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體計算的中國形象“他塑”模型建構 ——以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為例


  • 2020
  • 03/16
  • 15:26
  • 印尼研究中心

  • 1129
  • 浏覽量


基于媒體計算的中國形象“他塑”模型建構

——以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為例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印尼研究中心,張美雲

       關于中國形象“他塑”的研究,學者們普遍重視運用建構主義、東方主義、鏡像理論等對文學作品的形象進行研究,而且大多着力于定性分析,缺少系統性的實證分析和量化研究。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以及信息積累無法支撐中國形象“他塑”認知的情況下,運用大數據獲取、存儲、分析處理及可視化等有效手段,對有關中國形象自塑、他塑等信息進行采集和分析,并構建可視化動态模型,以檢視在國别主流媒體報道、社交媒體勾勒下他塑的中國形象,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研究工作。為确保“他塑”建構的系統性及有效性,本模型不僅獲取他塑信息,還需要獲取自塑信息,并進而得出合塑結論。

       本文以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為依據,通過挖掘國外社交媒體所塑造的中國形象,客觀呈現東盟國家民衆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并與自我認知相結合,構建“自塑”與“他塑”相結合的國家形象,以期加強與世界溝通,打破偏見,赢得認同,為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一)模型建構的技術路線

       立足于最能反映民衆真實心态和認知結果的東盟國家社交媒體信息,将自塑信息也作為數據源,垂直獲取中國形象實證語料之第一手素材,建立語料庫。運用大數據文本挖掘、詞語聚類分析、多維度可視化分析等大數據技術手段,融合語言學、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理論與方法,通過語料分析推演出真實的“他塑”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與自塑目标對比分析,構建合塑的中國形象(如圖1)。

圖1:面向東盟國家的中國形象塑造與建構模型

       模型主要采用網絡爬蟲技術獲取樣本信息,運用數據庫技術分國别建立主流媒體評論、學術媒體評價及社交媒體“他塑”語料庫,使用大數據技術挖掘東盟國家“他塑”的中國形象,應用數據可視化技術與“自塑”的中國形象對比分析,利用虛拟現實(VR)技術将大數據轉換成直觀的、以圖形圖像信息表示的、可以随時間和空間變化的圖像或影像。大數據技術獲取“他塑”語義特征後,進行聚類、分類、預測的自然語言量化計算,關聯與對比分析也是技術的關鍵所在。繼而對中國形象實證的維度進行量化對比與匹配、歸因與關聯,對語義關聯、時間序列預測、維度熱度分析等研究結果進行科學可視化呈現,是模型建構的重要環節,也是最終成果的關鍵節點。

       自然語言處理是中國形象語義分析的關鍵,主要的技術路線是社交媒體數據獲取、自然語言語義分析、機器學習語義關系處理和語義關系可視化。通過Python的scrapy網絡爬蟲框架和社交媒體開放平台API獲取數據,以中國形象相關的詞語作為搜索關鍵詞,獲取社交媒體動态信息并将數據存入數據庫MySQL,完成東盟國家社交媒體語料庫。再通過JieBa分詞和TEXTCNN算法對社交媒體語料數據字段進行語義特征識别,通過樸素貝葉斯算法對特征向量進行語義關聯,将具有語義關聯的特征實體,通過NODE.js實現基于中國形象關鍵詞的語義關系大數據分析可視化。中國形象的數據可視化是在大數據技術的精準定位下,對社交媒體以及傳統媒體進行有目标的、有範圍定位的國家整體形象的視覺立體構建,使中國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

       中國形象的數據可視化是為國家形象研究提供數據展示、數據處理、決策分析等一系列問題的綜合技術。以數據可視化技術為基礎的虛拟現實(VR)技術更是将可視化的優勢發揮到新的層面,中國形象的可視虛拟現實化可以使國家形象的視覺呈現更具有說服力和公信力。

(二)模型運行實驗及分析

       雖然模型是面向東盟國家的“他塑”研究,但是信息來源的主體依然是不同國家的民衆,因此,我們以東盟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為例,進行了信息獲取與分析的模拟運行。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曆史上曾被荷蘭殖民者統治了三百多年,二戰期間又被日本侵占,直到1945年才獲得獨立。這兩個外族統治時期,都給印尼人埋下過“仇華”的種子。曆史上印尼人對華人的仇視也勢必影響到其對當代中國形象的認知。研究發現,當代印尼民衆對于其他國家的态度又是不斷變化的,當他們看到這些國家和人民能夠為自己的發展帶來機遇和幫助時,也會放棄曆史上的仇恨而保持友好的态度。

       本研究首先是信息獲取環節。采用網絡爬蟲技術,以印尼語“cina”進行檢索,從Facebook、Twitter、whatsapp、WeChat等主要社交媒體獲取2019年1-6月包含“cina”關鍵詞的公開信息一萬多條,導入數據庫并對獲取的語料進行整理清洗,建立語料庫。再利用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相結合的方式,将語料翻譯成漢語。由于印尼語“cina”的漢語詞義對應的是“中國”“華人”“中國人”等,可根據研究需求對漢語語料庫進行分類整理。

       将分類整理好的語料導入NLPIR-Parser大數據語義智能分析平台,分詞和标注處理後進行語言統計,以詞頻為例,與中國形象相關的結果如圖2所示:

 圖2:與中國形象相關的關鍵詞

       從詞頻統計結果結合詞的權重分析可以看出,印尼社交媒體所表現出來的興趣點更集中于生活、學習、工作、旅遊等。中國經濟的崛起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威脅,反而認為帶來的是更加豐富的商品,提供了很多工作和賺錢的機會,更多人開始關注中國文化,也因此催生了漢語學習的熱度,提升了到中國留學的熱情。然而有一點還是不容忽視,雖然“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有所改善,但中國産品的整體形象依然被低估,隻是亞太地區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認同度高于歐洲、美洲和日本消費者[米健,宋紫峰:《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認同度:現狀、問題與對策》,《江淮論壇》2019第2期,第38頁。]。

       學者們普遍認為,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刻闆印象如“威脅”“炫富”“腐敗”“落後”“愚昧”等詞語在當代印尼民衆的認知中鮮有出現,也很少有“仇華”情緒,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排華”的陰影正在逐漸淡化。對語料進行情感分析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所搜集的語料中,正向情感值的語料占76.34%,總體趨勢呈現向正能量發展。但依然有一些負面印象存在,如“說話聲音很大,好像在生氣”“粗魯、吵鬧”、“不講衛生,不洗澡”“廁所髒”“行賄受賄”“假冒僞劣産品”等。這些語料表達了印尼民衆所塑造的中國形象的缺陷,有的是客觀現實,有的以偏概全,還有的是由于不了解中國發展進步的現狀而停留于對過去情況的陳述。另有一些認知則是來自于對印尼華人的印象轉而嫁接到中國形象的認知中,比如“經商不擇手段,為了達到目的經常行賄”等。這說明有些印尼民衆對當今中國政府的反腐成效不是十分清楚,認知過程中将華人與中國形象簡單疊加。通過對上述語料的分析,一方面提醒我們提高全民文明素養,推進自我形象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對外宣傳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消除誤解和偏見。

       通過對上述關鍵詞檢索語句并進行聚類,再對其語義依存關系進行分析後可以獲取塑造中國形象的主要範疇,比如圖3的兩個句子中謂詞“便宜”依存的論元分别是“學費”和“小米手機”,說明其關注的是留學和通訊領域的問題。

圖3:語義依存關系圖

       在模型的文本聚類和觀點挖掘階段,發現印尼社交媒體所關注的實體對象與中國和印尼兩國官方主流媒體有很大不同。我們在對外傳播中自塑的核心概念“一帶一路”“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在印尼的官方媒體中多以轉載中國領導人講話内容的形式出現,而社交媒體中出現的頻次較少。究其原因,一是社交媒體的語料主體是社會民衆,關注的焦點與主流媒體不同;二是這些高度抽象的詞語翻譯與解讀也是影響認知的因素之一。這些漢語概念表述非常抽象,東盟國家對這些概念的接受一般是通過英譯之後再用本民族語言去理解的。例如,“一帶一路”全稱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英文譯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簡稱為“the Belt and Road”,縮寫是“B&R”。無論全稱、簡稱還是縮寫,如果沒有深厚的背景知識,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其内涵非常困難。因此就出現了不理解甚至誤讀的情況,加之滲透着本民族想象的傳統認知,便構成了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偏差。

(三)結論及建議

       中國形象的研究不應停留在理論層面,更不應局限于自我認知、自主傳播的階段,而應該全面地認識到各國映射着本民族文化想象的誤讀存在,這些誤讀的形象與實際的中國形象存在着很大差距。

       東盟各國與中國地域毗鄰,大多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而且華人聚居,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尤為複雜。建構面向東盟國家的中國形象“他塑”模型,實際上是一個将自我認知與他者認知畫像進行比對并可視化呈現“自塑”與“他塑”形象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數據分析,動态呈現中國形象的真實畫像,運用技術手段嘗試“合塑”中國形象的虛拟路線。

       模型不僅是一項技術成果,更具有應用價值。将國家形象的“自塑”與“他塑”相結合,提高自我形象認知的精準度,掌握國外社群民衆對中國形象“他塑”的真實情況,挖掘中國形象被誤讀、扭曲的表象及緣由,以及東盟國家政府及民衆對中國發展現狀的真實态度,從而提高我國對外傳播和貿易合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實現“自塑”與“他塑”融合,構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為塑造良好國家形象、制定對外傳播策略提供參考。

       基于社交媒體計算的中國形象“他塑”模型構建是一項理論探索與技術嘗試,真正發揮作用尚需多方面的支持與努力。因此,提出幾點設想:一是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重視“他塑”中國形象的影響力,特别是各國民衆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更應提升重視程度。二是學術界引起高度重視,繼續加大對“他塑”中國形象的研究力度。媒體的話語信息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來學界越來越注重研究國外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塑造,中國形象研究也逐漸呈現出話語轉向,愈加重視通過微觀文本分析透視國家形象的動态建構過程,隻是研究範圍和數據來源尚需拓展。特别是要關注其他國家在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與中國的差異,讀懂各國媒體運用了各種隐喻于其中的相關報道,挖掘這些隐喻背後隐藏的媒體意識形态觀點和态度,了解其本質用心,建構出我們意欲塑造的特定的中國形象。三是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服務于國家形象建構。近年來各類大型 IT 企業都已經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基于雲的大數據中心[ 劉開南:《雲數據中心基于貪心算法的虛拟機遷移策略》,《計算機應用》(2019年8月22日網絡首發),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307.TP.20190822.0958.004.html。],作為服務于國家戰略的中國形象構建工程,更應在技術上得到最優的支持,建立社交媒體關于中國形象認知的數據庫,進行動态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為有針對性地建構和宣傳國家形象提供支撐[韋笑,潘攀:《社交媒體時代中國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策略——基于2017年CGTN海外社交媒體的中國報道分析》,《傳媒》2018年第19期,第81頁。]。四是國家層面實施“中國形象故事化”工程。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和曆史文化差異導緻各國受衆很難準确理解我們目前所傳播的中國故事,“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抽象的政治性名詞,難以引起東盟國家受衆的共鳴。要采取“整體推進,一國一策”的方式,除了在各國主流媒體上提升影響力以外,還要在社交媒體上開展有針對性的解讀和宣傳,引導當地民衆正确理解當代中國的真實而偉大的形象。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學院路191号 招生電話:0898-88386743
  •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微信公衆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方抖音号

    • USY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官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