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有這樣一位神奇的老師:
“他所講授的《古代漢語》是一門被喻為‘文科中的數理化’同等地位的課,枯燥程度可想而知,可這位老師卻能夠講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
“他的《文字學》課總是能對同學們循循善誘,讓課堂氛圍漸入佳境。”
“他不僅學問好,在教學生活中也是很受歡迎的一位好老師,是人文學院本年度教學綜合評價排名第一名的老師!”
他就是劉興均教授。
近日傳來喜訊,劉興均教授的一部學術專著《漢字的構造及其文化意蘊》(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去年由韓國嶺南大學中語中文學科崔桓教授領銜譯成韓文,由嶺南大學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今年該譯本獲得韓國國家圖書獎。
韓國嶺南大學官網報道,劉教授的著作譯本是嶺南大出版社獲獎的四種圖書之一。為此,我們一起來聽聽獲獎背後的故事吧!
“成功是屬于大家的”
劉興均教授說:“2013年8月至12月,我在嶺南大從事漢語教學之餘,一心撲在這本書稿的撰寫上。到年底就完成了全部書稿,交付人民出版社以後,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這本書。”
中文版封面網上截圖
劉教授回憶道:“2014年5月在韓國拿到了人民社郵寄來的樣書後,我拿着它去請崔桓教授指正時,崔教授當即表示有把這本書譯成韓文并在韓國出版的想法。但這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實在是一個難以觸及的遙遠設想,所以當時我并未當真。”
而在回國後,劉興均教授通過微信得知崔教授真的組織了一個由他領銜的翻譯團隊。2016年下半年崔桓教授來成都大學做外聘教授時,他們就此書的翻譯展開多次讨論修改。到2017年,譯本初具規模,崔教授就向嶺南大出版社申請了出版基金,獲得評委的全票通過的大力支持。
他說:“崔教授得知本書譯本獲獎後在第一時間告訴了我,我還覺得他有誇大的成分,而後我通過韓國官網查獲到這本書進入了400本獲獎圖書目錄,才讓我真正相信我的書獲獎了的事實。”
劉興均教授譯本序的題目借用教育家馬丁·布伯的箴言:“凡是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用作對譯者艱辛付出深表感謝,并表示:“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翻譯組的同仁們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書籍獲獎不隻依靠劉教授一個人的撰寫和研究,同樣賞識并辛苦翻譯了這本書的每一個人,都是因本書得到了這個獎項應開懷和欣慰的,這份珍貴的成就屬于大家。
“獲得認可是我最高興的事”
劉教授和大家共同辛勤耕耘的成果在中韓學術文化交流中獲得了衆多學者和讀者的認可,這是最令劉教授開心的事情。同時我們了解到,本書的中文版在國内賣得也同樣很好,不僅成都的西南書城把此書放在暢銷書的書架上,在網上書店的評價中也獲得不少好評。不僅如此,這本反響不凡的書,在2016年成都市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榮獲了一等獎。
該書中文版獲成都市社科一等獎的證書
“對于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如果寫出的東西無人問津,我想那怕是很可悲的事了。”劉興均教授此次譯本的獲獎是本書的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被國外學者、讀者認可的證明。他感慨道:“沒想到,六十以後,我還能獲得國内外學者的一緻認可,這次韓國的國家圖書獎雖讓我有一種夢幻的感覺,但也真是讓人欣喜啊!”
“著作獲獎的優勢”
作為學術方面的專家,劉教授挂在嘴邊說:“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結晶,也是世界上獨有的特殊文化,值得深入探讨、系統研究,并詳細了解漢字及其系統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漢字與文化的種種複雜而又深刻的關系。”借這次譯本獲獎的機會,劉教授将《漢字的構造及其文化意蘊》一書的優勢和創新展現在大家面前:
一、本書采用王甯先生(北京師範大學七位資深教授之一、章黃學術的正宗傳人,也是劉興均教授的太老師)的漢字構形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漢字的構造方面分析得比較透徹,能夠讓大家很容易的理解漢字的組成和意義;
二、在論述具體漢字的字形所蘊藏的文化意蘊時,本書遵循了傳統訓诂學“必征諸實”的原則,廣泛吸收古文字學、考古學和曆史文獻學的研究成果,本着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條例、旁征博引經典文獻資料,得出的結論還原度好、可信度高,衆多觀點被廣泛專業學者認可和贊同;
三、書本的論述語言風格通俗易懂,能使衆多讀者輕易的理解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能将複雜、冗長的學術輕易的展現在衆人面前,令人感到格外親近。
“面對質疑,毅然堅持”
除這部書,劉興均教授還有一個重量級的成果—-《“三禮”名物詞研究》”。據劉教授所說:“這部書的緣起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1988年,他在四川名儒劉君惠先生《訓诂學要略》課的啟發下,接觸到漢末劉熙的《釋名》,對書中的許多注釋大為認同和欣賞,認為劉熙的許多解釋語言精彩地道,同時也與上古的曆史文化背景相吻合的。劉熙的以音釋義之法,讓他恍然領悟聲訓是一種很有特色的訓釋方式,用同音的詞訓釋另一個詞,旨在探索詞的源頭義,而名物訓诂中的聲訓更是值得今人深入發掘的一個“新大陸””。由此,劉教授确定了他将終生緻力研究的目标——名物訓诂。
1997年,教授進入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說文》意義之學開創者之一的宋永培先生。在确定博士論文選題時,宋老師同意他繼續以名物詞作為研究對象,劉教授選擇了儒家經典《周禮》開始了專書名物詞的研究。
在當時,名物詞的研究在語言學界還是“冷門”,部分川大人對其星美議論到:“上古文獻清代的人已經研究得差不多了,還有什麼值得研究的?”“《周禮》就是一部流水賬式的文獻,能從中挖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面對質疑聲,他和導師宋永培先生一起頂住質疑和異議,堅持選擇這一選題進行學習和探究。
一次,他在校園散步時遇到了“川大三老”之一的張永言先生。“張先生聽說我在搞《周禮》名物詞研究,鼓勵我說:這個課題值得做。還囑咐說:‘在研讀《周禮》及其鄭注時,賈疏不可廢啊!’受張先生的點撥,我開始仔細閱讀唐代賈公彥撰寫的《周禮注疏》,并受益匪淺,理清了名物詞的指稱對象和确定的語義标準。最後出色地完成了《“周禮”名物詞研究》的撰寫。”其博士論文最後被評為“優秀”,并列入四川大學漢語史專業211工程資助出版項目,于2001年由巴蜀書社正式出版,獲得省級優秀成果二等獎的好成績。
劉興均教授《周禮名物詞研究》獲省級社科優秀成果貳等獎證書
獲獎的同時,一個拓展名物詞研究範圍的想法在劉教授腦海中産生了。他說:“在廣西師範大學任教期間,我曾幾次以“三禮”名物詞研究為題申報省部級以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可惜都未成功。2009年這個項目被引進到成都大學,次年以“三禮名物詞理據及詞義系統研究”為題,再次申報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終于獲西部與邊疆地區一般項目立項,這才正式進行“三禮”名物詞的研究工作。以博士畢業論文《“周禮”名物詞研究》為基礎,把研究範圍擴大到了《儀禮》和《禮記》。”
在2014年底,劉教授完成了165萬字的書稿,在人民出版社劉智宏主任的建議下,他以教育部項目的結項成果去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采訪中,劉興均教授笑言:“申報後,我上網查往屆申報入選的都是哪些人,一查吓一跳,就語言學科來看,都是國内一流高校頂尖學者的成果,我當時遺憾的想,恐怕這次的申報成功的幾率接近為零。”但8月份名單公布,結果卻出人意料。原來,在全國58項入選名單中,其中語言學僅3項,但劉教授的成果位列該學科的第一名,另外兩項分别來自中國社科院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的“泰鬥”——孫宏開教授和浙江師範大學的吳澤順教授的研究成果。
該書由商務印書館于2016年3月出版,五月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
劉興均教授《“三禮”名物詞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證書
同年以教育部結項成果申報四川省第十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于2017年獲壹等獎
“我想對學子們說...”
在做學問方面,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惟一的是學貴于勤。”劉教授希望青年學子們多讀書,讀書要帶着問題讀,更要有選擇性地讀,不要泛泛而讀。并且希望同學們遇事不要主觀武斷,也不要把事情絕對化,要做到既不固守成規,更不要以己之見強加于他人,要努力當一個善于思考、樂于思索的人。
劉興均教授與他首次指導的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畢業生合影
CONTENT END