
對學弟學妹陳穎學姐也有很多建議要講。最重要的就是積累,要端正态度、做好計劃,學習是為了自己在将來能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真正想做的事情。
首先是不斷學習的能力。其次就是提升專業素養并豐富社會實踐經曆。在畢業前半年我去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擔任宣傳編輯,日常是跟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寫每天的公衆号推文内容。除了擠時間寫畢業論文以外,我會看一些新聞專業相關書籍來精進自己,也會共同策劃一些選題,展示崖州灣科技城的方方面面,并承擔拍照、寫稿等宣傳任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二十四小時不能離手的電腦和錄音筆。這段工作經曆充滿歡樂、也成了一段抹不去的記憶,帶給我最大的收獲是開闊了視野、積累了做記者的經驗,也讓我變得更具有傳媒思維,現在做記者會相對得心應手一些。課餘時間也要過得充實,不留遺憾,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吧,熱愛才是堅持的内驅力。
在大學期間,每個人都會碰到“瓶頸期”,不要急于為未來定型,積極尋找突破口。失意和迷惘人人都有,關鍵在于你對待它的态度。隻有認真“紮根”,才能厚積薄發。
(工作照片)
人文學院,期待你的“升級”
人文學院是我校的元老學院之一,在校期間陳穎學姐會跟學院的老師交流。他們是良師益友,會幫助她緩解焦慮;同時,老師的學術精神也給了她堅持研究的勇氣。很幸運能在人文學院感受到這種溫情與力量,希望人文學院能守護初心,繼續心懷大格局、大情懷,培養大家發揮責任與擔當,不斷培養“天下人文、和諧傳播”的人文學子。
(畢業照)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